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知道美国有“粮食银行”这个机构,源于小儿子的幼儿园老师。那一年的圣诞节前夕,她对家长们说:“如果大家想送给老师圣诞节礼物,就请以我们的名义捐给粮食银行(Food Bal3k)一张支票……”
美国的粮食银行是给穷人免费发放食物的,本地小城居民都安居乐业,没想到也有需要救济的人,那会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小城的粮食银行在一个古老的教堂的地下室,一侧是个很大的储存室,另一侧是像超级市场一样的食物摆放区,开了一个大窗口用以发放食物,中间是大走廊,两边的桌子上放着面包甜点还有各种免费物品。
粮食银行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但是来领取的人自己并不可以随便拿,只有走廊大桌子上的东西才可随便取。各式面包和饭后甜点都放在外面,原本可以随便拿,后来发现有人拿了送人,就改为限量,但是个人自取,拿多少全凭自律。
什么样的人可以来领取食物呢?
美国的现行穷人标准是这么定的:一个人的年收入低于1.6245万美元,两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2.1855万美元,3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2.7465万美元,4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3.3075万美元。在美国,对于穷人的救助主要来自于政府,而粮食银行、救世军等组织则属于民间的非营利慈善组织,是对穷人救助的另一种补充。
第一次到粮食银行领食物者必须填写申请表,告知家庭的基本信息,包括收入。其中一点比较严格,就是来人必须是本地居民,其他地区的居民要到当地的粮食银行登记。
我们小城的人口一共不到5000人,登记领取食物的家庭将近200户,一般每个周三都会接待五六十户人家。
来领取食物的人都要在登记本上签字,根据家庭人数领取不同颜色的卡片,然后就坐在那里排队等候;卡片的颜色对应着不同的供应标准,义工按照标准来发放食物。
●管理系统
粮食银行有自己的管理系统,食物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民间捐助,还有就是食品企业以及当地的各个大型超市的捐助。比如货物的包装盒被压扁了,就不好卖了,商店就会捐给粮食银行;还有快过保质期的面包蛋糕等,也都会捐出来。
粮食银行的核心人员主要负责在储存室检查食物保存期以及分类。尤其在过节前后,当地的学校、教会、童子军等机构会送来大量的食品,有些人家翻箱倒柜把几年前买的东西都捐来了,根本没考虑有些东西可能过期了,这时工作人员就得一样样地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也因为义捐来自各地,我们每次发放的东西种类都不同,有时某类食品严重缺货,负责人就会到上级粮食银行或者超级市场去买。超级市场会给一些折扣,而到上级单位去,是以大纸箱为单位来买的,交20美元随便装,装满为止。我每次上货时看到来货是压得紧紧的大纸箱,就知道“领导”又去买东西了。
●被整惨了
我第一次跨进粮食银行的大门,负责人领着我里外转了一圈,把我介绍给义工后,她就回去,忙了。屋里的义工都在忙着发放食物,我两眼一抹黑,站在那儿不知能干点什么。
义工两人一组,一人在窗口接待,一人负责取货——她们称之为“runner”(跑腿的),看了几分钟,有一个人问我要不要顶替她当“runner”,我琢磨着这活简单,就点头说好。
没想到,两个多小时下来累惨了,因为食物的名称实在太多,例如一位领食物的人要求一盒意大利面“Linguine”,我拉长脖子仰着头在意大利面条的货架上来回巡视,才发现意大利面条(Pasta)各种宽度各种形状的都有不同的名称,窗口的人没法子只好自己走过来拿起来给我看:Linguine原来是一种细面条。第二个人说她要Ziti,我又蒙了。Ziti是管状的,还有Tripolini那就是小花状的,Angel Hair是最细的面条……
第一天做完义工回家,我倒在沙发上就昏睡过去了;第二周又是这样。后来做熟了之后,东西认得差不多了,里外的规矩、“潜规则”大概也都有了基本了解,人一放松,就没有那么累了。
●众生百态
来领取免费食品的人千姿百态,看久了很耐人寻味。有的人失业了,还没有找到工作。所以临时来拿些食物贴补家里生活;有的人身有残疾或者重病在身,无法工作,全靠政府救济生活;还有的人身强力壮,精神正常,正当壮年,不知为什么也会长年累月地领救济。
要知道,美国人推祟个人奋斗,所谓的美国梦就是靠个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样的文化里会把接受社会救济当作是一件比较羞耻的事情。坐在那儿等着叫号时他们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语地低头坐着,感觉应该是不大好受的。所以我们义工的态度都特别诚恳,特别友好,很怕碰触到对方的自尊心和敏感处。
我曾遇到一件尴尬事,那天窗口来了一个女人,我看到她就愣了一下,她好像是小儿子幼儿园同班同学的妈妈,可她一直都不看我,回避和我的视线相碰。后来送孩子上学时见面,她依然把我当空气,从来没有和我对视过。尴尬了几个星期之后,一次到幼儿园去,上了楼我发现把给孩子们带的零食忘在车上了,正好她坐在边上,我主动叫住她,请她帮我看一下儿子,她点点头,我回来后很真诚地谢了她。从那以后,在粮食银行里我也主动跟她说话,她也和我有说有笑起来,后来他们全家还来参加了我儿子的生日聚会。
粮食银行的气氛总是比较平和的,义工们经常和来领食物的人开玩笑,互相调侃,调节气氛,唯一一次听到争吵声,是从大门口传来的。
那是个十几岁的大男孩,气愤地拉着他的父亲的胳膊,质问道:“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我们家里有食物!你缺食物吗?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父亲小声地解释着,儿子又大声说:“你回去,我不会进这里的,打死我都不会进这里的!”
过了好一会儿,那个父亲一个人进来了,满脸的沮丧和难堪。后来负责登记的人告诉我们,这个父亲失业好一阵子,失业金也领完了,不得不开始申请救济,同时也来粮食银行领取食物,而他的儿子很不理解。这个父亲后来终于重新找到工作。他每两周发一次工资,发了工资就到粮食银行来送一张支票,面额都是100元。他说,他困难的时候,在这里得到了很多帮助,现在有能力了,也希望能够尽点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人,让我深深感受到,什么叫“施比受有福”。
还有个中年妇女,打扮得利利索索,头发一丝不乱,各种首饰佩戴整齐,画着精致的妆,她一来我们就知道“慢活”来了,因为她十分认真。比如告诉她说今天的果酱有草莓酱和葡萄酱,果酱分jam、jelly、spread等几种不同的口感类型,她会一个一个问清楚,然后再问是什么牌子、什么包装,玻璃瓶还是塑料瓶……。听完我们介绍的当天所有的果酱种类后,她手托下巴踌躇一会儿,然后说:“实际上我只喜欢吃某某牌子的什么型号的某种果酱,没有就算了。”所有的东西都要这样过一遍,她宁缺毋滥,最后往往只选了几样东西带回去。而且她的姿态就像是在高级餐馆里点菜一样,优雅高贵。
●潜规则
前文提到,粮食银行里有“潜规则”,例如很多人会带着小孩一起来取食物,粮食银行里的婴儿奶粉可以随便拿,不限量,为的就是保证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小宝宝们都能够吃饱。另外还有婴儿尿布、小孩的牙刷牙膏、给小孩添加的辅食等,都可以随意领取。
粮食银行的人也属于社会工作者的范畴,所以自然就是一些政府管理机构的“耳目”。义工们会观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如果发现有任何“家暴”的蛛丝马迹,例如父母对孩子态度恶劣,就要马上报告儿童保护部门,由该部门社工定期拜访,观察孩子的状态。
有一次,有个年轻女人带着两岁多的小孩来,她非常烦躁,对孩子很没有耐心。领完食物以后,负责人事的玛丽把她请到一旁,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她回答说:“我烦透了,简直就要控制不住自己了,这个孩子都要把我闹疯了,我有时都有股冲动想杀了他!”玛丽一听,立即回办公桌抄了一串电话号码,跟她说,你现在就打电话去看医生,否则,我就打电话给儿童保护组织。
她乖乖地当场打了电话,医生的办公室约她第二天就去。凡是从这里介绍去的,都是免费看病的,由政府买单。后来,她定期看医生,吃药,也可以控制住情绪了,所以孩子还是跟着她,没有被带走。
还有一个女人,来领食物的时候脸上、身上经常是带着伤的。义工“不经意”地问她一句,她都说是摔倒。但是有一次她的一只眼睛完全黑了,怎么看都是被一拳打在上面造成的,玛丽就把她请到了办公室里聊聊。
她说了实话:她老公酗酒,喝醉了之后有时控制不住自己,会跟她动手。她自己的意思是她能够处理这件事,不希望别人插手,更不希望警察介入,所以粮食银行的人还是尊重了她个人的意愿,没有去上报。
美国的粮食银行是给穷人免费发放食物的,本地小城居民都安居乐业,没想到也有需要救济的人,那会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小城的粮食银行在一个古老的教堂的地下室,一侧是个很大的储存室,另一侧是像超级市场一样的食物摆放区,开了一个大窗口用以发放食物,中间是大走廊,两边的桌子上放着面包甜点还有各种免费物品。
粮食银行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但是来领取的人自己并不可以随便拿,只有走廊大桌子上的东西才可随便取。各式面包和饭后甜点都放在外面,原本可以随便拿,后来发现有人拿了送人,就改为限量,但是个人自取,拿多少全凭自律。
什么样的人可以来领取食物呢?
美国的现行穷人标准是这么定的:一个人的年收入低于1.6245万美元,两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2.1855万美元,3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2.7465万美元,4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3.3075万美元。在美国,对于穷人的救助主要来自于政府,而粮食银行、救世军等组织则属于民间的非营利慈善组织,是对穷人救助的另一种补充。
第一次到粮食银行领食物者必须填写申请表,告知家庭的基本信息,包括收入。其中一点比较严格,就是来人必须是本地居民,其他地区的居民要到当地的粮食银行登记。
我们小城的人口一共不到5000人,登记领取食物的家庭将近200户,一般每个周三都会接待五六十户人家。
来领取食物的人都要在登记本上签字,根据家庭人数领取不同颜色的卡片,然后就坐在那里排队等候;卡片的颜色对应着不同的供应标准,义工按照标准来发放食物。
●管理系统
粮食银行有自己的管理系统,食物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民间捐助,还有就是食品企业以及当地的各个大型超市的捐助。比如货物的包装盒被压扁了,就不好卖了,商店就会捐给粮食银行;还有快过保质期的面包蛋糕等,也都会捐出来。
粮食银行的核心人员主要负责在储存室检查食物保存期以及分类。尤其在过节前后,当地的学校、教会、童子军等机构会送来大量的食品,有些人家翻箱倒柜把几年前买的东西都捐来了,根本没考虑有些东西可能过期了,这时工作人员就得一样样地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也因为义捐来自各地,我们每次发放的东西种类都不同,有时某类食品严重缺货,负责人就会到上级粮食银行或者超级市场去买。超级市场会给一些折扣,而到上级单位去,是以大纸箱为单位来买的,交20美元随便装,装满为止。我每次上货时看到来货是压得紧紧的大纸箱,就知道“领导”又去买东西了。
●被整惨了
我第一次跨进粮食银行的大门,负责人领着我里外转了一圈,把我介绍给义工后,她就回去,忙了。屋里的义工都在忙着发放食物,我两眼一抹黑,站在那儿不知能干点什么。
义工两人一组,一人在窗口接待,一人负责取货——她们称之为“runner”(跑腿的),看了几分钟,有一个人问我要不要顶替她当“runner”,我琢磨着这活简单,就点头说好。
没想到,两个多小时下来累惨了,因为食物的名称实在太多,例如一位领食物的人要求一盒意大利面“Linguine”,我拉长脖子仰着头在意大利面条的货架上来回巡视,才发现意大利面条(Pasta)各种宽度各种形状的都有不同的名称,窗口的人没法子只好自己走过来拿起来给我看:Linguine原来是一种细面条。第二个人说她要Ziti,我又蒙了。Ziti是管状的,还有Tripolini那就是小花状的,Angel Hair是最细的面条……
第一天做完义工回家,我倒在沙发上就昏睡过去了;第二周又是这样。后来做熟了之后,东西认得差不多了,里外的规矩、“潜规则”大概也都有了基本了解,人一放松,就没有那么累了。
●众生百态
来领取免费食品的人千姿百态,看久了很耐人寻味。有的人失业了,还没有找到工作。所以临时来拿些食物贴补家里生活;有的人身有残疾或者重病在身,无法工作,全靠政府救济生活;还有的人身强力壮,精神正常,正当壮年,不知为什么也会长年累月地领救济。
要知道,美国人推祟个人奋斗,所谓的美国梦就是靠个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样的文化里会把接受社会救济当作是一件比较羞耻的事情。坐在那儿等着叫号时他们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语地低头坐着,感觉应该是不大好受的。所以我们义工的态度都特别诚恳,特别友好,很怕碰触到对方的自尊心和敏感处。
我曾遇到一件尴尬事,那天窗口来了一个女人,我看到她就愣了一下,她好像是小儿子幼儿园同班同学的妈妈,可她一直都不看我,回避和我的视线相碰。后来送孩子上学时见面,她依然把我当空气,从来没有和我对视过。尴尬了几个星期之后,一次到幼儿园去,上了楼我发现把给孩子们带的零食忘在车上了,正好她坐在边上,我主动叫住她,请她帮我看一下儿子,她点点头,我回来后很真诚地谢了她。从那以后,在粮食银行里我也主动跟她说话,她也和我有说有笑起来,后来他们全家还来参加了我儿子的生日聚会。
粮食银行的气氛总是比较平和的,义工们经常和来领食物的人开玩笑,互相调侃,调节气氛,唯一一次听到争吵声,是从大门口传来的。
那是个十几岁的大男孩,气愤地拉着他的父亲的胳膊,质问道:“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我们家里有食物!你缺食物吗?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父亲小声地解释着,儿子又大声说:“你回去,我不会进这里的,打死我都不会进这里的!”
过了好一会儿,那个父亲一个人进来了,满脸的沮丧和难堪。后来负责登记的人告诉我们,这个父亲失业好一阵子,失业金也领完了,不得不开始申请救济,同时也来粮食银行领取食物,而他的儿子很不理解。这个父亲后来终于重新找到工作。他每两周发一次工资,发了工资就到粮食银行来送一张支票,面额都是100元。他说,他困难的时候,在这里得到了很多帮助,现在有能力了,也希望能够尽点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人,让我深深感受到,什么叫“施比受有福”。
还有个中年妇女,打扮得利利索索,头发一丝不乱,各种首饰佩戴整齐,画着精致的妆,她一来我们就知道“慢活”来了,因为她十分认真。比如告诉她说今天的果酱有草莓酱和葡萄酱,果酱分jam、jelly、spread等几种不同的口感类型,她会一个一个问清楚,然后再问是什么牌子、什么包装,玻璃瓶还是塑料瓶……。听完我们介绍的当天所有的果酱种类后,她手托下巴踌躇一会儿,然后说:“实际上我只喜欢吃某某牌子的什么型号的某种果酱,没有就算了。”所有的东西都要这样过一遍,她宁缺毋滥,最后往往只选了几样东西带回去。而且她的姿态就像是在高级餐馆里点菜一样,优雅高贵。
●潜规则
前文提到,粮食银行里有“潜规则”,例如很多人会带着小孩一起来取食物,粮食银行里的婴儿奶粉可以随便拿,不限量,为的就是保证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小宝宝们都能够吃饱。另外还有婴儿尿布、小孩的牙刷牙膏、给小孩添加的辅食等,都可以随意领取。
粮食银行的人也属于社会工作者的范畴,所以自然就是一些政府管理机构的“耳目”。义工们会观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如果发现有任何“家暴”的蛛丝马迹,例如父母对孩子态度恶劣,就要马上报告儿童保护部门,由该部门社工定期拜访,观察孩子的状态。
有一次,有个年轻女人带着两岁多的小孩来,她非常烦躁,对孩子很没有耐心。领完食物以后,负责人事的玛丽把她请到一旁,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她回答说:“我烦透了,简直就要控制不住自己了,这个孩子都要把我闹疯了,我有时都有股冲动想杀了他!”玛丽一听,立即回办公桌抄了一串电话号码,跟她说,你现在就打电话去看医生,否则,我就打电话给儿童保护组织。
她乖乖地当场打了电话,医生的办公室约她第二天就去。凡是从这里介绍去的,都是免费看病的,由政府买单。后来,她定期看医生,吃药,也可以控制住情绪了,所以孩子还是跟着她,没有被带走。
还有一个女人,来领食物的时候脸上、身上经常是带着伤的。义工“不经意”地问她一句,她都说是摔倒。但是有一次她的一只眼睛完全黑了,怎么看都是被一拳打在上面造成的,玛丽就把她请到了办公室里聊聊。
她说了实话:她老公酗酒,喝醉了之后有时控制不住自己,会跟她动手。她自己的意思是她能够处理这件事,不希望别人插手,更不希望警察介入,所以粮食银行的人还是尊重了她个人的意愿,没有去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