厘清梯度,开启“修辞之旅”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ue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修辞”之问——从课堂中发现真问题
  鲁迅曾写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可见修辞的妙用。作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基的语文学科,教师重视修辞的教学由来已久,一个小学毕业生说起“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也是如数家珍。但一次聽课的经历却让笔者陷入了思索。
  走进一所学校先后听了三年级、二年级各一节语文课,恰巧两节课都涉及了修辞方法。第一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其中有这样的环节设计:学生找到课文语句“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师出示句子,并出示银杏叶、扇子图片,告诉学生这就是比喻。接着教师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银杏叶黄黄的”,让学生与原句对比后,告诉学生“用了比喻,把银杏叶比喻成小扇子,更加形象生动了”。之后,教师又让学生从文段中再找比喻句。学生找到了“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邮票邮来的是什么,这句话里的什么像邮票,它邮来了什么。再出示田野图片,启发学生想想为什么把田野比喻成海洋,理解田野的广阔像海洋。
  接着,教师提问:“橙色又给了谁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句子:“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并问学生:“橘子、柿子真会你挤我碰吗?”学生摇头说“不会”,教师接着告诉大家:“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作者把这些橘子、柿子当成人来写了。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拟人句。”然后让学生拓展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补充句子:早晨的牵牛花 。
  这节课里教师带学生认识了比喻和拟人,看似学生没接触过修辞方法,这是借助文本了解修辞的起始课。
  接下来走进第二节课,上的是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同样涉及到修辞方法。教师让学生找一找大象是什么样子,之后出示句子:“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教师问道:“这是把大象的身子比喻成了什么?把腿比喻成了什么?”学生随着教师的话迟迟疑疑、似懂非懂地说着“像一堵墙,像柱子”。
  这两个环节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三年级的修辞方法处理起来像初次见识,而二年级老师的提问倒是预设为学生已经认识“比喻”这种修辞了。课文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修辞的语句,但小学各年级了解修辞的方法究竟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和梯度,教师在执教时确实存在困惑。虽然这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方面,但问题越小越精准,反而更有研究的针对性。
  二、“修辞”之探——深入探究一个小主题
  修辞究竟何时开始讲?每个年级该讲到什么程度?带着一系列问题,笔者开始针对“修辞”这一主题进行探究。
  1.探标准——梳理课标与学段要求
  要想明确小学阶段的修辞教学到底把握到何种程度,还要依“纲”靠“本”,从课标中寻求根源。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初中阶段提到了修辞方法的了解、体会要求,而小学三个学段并未直接提出有关修辞的具体目标与内容。笔者认为,这说明小学阶段不需要把修辞作为概念来教授。但小学阶段那么多篇课文、那么多精美的语句,我们曾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品词句、悟修辞,难道是无意义的?
  当然不是,对课标细读之后,笔者又有发现:
  课标的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指出:“阅读能力:能对文本中词、句的表达形式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三年级)
  “能对文本中句、段的表达形式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四年级)
  “能体会表达方法产生的效果;能体会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感受其表达效果。”(五年级)
  “能对文本中多种语言表达形式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能对表达方法产生的效果作出评价;能对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六年级)
  梳理课标,参考“学业指导”,可以发现小学阶段虽然不要求概念化地掌握修辞方法,但引导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积累精彩句段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且要求也是随着学段升高,在不断递进:“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感受其表达效果”→“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和基础。
  2.探学情——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课标和学段目标如是要求,我们的学生现状如何呢?笔者对某校二、三、四、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参与调研学生均为刚升入本年级一个多月)进行了访谈、问卷调研,了解到了以下真实学情:
  二年级(访谈):刚升入二年级一个多月的学生大部分没听说过“修辞”这个说法,有3个学生知道“比喻”,一个学生能说出“天上的月亮像香蕉是比喻句”,还知道是把月亮比作香蕉。
  三年级(访谈):部分学生对修辞方法这个说法有印象,能说出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能说出简单比喻句,对用了比喻的好处说不太清楚。
  四年级(问卷):学生能写出3~5种修辞方法,但也写出“对比、联想、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不属于修辞方法的内容。有少部分学生写下自己积累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反映出了认识偏差,出现了这样的句子: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也有个别学生写的语句其实并未运用修辞方法或运用不当,如:(1)哇!这是真的吗?(2)花园里有梨花、桃花、牡丹花。(3)这朵花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军人 。   六年级(问卷):学生能写出5~8种修辞方法,但也写出了“联想、陈述、对比、想象、并列” 等不属于修辞方法的内容;对一些修辞方法认识不清:(1)“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又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学生认为是排比)(2)小虫都聚在一起,是在开会吗?(学生认为是反问)
  通过对四个年级学生的调研,可以看出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对修辞方法了解得确实更多,也能逐步积累相关语句,并可以自己写出来。但有时会把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与修辞方法混淆,自己运用时也存在不恰当的现象。这既是我们教学的现状,也是深入探究“修辞”这一主题的真实起点。
  3.探评价——明确学业评价形式及要求
  学情如此,再来看学业评价又是怎样呈现关于修辞的考察的。
  小学阶段以往习题举例:
  (1)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譹?訛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譺?訛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
  (2)按要求写句子。
  ?譹?訛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补充完整,使句子成为比喻句。)
  ?譺?訛窗外,风吹翠竹,飒飒做响。(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是夸张句的在括号里画“√”,不是的在括号里画“×”。
  ?譹?訛桂花开了,十里飘香。
  ( )
  ?譺?訛冬风生气地吹掉了老鸦的住宅。( )
  初中阶段对修辞方法的考察示例如下: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出了高原辽阔平坦、一望无际的壮观景象。
  B.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他行色匆匆,深入海防、关心战士的光辉形象。
  C.山间的瀑布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
  理解: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间瀑布水流冲击岩石时产生的巨大的声响。
  再如:2016年北京中考第3题,在春联的张贴过程中,考察对偶的修辞方法。
  综观小学与初中的学业评价考察修辞的形式,可以看出明显的层级区别,这同样是我们改进教学要关注的方向。
  4.探学径——不再模糊跨界
  由教学中关于修辞模糊界定的问题,探求课标支撑、了解学生学习现状、认清当前学业评价模式,有了几方面的准备,我们再来循着教学问题探究学生学习修辞的路径。
  (1)遵标准,明梯度
  按照课标对小学各学段优美语言的感受、理解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感受其表达效果”→“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我们把这些对语言的感受评价融合于修辞方法的体会学习中,而不把“修辞”作为语法知识灌输给学生。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的语言无疑是优美动人的,学生在“初步感受—独特感受—感受效果—作出评价”梯度爬升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提升对修辞方法的认识,也提升对语言的审美鉴赏力。
  (2)有梯度,重感受
  明确了解了修辞的梯度要求,明确了学业评价注重理解感受层面,明确了学生在对运用修辞方法的优美语句缺乏独特感受,忽视其效果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与学活动中予以改进,探求适合学生感受修辞之美的路径。
  首先,初步感受,增加积累。回到前文提到的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文中的句子“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二年级的学生在朗读、联系生活的想象中感受到,在与常见事物如墙、柱子的联系中,大象那又高又大的形象鲜活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写法的好处即可,不必让学生说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的套话。
  其次,理解語句,独特感受。仍以前文提到的课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课文描写生动,运用的修辞给了银杏叶、枫叶等生命力和灵性,建立起银杏叶—扇子、枫叶—邮票、田野—海洋的联想,体会到这样描写的鲜明生动,引发学生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独特感受,感悟句子的美、修辞的美,比喻的好处不言自明,理解“把什么比作什么”也是建立在感受运用之美的基础上的。
  再次,体会效果,关注表达。具备了对修辞方法运用的感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体会表达效果奠定了基础。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中有这样的语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比喻的方法把远离学生的钱塘江大潮那汹涌奔腾的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眼前,四年级学生可以明了方法,感受运用的效果,此时,帮助他们建立“这样写好”与“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出来的”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关注句子本身的美上升到关注表达的美。
  最后,作出评价,说明理由。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中“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又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如果学生此时对排比这种修辞有模糊认识,教师可以帮助明确,以免产生偏差。这句话学生仅仅理解成把索溪比喻成野是不够的,还应通过联想、想象感受索溪与野孩子的相似之处,脑海中把“绕着山奔跑,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的孩子形象与索溪建立联系,能理解句子意思、感悟句子的形象生动,也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它的表现力作出评价,体现对修辞认识不断加深的梯度。
  小小修辞,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闪现着传统文化的亮丽,把握标准,厘清梯度,使课堂上修辞的教学不再跨段穿插,而是遵循课标,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引领着他们循序渐进地开启“修辞之旅”。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起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文言文,对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教材未加认真研读,只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这就导致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千篇一律、阅读指向混乱,不能真正凸显出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揣摩编者意图,明确编者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指向,采取有针对性教学的方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开头两段中就有4处提到“语言文字运用”,可见其重要性。现实中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正努力探索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强调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忽略了其内容,孤立地进行讲解,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为例,浅析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言意兼得。  一、在文本解析中实践言语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学生学习语言
小学作为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启蒙阶段,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由于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差异,大多数教师陷入了混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缺乏科学的教学流程两大误区。笔者将在本文中对这两大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本体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运用本体性教学来组织语文教学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教的内容有误,二是教的方法有误。  1.不能区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梳理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名句激趣导入,初识孟子  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文言文又叫古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现在,老师就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充分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并将其课外阅读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对于整本书阅读来说,不少教师还未能与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在策略把握上还有不少优化空间。笔者基于统编本教材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晰教材分析,理解编者意图  研读统编本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无论是在策
统编本教材选文内容丰富,每篇课文语言表达独特而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资源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习作意识的培养,以充分凸显出教材的选文价值,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一、依托教材文本,培养学生抒情意识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写景状物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抒情意味浓厚,表达了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喜爱与赞美。教师要把这类课文中具有抒情意味的段落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发现表达规律,培养学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文化之根、语言之根、思想之根,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方言有其独具魅力之处,说出的是乡韵,寄托的是乡思,所承载的不仅是家乡人千百年来积累的生活经验、市井人情,很多形象化且有趣的语言表达更是体现了它的魅力。  一、方言,在当下儿童阅读中的困境和生机  “方言是母亲语言,普通话是教师语言”,方言与儿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割舍不断。但方言在当下的儿童阅读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俨然有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教学时间短等优势在习作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经验,就如何妙用微课实现高效习作教学,阐述具体的观点和做法。  一、活用微视频,拓宽领域  课标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相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尤其是留守儿童居多的我们班,学生出去见世界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如何拓宽语文
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习作,因其难度的大大提高,这一阶段成为师生们倍感头疼的一个时期。按照统编本教材习作教学的编排特点,部分单元习作与课文内容有着一定的承接关系。根据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法,利用小步子教学原则,将知识按内在逻辑联系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项目,可以让学生按照项目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逐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由此,笔者认为在这些特定单元,渐进式推进习作
要让BO说说在幼儿园里最喜欢的活动,我想大概会是每年圣诞节前后班级搞的亲子party。中班圣诞节时,湖南卫视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正火,于是老师们充分调动爸爸对本次活动的参与性,搞了一个亲子化妆舞会。  为了这次活动专门买一件卡通礼服显然不经济,BO喜欢扮公主,碰巧我大学同学的女儿有一条从香港迪士尼买的白雪公主的裙子,于是我便借了来。  开party的那天午后,我给BO梳了个漂亮的发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