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孩子慢慢长大,似乎变得不听话起来。但凡想让他干点啥,就算是为了他好,我们也总得给他谈条件,买个这买个那,否则他不干。对此,我很生气,让他去特长班还谈条件,干脆别去好了,这样我们还省钱。可孩子的爸爸劝我:“对孩子,要以鼓励为主,别较真。”但是不较真,孩子学习好像是为了我们似的,这怎么行呢?
杨妮妮
答:首先,谈条件并不是鼓励。
鼓勵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获得成就感,以增强自信来面对未来的挑战,而成就感的获得就来自他人的鼓励。很多家长深谙此道,希望通过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但是家长更要知道:鼓励绝对不是物质奖励,更不是带有条件的物质奖励。
鼓励的本意是称赞,是认可,孩子从称赞和认可中获得自信心、荣誉感与成就感。而带有条件的物质奖励只是一种交易,你给我想要的,则我给你想要的,跟自信心、荣誉感、成就感无关。
其次,条件谈多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成长,本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为了让孩子上特长班,你跟孩子谈条件,反而让孩子把主体搞混了。在孩子看来,上特长班成了父母分派给他的任务,而忘记了这是他自己的事,与父母没关系。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德西效应”,说的是:过多的奖励会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和其内在的动机。如今不少家长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喜欢对孩子许诺:你考80分,我给你买什么;你考90分,我给你买什么……这样的许诺,反而把孩子自身渴望学习的兴趣压下去了,让其丧失了学习的愉悦与享受。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即使成年后也喜欢跟父母谈条件,反而忘记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还有些家长,为让孩子做事情,事前跟孩子许诺,事后却从不兑现。这在孩子看来,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家长这样做几次,不仅威信丧失殆尽,孩子还会缺乏安全感,模糊是非观。
再次,谈条件不如划底线。
谈条件确实能快速解决一些问题,但治标不治本,而且总谈条件会给以后埋下祸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意见是:谈条件不如划底线,让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给孩子立规矩,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允许孩子独立探索世界。这样,孩子就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一旦他碰触底线,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杨妮妮
答:首先,谈条件并不是鼓励。
鼓勵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获得成就感,以增强自信来面对未来的挑战,而成就感的获得就来自他人的鼓励。很多家长深谙此道,希望通过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但是家长更要知道:鼓励绝对不是物质奖励,更不是带有条件的物质奖励。
鼓励的本意是称赞,是认可,孩子从称赞和认可中获得自信心、荣誉感与成就感。而带有条件的物质奖励只是一种交易,你给我想要的,则我给你想要的,跟自信心、荣誉感、成就感无关。
其次,条件谈多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成长,本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为了让孩子上特长班,你跟孩子谈条件,反而让孩子把主体搞混了。在孩子看来,上特长班成了父母分派给他的任务,而忘记了这是他自己的事,与父母没关系。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德西效应”,说的是:过多的奖励会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和其内在的动机。如今不少家长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喜欢对孩子许诺:你考80分,我给你买什么;你考90分,我给你买什么……这样的许诺,反而把孩子自身渴望学习的兴趣压下去了,让其丧失了学习的愉悦与享受。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即使成年后也喜欢跟父母谈条件,反而忘记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还有些家长,为让孩子做事情,事前跟孩子许诺,事后却从不兑现。这在孩子看来,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家长这样做几次,不仅威信丧失殆尽,孩子还会缺乏安全感,模糊是非观。
再次,谈条件不如划底线。
谈条件确实能快速解决一些问题,但治标不治本,而且总谈条件会给以后埋下祸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意见是:谈条件不如划底线,让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给孩子立规矩,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允许孩子独立探索世界。这样,孩子就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一旦他碰触底线,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