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具和学具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ld2006_ld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44-01
  在数学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技巧地使用学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教学的实际,我认为在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起着以下一些作用:
  1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具,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就地取材:教师先让学生分粉笔:有6粉笔,每3枝放在一个粉笔盒里,需要几个粉笔盒?这个知识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7粉笔,还是要求每3枝放在一个粉笔盒里,需要几个盒?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去分,分到最后还剩下1枝粉笔,这时有的学生拿着剩下的1粉笔不知往哪里放好,放在分好的粉笔盒里吧,可每盒只能放3枝,再单放1个粉笔盒吧,又不够3枝,怎么办?从而产生了问题。这时教师提问题:“你知道这1枝粉笔叫什么数?”话音刚落,有的学生便喊道:“余数。”教师马上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新问题,使学生了解了问题的提出,认识了余数,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己一定要学好数学。
  2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具, 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教具恰恰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现行教材中,大都配有相应的教学学具,如小棒,各种图形等,对于这些学具,部分教师用的不够好,或者根本不用。以来使用起来嫌麻烦,而来耽误授课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拿学具、摆弄学具,最后还得整理学具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授课时间,所以干脆不用。可是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有些问题只凭教师的口头叙述,学生是不易掌握的,如果采用一些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在教学识字“5”的概念时,只凭教师的口头叙述,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很抽象的,学生的头脑仍然是模糊一片。如果配有相应的实物,如摆出5个苹果、5个红星或5个其他同学司空见惯的具体实物,那么学生对“5”这个数字的概念就不再是抽象的了模糊的了。
  3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学习口算20以内加法时,教师先出示问题“学校买来9个白皮球,5个红皮球,一共买来几个皮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把小皮球装进小盒子里,每盒只能装10个。学生经过讨论,一般会出现两种装法:⑴9个白皮球与1个红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红皮球。⑵5个红皮球与5个白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白皮球。然后,教师用教具演示或让学生上讲台演示装法,引导学生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装法列出算式,并思考:9+5怎样计算?此时,学生已经历了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必能得出:9+1=10,10+4=14;或者5+5=10,10+4=14。除此之外,教学圆锥的体积,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用教具辅助教学,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节时,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l2个棱长lcm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又是多少?再对照摆出的长方体和记录数据,小组分析讨论,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究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己得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例如:学习“11减9”时,学生利用小棒想出了3种方法:第一种,从1捆小棒中拿走9根,将剩下的1根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2根;第二种,把1捆小棒拆开变成10个单根的,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11根,从11根里去掉9根还剩2根;第三种,先把个位上的1根拿走,再从1捆小棒中拿走8根,还剩2根。学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结合教学有机的向学生渗透了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索、思维、创造的空间中发展了求异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 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教具和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升和1000毫升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0毫升水倒进1升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我觉得教具和学具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能力。
其他文献
电容测微计算得上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位移测量方法之一。其原理十分简单,由两块平行的金属板就可以构成一电容器,被测量的机械位移无论是改变极板间距、还是它们的相对面积
T.W.阿多诺曾说过,马克思将“世界看成一个大工厂”.阿多诺认为马克思对世界的理解是“生产性的”或“工具性的”,因而也是很值得商榷的.当然,马克思是通过划分使用价值和交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与创新精神提炼的新课改时期,用多媒体为语文学科搭建创新平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也成了众多教育者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42-
本文着重分析中国高校由于一时风气浮嚣,带来教育质量滑坡的深层原因.进而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切实建立起公平、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形成健全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
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美国成为毫无争议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超级大国,政府权力越来越集中.2001年,美国遭遇了罕见的恐怖主义袭击,从此开始了美国堂而皇之的对外侵略.
谭好哲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及其相关理论问题,作了系统深入、新颖独到的阐发和论析,从而为破解文艺本性这一“斯芬克司之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Tan Hoe-chol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期刊
<正>郑锦,字耿裳(1883-1959)出生于广东中山县三乡雍柏村。父玉池,擅画山水。曾在北京、日本营商。郑锦幼年随父习画并在北京人学,1896年13岁东渡日本留学,先就读于梁启超与
考察当代文学艺术生产与消费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必须在资本现代性的历史背景中展开。马克思对资本逻辑与商品社会的现代性分析与批判,为当代美学批判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思想资
本刊讯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各地在保障性住房优化建筑设计、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应用适用技术及部品配套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