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去放风筝吧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win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讲师辛绒书在夢中云游了许久许久,在凌晨梦醒时分,突然想提笔给远在非洲的心爱女孩写信,期盼她能够回家,不要再做教育援助了,家人都很想她。辛绒书一直等待的那个傻傻的女孩孔冉,为了帮助那些难民孩子,已经去非洲八年了,22岁到30岁,八年的青春没有一张照片,不做任何功利性宣传。
  辛绒书更后悔,没有向她表明心迹。他更没有想到孔冉离开后,自己会如此思念。孔冉的父母也一直催婚如催命,她总说着下一年就回来了,可是这一去便是遥遥无期。梦醒了,辛绒书想到孔冉喜欢古风书信,终究是忍不住起身冲进书房了,握住笔杆,挥就颜体。
  亲爱的冉美人:
  你和孩子们还好吗?
  我是绒书,去年去非洲看你又瘦了不少,我很担心你,你总说南非孩子们辍学率高,如果不能接受到好的教育,以后只能做低技能基础工作,孩子们迫切需要你们的援助。可是,一年年过去了,大家都回到了中国,只有你固执地留下。
  冉美人,我由衷佩服你的意志和爱心,你不远万里,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用你的学识和亲和力,跨越种族文化差异,融化一个星球,这不是天使降临又是什么?但你可知道有人想把两个半球直接剖开,再来个零距离对对碰?
  希望你能够早点回家,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一起去放风筝吧!还记得你最喜爱的明代徐渭的那首《风鸢图诗》吗?“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放下一切尘世的烦忧,站在同一片天空下,仰望家乡的天空,把往事像手中的风筝线一样放开,一寸一寸,一遍一遍,告诉风筝,也是告诉我们自己,不要放弃,努力前行,就能接近梦想的天空。
  我们多么像两只风筝,由风做媒,在天空之城的某个交点,交织在一起,就像两只手无意间的触碰,却难以分开。是的,两条风筝线只要纠缠在一起,就很难解开,很难很难,缠绵无期,即便是命运让它们分离。
  回来和我一起去放风筝吧!风筝将难解的往事隔离,你也已经看过不同的天空,迥异的故事。清风将我们的思想背上云朵,活着到底是一种放飞自我的热情,还是收线时迫切回归安定的泰然?我不知道。天会知道,并且小心收藏着关于你的消息,在某个晴朗的天空,通过一只不大的风筝,把你的温柔传递。然后由晚霞搜刮它们的颜色,白成旧风筝,可是天空愈发地美了,美入旧物什的瞳孔里,如镜,如幻,如影,如你。
  辛绒书
  辛绒书写罢时,天已经亮了,他订好了机票、船票,决定亲自把这封信交到孔冉手中,渴望带她回家,可是,他却不知不觉中先跟身边的每一个人告了别,亲手做了两只不大的风筝。
  他的风筝没有线。
  他想到南非的棉花,她们应该播种了,不久的将来,用最硬实的花蕾,开出最温暖的花瓣……
其他文献
桃一清早就在微信上留言。  “昨上楼,腿摔伤,在家静养。”  桃的一半朋友也是我的朋友,看到都给她留言,当然,我也不例外。  今天路过桃家,我决定上楼去看看,买了她爱吃的橘子、葡萄,便上了楼。  桃家的门虚掩着,进了她家,我以为进了山顶洞人的家,窗帘拉着,桌上就一台电脑,毫无生气的家,感觉好像都要长毛了。  桃躺在床上半闭着眼睛,我没有吱声,走进厨房,拿起钢丝球开始蹭锅台,把那些散落的碗筷洗好,烧
期刊
以美国作家莉迪亚·戴维斯的三篇闪小说为例。看一看别致的闪小说的表述方式。  闪小说有很多称谓。美国流行称呼闪小说,拉丁美洲则叫微小说,还有称瞬间小说、纳米小说、超短小说、迷你小说,也被誉为闪电小说,突然小说。同一个对象多个名字,不足为奇。有几个国家联合举办过世界迷你小说大会,英国竟确定了一个“全国闪小说日”。国外一些大学还将其纳入创意写作课程,甚至改编为微电影、微动漫。  不妨将这种小说放在当下数
期刊
要说谁家的酒缸大,整个灰石村,没人敢跟酒爷比。  酒爷,大名李久。刚过不惑之年。  一口大缸,下端埋下土10多厘米,像树一样种在酒爷家门口。每年,酒爷要做200斤糯米的酒。  冷风乍起,酒爷开始做酒。他采用的酒曲配方,简直是一个盛大的春天花园。你听,白面100斤,桃仁3斤,杏仁3斤,草乌1斤,乌头3斤,煮熟的绿豆5斤,木香4两,官桂8两,辣蓼10斤,沥母藤10斤,苍耳草10斤,同蓼草3味。每石米内
期刊
宋咸平年间,湘陵乡周边有个南狻山,南狻山上有座五道庙。  庙堂虽小,香火不断。湘陵乡乃至周边村屯的人常来五道庙上香祈愿,香火多年不衰。  一日,有细心人察觉,每次来五道庙供奉完,供品总会少一些。众乡邻心生纳罕,难不成五道将军显灵,吃了供奉的供品?  有几个好奇者约着去五道庙去上香供奉,之后便躲在庙后墙根,偷偷向庙内窥视,想一探究竟。  几个时辰后,庙内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几人隔着窗棂向内张望,惊悚
期刊
那天爸拉着我的手坐在门前的矮凳上,手拿枯枝一遍遍教我写“人”,唇紧闭,胸膛起伏。地上两道细细的垄沟很深了,现出湿润黝黑的泥土,爸丢开枝棍,食指重重写了一遍撇和捺,看着被豁宽的“人”,他长出了一口气,抚摩着我的头严肃地说:好好写人、做人。第二天,爸背着铺盖走了。  妈插好院门上班了,炕头小花被捂着的一小盆疙瘩汤是我一天的饭。妈说等小盆空的时候她就回来了。我拿爸给我的那根红蓝铅,在白纸上写“人”字。 
期刊
田友立刚走出家门口就遇见了田友成的媳妇陈倩。  田友立和田友成都是“友”字辈的,田友成比田友立大两岁,和田友立一个老老太爷。陈倩比田友成小三岁,按村里的规矩,陈倩就是田友立的嫂子,田友立离婚了,现在一个人过。  “友立,你没去打工啊?”  “我院里种了花生,得浇水,走不开。”  “巴掌大的地儿能收几把花生啊,你出去挣的钱能买好多花生。”  “不是,院子里种的花生得看着,鸡鸭常进去踩,我得看着不让鸡
期刊
春嫂家的小院,正当中有一棵树,是梨树。说来怪得不能再怪,只开花,不结果,一个果也不结。姑嫂们嬉笑着,说这是一株公梨树。  公梨树应该砍掉,可春嫂不,她每年可以看一次繁茂的梨花,如霜如雪,还放出淡淡的花香。临谢花的三五日,春风一吹,雪白的花瓣飞舞着,纷纷扬扬。院子里,缸沿上,凉灶锅台上,最有趣的是,连跳跳跃跃的小猫咪的背上,也常常驮着三片五片的。  梨花如信使,每年清明过后第十天准时含苞欲放。一不留
期刊
在我们老家不是谁都配有外号的,只有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才会有一个外号。吴卡壳就是吴万顺的外号。  吴万顺能顶住这个外号,是他平时说话脸憋得鸡冠子一样通红,一个字一个字地向外挤,比一般的结巴嘴都难三分;更奇的是,只要半斤古井酒下肚,舌头就捋直了,像换个人一样,说话顺顺溜溜的,有板有眼。  這就奇怪了。怎么一喝酒,就变了个人呢?这个疑问是从吴万顺十八岁那年开始的。也就是从这一年,吴卡壳慢慢成了他的
期刊
一切皆为虚构,唯有死亡真实如斯。  她本来就是一匹聪明的马,用五年时间把主人遗落在马圈里的手机研究透有什么难的?!  如果让人类知道,肯定会说“哎呀,这马成精了”。  可她很谨慎,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好,就连对她儿子小马也讳莫如深。  这天,她无意中从手机里看到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被震撼了。那里的动物们竟然赶跑了农场主,自己主持大局。她越看越心惊,一种从没有过的念头在这一刻诞生了。  
期刊
在梦里,老人是一个斗士。在梦里,老人手持一把龙泉剑,斩妖除魔,好不快活。老人已经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个这样的梦了,他不愿意醒来。  那是一条蛟龙,这次,老人用这把龙泉剑,和它搏斗了七天七夜,是时间最长的一次。老人一直住在石桥下的桥洞里,陪伴他的除了破旧的、露出棉絮的被子,油腻的残碗,更多的是孤独。老人无儿无女,孑然一身。贫穷和疾病没有打压他的斗志,却让他在生命里更多地学会了愤怒。据说这桥洞上方,曾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