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对公民意识的渗透路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tbtb5518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不断进步,对公民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公民意识”这个名词越来越受重视。作为高中基础课程的历史,承担着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责任。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加强公民意识,做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公民意识;培养策略
  一、 引言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发展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因而易于接受各种观点。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已经成了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高中历史教学中充满了人文色彩,课程中含有大量关于公民教育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历史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公民意识。
  二、 高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初探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一种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公民意识。它表现为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和理性自觉,体现在有关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各种理论思想中。它强调公民应当具备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公民应当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勇于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合法权利并严格履行公民义务。
  (二)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
  “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教育理念,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学生把升学作为改变自己人生的唯一途径。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部分历史教师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公民教育。另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形式较为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高中学生也把考试成绩看得非常重要,学生对于提高成绩之外的事漠不关心,
  公民意识淡薄。
  (三)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迫在眉睫
  高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的末期,身心发展较不平衡。学生的身体发育趋近成熟,心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高中学生的情绪较为外显,容易冲动且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处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容易冲动。引导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能够降低犯罪率。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丰富其知识和才干,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公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公民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的。有目标才会有动力,若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首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渗透公民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翁、未来的建设者,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产生使命感,心中便有了前进的动力,并会提高学习的兴趣,为将来参与社会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高中学生有了公民意识,才能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任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对学生开展德育管理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德育在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公民意识能够直接表明一个学生的精神文明高度,反映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通过培养高中生的公民意识,能够使学生遵守校风、班风和学风,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对其开展德育管理。
  (三)有利于学生个人全面健康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公民意识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强大动力,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旦高中生具备了公民意识,便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他们会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现代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习惯。有了公民意识,学生会更加热爱学习,勤劳勇敢,关心自己并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发展。
  四、 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用鲜活的历史细节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
  学生之所以喜爱历史,是由于历史中的某一鲜活的细节打动了他们。由此可见,历史的魅力就体现在细节。俗话说的好:细节决定成败。历史听起来很有距离感,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背后掩藏的真理。因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师可以生动地讲述富含公民意识的历史细节,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更强的代入感。这样,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对公民意识有一个更加明确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就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讲述鲜活的历史细节。古希腊最著名的城邦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度,不同于今天法治意义上的民主,古希腊的民主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定时召开公民大会,集体表决,共同决定国家大事。不幸的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却死于这样的民主政治之下。苏格拉底被指控有藐视传统宗教、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最终接受了审判。在审判中,没有人调查取证,苏格拉底的反讽招致了审判官的不满,因而被判处死罪。更为讽刺的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与苏格拉底具有相同的罪名,却被无罪释放。在饮下毒酒之前,苏格拉底的至交好友劝他逃走,苏格拉底毅然拒绝了。他热爱雅典,热爱民主制度,哪怕自己由于这种畸形的民主制度招致了死亡。苏格拉底始终将自己当作雅典的公民,为了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法律的尊严,苏格拉底放弃了生的希望。这并非愚蠢和不理智,而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舍生取义。教师可以用这個生动的历史细节教育学生,无论何时,无论怎样,都要维护国家和法律的尊严,遵守公民的行为准则。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必须德才兼备,公平公正,否则便会出现更多的“苏格拉底”。   (二)鼓励学生角色扮演,体验公民意识
  根据历史教学相关内容,让学生扮演历史中的角色,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刻理解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角色的心理,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强化学生的感受,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加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印象。公民意识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师应当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让学生沉浸在扮演的角色中,体验真正的公民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就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行设计,进行角色扮演。法兰西共和政体的确立这一小节知识,易与其他历史知识点混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能够加深印象,并体验公民意识。学生通过教材进行角色扮演,将书面文字演变为现实情景,能够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法国政体。且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够生动地体验到公民投票、选举,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利,强化公民意识。
  (三)播放历史纪录片,唤起学生公民意识
  历史纪录片以史为基,能够吸引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普遍喜欢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来学习历史知识。一部《大国崛起》风靡全国各大高中校园,便是最好的说明。历史纪录片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沉浸在声乐的美妙世界中,获得独特的感悟。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教材内容,搜寻适用于学生学习的历史纪录片,来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可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完成教学任务。在系列纪录片中有一节关于八国联军侵华的内容,名为《火烧圆明园》。这一节纪录片以火烧圆明园为主线,表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外国侵略者的残暴。通过观看《火烧圆明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无数珍宝被八国联军肆意烧毁抢夺,作为中国园林代表的圆明园更是被洗劫一空,至今仍有无数珍寶陈列在诸如大英博物馆等外国场馆内。纪录片中专家的详细讲解,雄壮背景音乐的衬托,都能够激起学生内心的爱国之情。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更多国家所遭受的沉重苦难和屈辱,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以史明鉴可以明得失,学生会从过去的屈辱历史中吸取教训,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担。为了不重蹈覆辙,让中国更加强盛,学生更有动力参与社会实践,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做事会更加理智,以强国为己任,争做新时代良好公民。因而,教师播放纪录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情感,从而唤起学生的公民意识。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播放历史纪录片,唤起学生公民意识、鼓励学生角色扮演,体验公民意识等策略,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信升.以情见境,以境生情: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法的应用[C]∥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2020.
  [2]张剑.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与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9,5(9):94-95.
  [3]王维,杨重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公民意识的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1).
  作者简介:李朝霞,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渗透的总体要求下,小学数学教育也迫切需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进行角色转变,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运用微课教学、信息技术支持数学教育转型;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价值;践行分层教学理念,实现因材施教;家校合作,实现数学教育成果优化提升。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策略;方法  一、 引言  教育是培养新时代有志青年、践行
摘 要: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去寻找一些对策来解决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将游戏融入教学当中,对小学数学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游戏化的课堂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人。  关键词:数学教学;高年段数学;游戏式教
“群众文化”与“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发展形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意义,是实现“农村振兴”这一目标的重要资源与途径.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加强农村社区文
地域的文化,是旅游景点中的灵魂所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人文素养正在不断升高,全域化的发展,需要将以往的文旅融合的方式摒弃.基于此,本文重点讲述了旅游业给区
医院拥有一只职业素质良好、医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医院应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医院发展储备相应的人力资源.三级公立医院在区域医疗卫生发展中发挥
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和谐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必须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减少社区治安风险,目前社区治安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风险,所以,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建筑群和人口相对集中,高楼层建筑,大型综合建筑物日益增多,建筑物内部充斥着各种智能电子设备,照明,通讯等设施,使得用电集中和增多,火灾发生的几率大大
摘 要:初中数学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版本也在不断更新,现阶段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也满足了新课标的要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对教材的应用还有所欠缺,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解读和整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文章从当前初中数学教材的优势入手,对初中数学教材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施行,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了教育业的主要课题。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了所有初中数学教师探讨的主要问题。初中阶段的数学,不管是学习难度还是强度都大大超出了小学数学,再加上初中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尽管有一定的个人想法,但是却还不成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对数学教学的观念进行更新,分析当前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文章主要分析了提高初中数学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国家相关政府和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我国乡镇财政所会计核算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从而精准地把握乡镇财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