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途径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bvbklvc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18、19世纪的欧洲人是怎样地热爱阅读。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卢梭出生于日内瓦,那里的居民有三分之一从事钟表制造、珠宝加工和纺织业,人民勤劳而衣食颇丰,但不尚奢侈,崇尚自由、理性和良知。工人们在闲暇时常常阅读孟德斯鸠、牛顿等人的著作(这对今天的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卢梭回忆说:“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就开始阅读这些书籍,往往通宵达旦。”这位思想家认为,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是自己在以后的艰难岁月中没有沉沦的重要原因。
  俄国的天才导演塔可夫斯基也多次谈到阅读经典对他的影响。他说:在我孩提时代,母亲第一次建议我阅读《战争与和平》,而且于往后数年中,她常常援引书中的章节片段,向我指出托尔斯泰文章的精巧和细致。《战争与和平》于是成为我的艺术学派、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一种强烈的嫌恶感。
  伟大作品产生的背号已不复存在,现代人又过于世俗化,我们与大师的心灵距离已太远了。但这绝不是拒绝伟大作品的理由。以为自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爬上巨人的肩膀,或者干脆不承认有什么高于或优于自己的巨人存在,这相反的两极也许是许多现代人的通病。
  我想,一个人要想使自己不至沉溺于微不足道的欲望,并发现真正严肃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阅读去亲近伟大的心灵,而只从当下的影视中是无法实现这种亲近的。
  阅读好书,特别是阅读经典,是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途径。
  
  (摘自《文汇报》,有改动)
其他文献
很多观众都说“《盗梦空间》是近年来少见的尊重观众智力的电影”。“尊重智力”主要体现在巧妙的情节安排上,而这些情节安排又和所谓的“梦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梦中的时间会很长,梦中还会做梦,在梦中还会知道自己在做梦……这些听似有理的做梦的事儿都有科学依据吗?下面就让我们和梦境专家一起,看看那些关于梦的事哪些是事实,哪些不靠谱。    “梦中梦”确有其事    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逍遥游》还是今
在日本,许多人建议我不要来这里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甚至有人警告我,如果我坚持前来,他们会联合抵制我的小说。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加沙正在发生的激烈战斗。  根据联合国调查,在被封锁的加沙城内,已经有超过千人丧生,许多人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孩童和老人。  我收到获奖通知后,不断问自己:此时到耶路撒冷接受文学奖,是否正确?这会不会让人认为我支持冲突中的某一方,或认为我支持一个发动压倒性武力攻击的国家政策?
14岁,正值多梦的花季,其中该有多少欢笑、梦想和五彩斑斓的幸福!  然而,他没有。  12岁那年,他和母亲被父亲抛弃。从此,他学会了周末背起小木箱上街给人擦皮鞋挣钱养家;他必须在每天放学之后承担起一切家务,包括照料双目失明的母亲;他没有穿过新衣服;他能记起的唯一美味是过年母亲让他花2元钱买的一碗他一直盼望的炒米线……  他就这样走到了14岁,而且,还在继续走着。  苦难收走了他的花季,却给了他一双
一进校,我就听说了晨风扬帆文学社,但那时我还不知道文学社是什么。看了语文书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后,我理解了,开始对文学社有了一种向往,想走进这个新鲜的社团,探求未知的天地。  终于,我有机会报名参加文学社了。本以为很简单便可通过,谁知还要“过五关斩六将”。先是笔试。我努力写好一篇文章,交上去后,整日盼着快公布消息。那天,我走在熟悉的楼梯拐角,被一个醒目的小黑板吸引了,略看一遍后,我的心跳好像快
一  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爬梳古代文献,亦有城乡“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描述。也就是说,一块古朴的匾额,往往会反映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家族的故事,展示着历史文风、时政、地理、历史以及书法艺术的变迁,也是我们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早春时节,我前往双凤亭桥头的黎世炎先生府上“访古”,老人的住所虽然是数十年不变的陋室,但里面的陈列犹如一间民间博物馆,从卧室到书房摆满了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会使读者察其言即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如何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描写呢?一是对话精彩。精彩的人物对话是语言描写的重头戏,然而写好对话的关键是巧借丰富多彩的“说”,写出说话人的神情举止,对此作细腻描绘,会让人物形象更加活灵活现。二是修辞增色。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不妨有意用修辞润色,使人物语言显得俏皮、含蓄、机智,从而获得一份诙谐之趣。三是妙用口语。语言描写要有浓厚
明代中后期是社会风气、思想文化急剧转变的时期,生活于这个时代的士人都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潮作出反应。袁中道在“公安三袁”中居末,寿命最长,他所经历的学术思潮和文学风气的变迁较之两位兄长更为剧烈,他的尺牍和日记详细精确地记录了他学术思想和文学观念的转变历程。袁中道的《珂雪斋集》中,收录尺牍三卷,计二百零六篇作品。他还把自己万历三十六年(1608)到四十六年(1618)即他三十九至四十九岁
读了吟光《上山》,不禁为之动容。之前听她说研究论文是谈唐代大诗人王维,并没在意,后来她说她把论文改写、伸延成历史传记小说,未免有点愣然。原因是历史人物传记,坊间已为数不少。  读过文章,心里踏实得多了。作者胆识不小,她把陶渊明和王维放在一起评比,恍如一个出色的杂技演员挑战极限——她笔走险招,考验的都是真功夫!  王维和陶渊明,山水派、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两大精神标杆。后人常将前者和
if和whether都是连词,两者都有“是否”的意思,但if还有“如果”“假如”之意,在使用上,两者有一定的区别。  1.if和wether均可引导宾语从句,其意为“是否”,常用在know,wonder,ask等一类动词之后。如:  I don’t know if/whether I shouldtell you.我不知道我是否应该告诉你。  注意:if/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可根据需要用
亲爱的小孩,你是否感到孤独?  没有知心的朋友与你分担痛楚。  请让我靠近,让我找到通往你内心的路。    亲爱的小孩,你是否忍不住想哭?  失去亲人的你,耐不住寂苦。  就让我靠近,为你拭去泪珠,  别再失落,请向我诉说。  我不愿再凝望你的眼眶哭红,  我不愿看见你像片茫然的秋叶自卑飘落。    亲爱的小孩,别在黑暗的角落里彷徨,  你不会迷失方向,  我愿和你追寻心中的太阳。  敞开你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