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亮”起来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night123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那么,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亮起来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教学《回声》一课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设置了这样一种情境:“你想感受一下小青蛙的快乐吗?假设我们现在就在桥洞下,你就是小青蛙,你想说点什么?”以下是两个人通过合作表演回声的过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生1:太有意思啦!(小青蛙)
  生2:太有意思啦!(回声)
  生1:我长大了。(小青蛙)
  生2:我长大了。(回声)
  生1:我真高兴。(小青蛙)
  生2:我真高兴。(回声)
  师:真有回声的感觉,老师好像在桥洞下,好像在山谷里。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使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教师热情洋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延缓问题判断,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早地下结论,不要急于评论提出的看法孰优孰劣,也不轻易否定学生讨论时的不同解释和观点,以免束缚学生想像力,而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学完《动手做做看》一课后,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团棉花,结果会怎么样呢?”当时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家后自己动手做做看,明天把你实验的结果说给同学们听。第二天一大早,好几个学生就跑过来告诉我他们的实验结果:原来棉花很轻,漂在了水面上,水并没有漫出来。只有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深入。
  
  三、实行民主教学,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次上课,总有一些学生在别人回答完问题后仍举着小手,嘴里嚷着:“老师,我还能组一个词。”“老师,我还想读。”“老师,我还有不同意见”……一堂课只有40分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会漠视学生们高举的小手,或对他们安慰道:“下课再告诉老师,行吗?”可课后我们又有多少时间来聆听学生的想法、与他们真心交流呢?上课如果连“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都做不到,主动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应让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己见的场所、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一个聆听他人发言和互相启发以取长补短的场所。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培养出的才是充满个性、灵性与创造精神的人才。教学《画风》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风吗?”
  生1:我想画个小姑娘,让风把小姑娘的辫子吹得飘起来。
  生2:我想在房子顶上画烟囱,风把烟吹斜了。
  生3:我想画小女孩的裙子被风吹得摆动起来。
  生4:我要画同学们在广场上放风筝,风筝飞得高高的。
  师:快拿出你们的画笔,把你们的奇思妙想画出来吧。
  然后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画画,最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作品,并说出自己小组画的风的故事。
  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引导学生想出画风的办法,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
  
  四、学会换位思考,蹲下来欣赏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学生都应该像理想中那样,讲过的知识必须会,要求他们做到的必须做到。但我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学生还只是个孩子,他们犯错误是正常的。只有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在一节识字课上,教师在黑板上写了这样几个字:“蚂、蚁、蜻、蚯、蝴”。这时突然听到第四组有人在小声说话。仔细一听,是一生与同桌交流:“发现了吗?这些字都与虫子有关,它们都带虫子旁。”听到此,我非常佩服这位学生,这样的“悄悄话”说得多好呀。如果我是那位学生,发现了这几个字的的规律,也会情不自禁地告诉别人的。我们怎能非得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不说一句话呢?只有换位思考,教师才能更多地理解学生。
  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亮”起来,教师要重视发现蕴藏学生身上的“火种”,多做“助燃”工作,防止将“火种”浇灭。我们要努力变革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既能得到全面发展,又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语文课堂呼唤着一种与“新课改”最为合拍的、最适合学生发展的“绿色课堂”,在学生心中营造一片“绿地”。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片“绿地”,以最自然的状态唤起人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语文教学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为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营造和谐的绿色氛
13岁是怎样的年纪呢?应该是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的年纪吧,应该是还可以在爸妈怀里撒娇的年纪吧,应该是像蓓蕾一样等待绽放的年纪吧。
期刊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时代的进步需要创新,因而,创新成为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对教学领域提出的新要求.个人认为,培养创新能力应从小
听过特级教师讲课的教师和学生们,都不得不承认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他们课堂教学的魅力,很重要的一点来自他们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精妙的课堂语言。    一、讲述性语言:一言一语皆幽默    幽默的教学语言,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特级教师于永正请一个学生朗读课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审美对象,就有不同的审美途径和审美方式。但从语文审美教学的一般规律来看,最主要的是教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处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造审美的教学环境,着力拨动学生“美感的琴弦”,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这样在教学之琴上才能弹奏出审美教育的乐章。    一、营造情境—
这是一个寒冷阴晦的早上。泰勒刚做好早餐,电话铃就响了。  “你好,我是泰勒·杜克。”泰勒说道。  “你好,我是尼奇·迪雷克斯,我想和你谈谈,你有空吗?”是一个女孩,听声音有些紧张。  “你是?”泰勒谨慎地答道。  “我是约瑟夫·迪雷克斯的姐姐。”她停了一会儿,继续说道,“约瑟夫让我交一封信给你。你现在方便来汽车站一趟吗?”  泰勒奇怪地问道:“对不起,你叫什么名字?”  “尼奇·迪雷克斯,约瑟夫·
萨米发现安妮不跟自己做好朋友了,闷闷不乐。后来在奶奶的细心开导下,她与新搬来的女孩贝茜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如何提高数学思维活动的含量、增添思维活动的“数学味”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实践——提升活动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    在多元化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倡导的动手实践主要是指课外的一些实践活动。它以调查实践活动、数学园地活动为主,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活动能力,
体育教学本身就是“动起来”的教学.在传统的初中体育课堂中,学生“动的兴趣不高”、“动的方式枯燥”、“动的效果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除了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基础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公寓安装空调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校园民生工程,发展趋势愈加迅速.学校是否适时安装空调成为影响学校形象和后勤服务质量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