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本意识 彰显生本理念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peng1986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是整个语文课程实施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方式,树立立足文本、彰显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规范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教学。
  一、树立文本意识
  课堂教学中,文本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终是由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内,当然应该以阅读文本(主要是教材中的课文)为主。读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立足文本的读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规范。
  因为从目前来讲,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语文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从教育文化学角度讲,教材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有两种取向:一是按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二是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前者表现为语文教材蕴含着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后者表现为教材中的文化要有可能为学生所接受,要有利于他们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立足文本,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从语言文字、插图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获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会读语文、用语文。对于教材的拓展和延伸也同样是立足文本,并由文本延伸开去。
  二、彰显生本理念
  “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凸显“生本”,以学定教,成为了生本教育科学的伦理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规范。
  现代教育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肯定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不仅应面向21世纪,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还应着眼于学生个性、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完美,要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学者曾说:一个人在学校里的成长,只是生命早期的一个阶段,但它要为持续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这个阶段中,能够把一个人内在的对学习的热情、对事物的热情、对事物的积极参与的那种人格培养起来,比什么都重要。一旦他的积极人格培养起来,形成我要学的欲望,他就可以自己千方百计地通过寻找学习的方式,寻找新的知识来实现自己新的学习任务、工作任务和人生目标。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课堂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所以,我们讨论课堂的质量要“以学论教”,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就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焦点和支点。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是否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生本理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生本的语文课堂符合了小学生这种生命成长的年龄特点。笔者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论述:
  1.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以学定教,为了不教而教。最终的目标就是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从而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互提高,进而促使良好学习品质的提升。如笔者教《小英雄雨来》一文时,课文的各部分都是紧紧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展开描述的,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关于各部分内容的概括,可引导学生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学时可采取同学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这些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让学生有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从而带动人文情感与知识素养的同步提高。
  2.以读引读,以读引研
  假如把学生最需要的放在首位,那么,生本语文的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的课堂学习将能激起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自主地徜徉于字里行间,品味遣词造句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要诱发学生多元的体验,进行精彩的交流。教师要用激情去煽动,用智慧去启发,用耐心去引领,驾驭学生思维的齿轮,环环相扣地自如运转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活动之中,要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尽情交流阅读信息的平台,成为分享阅读感悟的天地。学生智慧的灵动就从阅读思考的交流分享中不断闪现,教师只需适时适地正确引导和及时鼓励,学生就能轻松自如地驾驭生本语文课堂大阅读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教语文四下《夜莺的歌声》一文时,笔者渗透对话意识,凸显个性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夜莺的歌声》一文中所描述的內容和学生现在的生话有一定距离,要拉近这个距离,就需要我们既重视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又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语言和行为描写的句子重点品读,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与同学的对话,甚至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交流,并在交流中不断修正,从而感受小夜莺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在课前,教师要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创造性地理解文本和使用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凸显“生本”理念,从学生的学出发,全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规范语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能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文阐述了在教学中利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的方法,通过分析字形、字音、字义帮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关键词:识字教学;随文识字;集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那到了中高年级教师是不是能够完全放手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汉语,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传承华夏文明的载体。“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华人祭孔大典”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日趋推向世界。世界多个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汉语学院,积极推进汉语言的学习。“全球汉语热”展示了汉语丰富独特的诱人魅力。作为中国公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充溢心胸,无比自豪。但国内汉语学习的状况却并不容乐观,出现了“外热内冷”的奇怪现象。  笔者在几处中
摘 要:颜色词除了表示色彩以外也可引申表示某种比喻含义,但在语用中却失去了“颜色”之意。含有颜色词的句子显得简练、生动形象,常被Native Speaker引用,熟悉它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颜色词;阅读;写作  表达色彩的词数量不多,但是在语言的发展史上影响很大。汉语中有黑手(表阴谋)、红眼病(表嫉妒)等表达法。英语也一样,除了表示五彩缤纷的颜色外,也可以表示某种感情或比喻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变革提供了条件。多媒体课件教学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科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如不加以矫正,势必影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误区  1.课件万能,使用课件时尚  只有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课才是好课,否则,教学课则捧不上台面,尤其是在公开课
摘 要: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爱好与品鉴音乐的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观。笔者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在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享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创造力等方面有所建树。希望音乐教育能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生审美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创造美所进行的教育。缺少审美教育的教育是不完
摘 要:作业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作业的实效,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是目前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作业改革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改革;作业方式  作业的目的除了巩固与提高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就可以用发展的眼光来布置数学作业。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作
1 质疑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 
一、借用“阳光体育”平台,引导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性发展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思想是引导其良好个性养成的关键。在活动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摸底,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抽取学生兴趣性最强的项目如羽毛球、跑、拔河比赛等一些简单有趣味又有利于学生健康习惯养成的项目进行,使活动既体现体育特色又增加文化氛围,并拓展活动的外延效果。  其次要做学生的贴心人,也就是
目前,数控加工已成为各中等职业学校争相开办的热门专业。然而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专业课教育,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笔者就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作简略阐述。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兴趣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不仅有技术原理和技术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有技术与设计的实践.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并将其运用于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