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时期的思维主要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又具有抽象性、严密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如何解决好这对矛盾,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只有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知识之间必须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向的严密联系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系统中去;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根据条件与问题的变化而转换思维与方法。我主要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如:男生有45人,女生是男生的2倍,变问题:1.女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少几人?3.女生比男生多几人?4.男女生一共有几人?变条件:将第二个条件变为:1.女生有90人。2.女生比男生多45人。3.男生比女生少45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问题,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防止思维定势,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二、充分提示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该使学生对教学结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思考问题时,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能提示其本质特征,确定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具备了这一点,就能举一反三,执一绳百,把学到的知识推广应用到其他场合。如教学25×112时,就可运用有关乘法运算定律解答。解法1:25×112=112×25(运用乘法交换律,把乘数是三位数转化为二位数);解法2:25×112=25×(4×28)=25×4×28=100×28=2800(先把乘数分解后,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解法3:25×112=25×(8×14)=25×8×14=200×14=2800(先把乘数分解后,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解法4:25×112=25×(100 10 2)=25×100 25×10 25×2=2500 250 50=2800(运用乘法分配律)。
三、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站起来回答问题、争论问题。其次,鼓励学生遇事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大面积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吗?讲评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面积相等吗?”这时我不急于释疑,而是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再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周长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次,鼓励学生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如,学生在计算8 8 8 8 8 5时,个别学生按顺序进行计算比较费时,大部分学生按8×5 5计算。当教师肯定这种做法利用了乘法的意义来计算较简便时,有位学生提出他还有另外一种做法:“9×5”。这时有的学生就窃窃私语:题目里并没有“9”,怎么可以用“9×5”计算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给予评判,而是请这位同学说出其解题思路,原来他是把“5”分解成5个1,再分别加到每一个“8”中去,当这位学生解释完后,全班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鼓掌起来。这种新的设想冲破了旧的模式,与书上写的、教师讲的不同,这就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最后,布置给学生具体的数据、算式,让学生自己编应用题或改编应用题,或补充条件、补充问题后再解答,这些训练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过程,而且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的情境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在知识引入时,激发求知欲,唤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新授知识时和知识的深化中,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条件。只要持之以恒加强这样的教学,就能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到实处,且富有成效。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知识之间必须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向的严密联系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系统中去;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根据条件与问题的变化而转换思维与方法。我主要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如:男生有45人,女生是男生的2倍,变问题:1.女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少几人?3.女生比男生多几人?4.男女生一共有几人?变条件:将第二个条件变为:1.女生有90人。2.女生比男生多45人。3.男生比女生少45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问题,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防止思维定势,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二、充分提示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该使学生对教学结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思考问题时,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能提示其本质特征,确定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具备了这一点,就能举一反三,执一绳百,把学到的知识推广应用到其他场合。如教学25×112时,就可运用有关乘法运算定律解答。解法1:25×112=112×25(运用乘法交换律,把乘数是三位数转化为二位数);解法2:25×112=25×(4×28)=25×4×28=100×28=2800(先把乘数分解后,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解法3:25×112=25×(8×14)=25×8×14=200×14=2800(先把乘数分解后,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解法4:25×112=25×(100 10 2)=25×100 25×10 25×2=2500 250 50=2800(运用乘法分配律)。
三、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站起来回答问题、争论问题。其次,鼓励学生遇事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大面积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吗?讲评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面积相等吗?”这时我不急于释疑,而是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再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周长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次,鼓励学生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如,学生在计算8 8 8 8 8 5时,个别学生按顺序进行计算比较费时,大部分学生按8×5 5计算。当教师肯定这种做法利用了乘法的意义来计算较简便时,有位学生提出他还有另外一种做法:“9×5”。这时有的学生就窃窃私语:题目里并没有“9”,怎么可以用“9×5”计算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给予评判,而是请这位同学说出其解题思路,原来他是把“5”分解成5个1,再分别加到每一个“8”中去,当这位学生解释完后,全班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鼓掌起来。这种新的设想冲破了旧的模式,与书上写的、教师讲的不同,这就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最后,布置给学生具体的数据、算式,让学生自己编应用题或改编应用题,或补充条件、补充问题后再解答,这些训练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过程,而且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的情境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在知识引入时,激发求知欲,唤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新授知识时和知识的深化中,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条件。只要持之以恒加强这样的教学,就能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到实处,且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