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来源 :黑龙江教育·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angel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频繁出现色彩纷呈的情境化试题,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并在情境化试题的命制原则、方法、路径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而试题情境化命制的终极目的,必然指向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化教学是语文课堂上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容易流于形式,如,停留在浅层感官的多媒体视频、音乐、课本剧等,教师创设的这些情境,也许会在情感上给学生带来一些触动,但要达到思想共鸣,却不容易实现。“同理心,同情感”才是最好的共鸣,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就应该以实现“同理心,同情感”为目的,如此,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艺术美感。
   下面就以统编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语文课堂如何创建有价值的情境。
   一、充分理解文本,运用文本创设情境
   课文本身就是一种情境,而且是我们必须关注与认真研究的情境。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必然会调动个人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文本传达出的信息与情感。但由于个人的生活体验不尽相同,学生理解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程度也不尽相同。要尽量贴近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有赖于教者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恰当引导。
   《背影》一文,语言清淡,但情感深沉。父亲“爬月台,买橘子”固然令人感动,但何以使作者潸然泪下乃至久久不忘,令人深思,更是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
   师:父亲送“我”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生:“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师:祖母死了,对父亲的意义和对我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祖母是父亲的母亲,祖母死了,父亲极伤心。
   师:母亲是孩子心灵的依靠,祖母死了,父亲心里“空”啊。
   师:祖母死了,朱自清的表现怎样?
   生:“簌簌地流下眼泪。”
   师:父亲的表现呢?
   生: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师:父亲这是在干什么?父亲不痛吗?
   生:父亲在安慰儿子,父亲痛,但必须把痛咽下,因为他是父亲。
   师:再来看,“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家庭生活会更加困难。
   师:你在哪里发现家境已经很困难了?
   生:“满院狼藉”“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了丧事”。
   师:你从这些信息中看到了什么?
   生:家里已经欠钱了,卖东西是为了还债,祖母的丧事
  还要借钱去办。
   生:父亲的失业对这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师:父亲难不难?
   生:很难。
   师:但父亲怎样对“我”?
   生:送“我”,事无巨细地照顾“我”。
   师:你能理解“我”为什么流泪吗?
   生:重重的艰难挡不住父亲爱子的深情。
   教学中笔者通过对“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充分感受只言片语背后凄惨艰辛的现实,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体会父亲的艰难处境,理解父亲坚忍的父爱,进而理解朱自清心底深刻的感动。此教学环节对文本情境的利用是充分的、具体的,体现了文本情境的价值。
   二、通过有效活动,利用文本进行情境再创
   在理解文本方面,形象的感知、真切的体验比任何言语的描述更有效,尤其是对某些平凡但有深意的举止的理解,语言的解读反而显得无力苍白。《背影》中,父亲送“我”之前的犹豫反复就是这样。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普通场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品读未尝不可,但文字中的艺术美感就会被破坏,冷静的分析带来的是审美的割裂之感。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形,不妨通过有效的活动对文本的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创造,在与生活相似的情境中,学生的“意会”自然发生,共鸣自然生成,审美体验有效实现。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就以下这段文字进行文本再创。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师: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请将这段文字转化成父亲的语言表述出来。
   生:我太忙了,就不送你了。叫旅馆里熟悉的茶房陪你去吧。我嘱咐他好几次了……不行,万一茶房不用心怎么办,哎,算了,还是我送你吧。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父亲的犹豫、矛盾。
   生:父亲对我深切的牵挂。
   通过这样的文本再创活动,创设一个学生可以感同身受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的再创行为必然带有对文本的个人体验,学生的言语中必然体现对这份情感的理解深度。不用讲,不用说,“同理心,同情感”就在情境中实现了。
   三、整合作品的背景资料,创设文本深度解读的情境
   任何作品都有其特有的写作背景,但并不是任何作品都能将背景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距离学生生活遥远的时代背景。这些固有的距离必然影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那些经典在学生的生命中就失去了應有的价值。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充分、有效地筛选和补充背景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补充背景资料,会在原有文本信息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理解渠道,再创一个文本理解的情境。在信息更充分的情境中,文本中的信息就变得有来源、有根据、有基础,理解就容易实现,共鸣就不言而喻了。    教学《背影》一课时,笔者做了以下设计,创设了利于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情境。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在教学中,这段文字是经常被忽视或简单处理的部分,因为大家的关注点都在“爬月台,买橘子”这部分上。但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描写父亲的经典,必然是人们从中读出了许多人生的况味,而这些况味就在以上的这段文字中。但这段文字含蓄、平淡,怎么能让十二三岁的孩子在这份含蓄平淡中,理解经历人生沧桑的中年人的人生体验呢?整合作品的背景资料,创设文本深度解释的情境就十分必要。
   教学中,笔者补充了以下的资料。
   1.1917年朱鸿钧在徐州做官时,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跑到徐州大闹。时值民国时期,旧习革除,官员不得娶妾。潘姨太的“大闹”致使他丢了差使。自失业后,朱鸿钧便仕途坎坷,生活艰辛,常举债度日。
   2.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毕业, 后回母校任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教务主任。但朱自清却没有独立支配自己收入的自由,尽管此时他已经娶妻生子,负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但有着老派思想的父亲却想要完全控制朱自清,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致使朱自清愤然离家,父子从此失和。
   3.1922至1923年间,朱自清曾两度回家,想主动缓解与父亲的矛盾。但父亲竟然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后来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不理睬朱自清。双方陷入了“冷战”,致使朱自清几年不回家。
   4.尽管老境颓唐的父亲对儿子异常的冷漠,甚至不近人情,但内心深处是记挂着儿子的。但受传统的“父子纲伦”的思想影响,他又不愿主动低头认错,只好借助惦記孙子的名义与儿子通信。
   师:从以上资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生:受封建思想影响,是一个专制、固执、霸道、不通情理,但又爱儿子的父亲。
   师:爸爸高大的形象轰然倒塌了。这些事发生在1920年至1925年间。1925年时父亲以想孙子的借口给儿        子写信,表达对儿子的思念。其中就有“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等文字,朱自清看到信后潸然泪下,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背影》。那么,朱自清读懂了什么,才缓解了与父亲的关系?同学们来读一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生:读懂了父亲求生的艰难、老年颓唐的凄凉,家中琐屑触他之怒的烦闷,依然爱自己的孩子及父亲自己就要逝去的悲哀。
   师:尽管“我们”矛盾重重,但是“我们”毕竟是父子。重重矛盾挡不住血浓于水的亲情。
   这样创设的情境,将隐形的背景显性化,为学生深入理解这段父子之情提供了信息基础和情感基础,同时与作者产生共鸣,充分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与透彻的理解就可以实现。
   情境化试题的命制必然指向课堂教学的情境化,而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是核心素养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也必然成为未来教师的研究重点。鉴于语文教学本身的丰富性,还有更丰富、新颖、灵活的创设情境方式有待于教师去研究和实践。
  ■ 编辑/李    莉
其他文献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教学时直接给出概念,再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和分析,最后应用概念,强化理解。这样教没有顾及到学生感受,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概念,很难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最近听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九单元“溶液的形成”一课,觉得“溶液”概念教学部分授课
期刊
单元语文要素: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斯、惨”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自己的情节。   教学重点: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
期刊
单元语文要素: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措、混”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清
期刊
摘 要: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体现了祖先的智慧和才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少初中生对古诗词的解读不够透彻,无法掌握诗词的精髓,因此,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诗词歌赋的艺术魅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
期刊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时代对人才的发展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探究式阅读、主导式阅读、批判式阅读三方面,以“深度学习”理念为导向,依托信息技术分析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关注点,旨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阅读;深度学习
期刊
摘 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思想境界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是给学生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从小学语文课程开始就渗透革命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及自豪感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及其有效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期刊
波束扫描及其最常见的实现方式——相控阵技术,在无线通信和雷达系统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波束扫描技术可以增加通信系统的范围和容量,抗干扰能力和系统灵活性。然而,由于其实现成本过高,数字和模拟波束扫描系统主要用于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近些年由于民用领域对波束扫描技术的强烈需求,我们迫切的需要降低传统波束扫描系统的成本,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波束扫描实现方式。
  在波束扫描系统中,移相器是最关键的设备之一,也是其系统高额造价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因此,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降低移相器的成本来有效的降低波束扫
摘 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隐性目标,需要教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可观察的教学框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符号、理解符号、应用符号,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符号思考、符号探究,并且进行符号表达。从符号认知到符号创造,是学生数学符号素养生成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符号认知;符号应用;符号创造;符号素养     符号是数学学科的基本语言,培育学生
期刊
摘 要: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包括语文学科教学在内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文体是语文要素最为核心的要素。基于“体格”立场展开教学,要紧扣单元文体设计,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秘妙,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因体而取、因体而为、适体而教、由篇及类,真正地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生成学生语文学习智慧,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格”立场;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