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条件还是划底线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iyigjg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孩子慢慢长大,似乎变得不听话起来。但凡想让他干点啥,就算是为了他好,我们也总得给他谈条件,买个这买个那,否则他不干。对此,我很生气,让他去特长班还谈条件,干脆别去好了,这样我们还省钱。可孩子的爸爸劝我:“对孩子,要以鼓励为主,别较真。”但是不较真,孩子学习好像是为了我们似的,这怎么行呢?
  杨妮妮
  答:首先,谈条件并不是鼓励。
  鼓勵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获得成就感,以增强自信来面对未来的挑战,而成就感的获得就来自他人的鼓励。很多家长深谙此道,希望通过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但是家长更要知道:鼓励绝对不是物质奖励,更不是带有条件的物质奖励。
  鼓励的本意是称赞,是认可,孩子从称赞和认可中获得自信心、荣誉感与成就感。而带有条件的物质奖励只是一种交易,你给我想要的,则我给你想要的,跟自信心、荣誉感、成就感无关。
  其次,条件谈多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成长,本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为了让孩子上特长班,你跟孩子谈条件,反而让孩子把主体搞混了。在孩子看来,上特长班成了父母分派给他的任务,而忘记了这是他自己的事,与父母没关系。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德西效应”,说的是:过多的奖励会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和其内在的动机。如今不少家长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喜欢对孩子许诺:你考80分,我给你买什么;你考90分,我给你买什么……这样的许诺,反而把孩子自身渴望学习的兴趣压下去了,让其丧失了学习的愉悦与享受。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即使成年后也喜欢跟父母谈条件,反而忘记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还有些家长,为让孩子做事情,事前跟孩子许诺,事后却从不兑现。这在孩子看来,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家长这样做几次,不仅威信丧失殆尽,孩子还会缺乏安全感,模糊是非观。
  再次,谈条件不如划底线。
  谈条件确实能快速解决一些问题,但治标不治本,而且总谈条件会给以后埋下祸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意见是:谈条件不如划底线,让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给孩子立规矩,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允许孩子独立探索世界。这样,孩子就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一旦他碰触底线,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他文献
关于亲子沟通的话题,本栏目已经从不同角度讨论过多次,但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因为不少家长反映,即使做了充足的准备,与孩子沟通时仍会碰钉子。是不是沟通的形式太生硬了?沟通前家长需要做哪些准备?家长的诚恳态度为什么总被孩子误解?本期,我们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报刊亲子版专栏作家兰敬亭先生,与家长朋友们共同解开这些谜团。  孩子其实挺孤独  李莲君(12岁女孩的妈妈):以前,我不太喜欢跟孩子聊天,总觉得孩子什
孩子厌学是许多家长的噩夢,因为它破坏力惊人,往往导致严重后果。厌学情绪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厌学,而有的孩子不厌学?解释清楚这两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湖南女孩江梦南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  江梦南家住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半岁时,江梦南大病一场,连续高烧20多天,终因服用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连助听器对她都毫无用处。面对厄运,江梦南的父母悲痛不已,但也只
我放学回到家,刚推开房门,就听到表妹喊:“哥哥,快来帮我看看这道关于利息的数学题!”于是我走过去,让表妹读了一遍题,引导她从题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并列好了方程。她開心地说:“谢谢哥哥,你真棒!”忽然,一阵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我走进厨房,是姑姑在做饭。我从小跟着姑姑长大,她非常勤俭节约,一枚小小的硬币在她手中也能发挥大作用。姑姑很爱劳动,在她的影响下,我和表妹不浪费一分钱,绝不做败家子,我们还经常参加
9岁的琪琪是一个特别聪明好学的女孩。上小学一二年级时,她的学习成绩不错,课堂表现也很好,老师都说她思维敏捷、热爱阅读。  然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随着学习难度加大,课业负担加重,琪琪学习上出现了状况:面对大量的选择题时,她总是非常纠结,每做一道题都是迟迟拿不定主意,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甚至到了考试的时候她会把大量的选择题空着不做。  琪琪的妈妈说,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出选择时,琪琪也经常表现得十分纠结,
问:作为家长,我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非常欣喜,也不吝啬对他的夸奖。但很多时候我感觉我的夸奖很无力,孩子的反应也不好,不是冷漠地扭过脸,就是默默地低下头。总之,没有一点备受鼓舞的样子。是我的夸奖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还是别的原因,我百思不得其解。  程翔  答:儿童教育研究发现,赞美孩子并不总是有好处的。  研究者让不同的儿童解数学题。解完一组题后,研究者给了每个孩子一句反馈。对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智
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市。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学系,199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佐治亚大学进修。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心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研究,对青少年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兼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著作有《角色理论研究》《差
认 识麦克是因为学网球。他说他的儿子汤姆5岁开始打网球,现在已经开始参加欧洲的网球赛事了。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体育在国外孩子的成长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  麦克告诉我,西班牙总人口4000万,个个都是体育迷,运动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饭一样,没有人会考虑为什么要吃饭。让儿子学网球是为了培养他对体育的兴趣,使体育成为孩子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麦克说,西班牙的孩子很少有不喜欢体育运
中国妈妈很辛苦,但是有些时候她们“累却不被丈夫、孩子认可”。下面列举妈妈们的8种累,请你对照一下,看看其中是否有你的影子。如果有,请赶快走出来,不要再做出力不讨好的妈妈了。  第一种累:太勤快,活得太操劳  中国妈妈常挂嘴边的话是:“把你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拉扯”一词形象地表达了养育孩子的操劳与辛苦。为孩子,天不亮就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放学后给孩子辅导功课,深更半夜洗衣服。勤劳朴实是中华民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父亲是一名作风严谨的老军人。在父亲的引导下,兄弟姐妹和谐友爱、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受家风影响,朱军善于用信件与儿子沟通,至今保持着和儿子一个月一封信的习惯。在成长的路上,儿子低调懂事,拒绝朱军出席自己的家长会,并让妈妈衣着朴素出席家长会……  传承家风写信与儿子互动  朱军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7人,父亲是位老军人。朱军17岁参军,在新兵营训
女儿与“富二代”成好友  2015年10月8日下午,女儿媛媛放学回来,脸上有种掩饰不住的兴奋。没等我发问,她上来就是一句让我摸不着头脑的话:“哇噻,牛莉太牛了,简直就是我的偶像!”看着我疑惑的神情,媛媛讲了下午放学后发生的事情。  下午放学后,媛媛骑车往家赶,几个高年级男生骑车嬉闹着横冲直撞,一个粗壮的男生被同伴的车子别了一下,无法控制平衡,一下子撞到了旁边的媛媛。因为惯性太大,媛媛被撞翻在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