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间性视角下的跨文化对话——以壮英人际关系价值取向为例

来源 :百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xi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间性是国际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可交流性即文化的开放性。文化间的开放性并不表示对话是平等的,壮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寻求文化共性是其对外传播并融入国际主流文化的关键。文化间性主义对弱势传播的壮族本土文化进入强势文化领域,进而张扬本土文化的个性,与国际主流文化平等对话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民族艺术经典的生发》一书从生态视角,探索了民族艺术经典的生发规律、本质规定和价值生态,多维度地揭示了民族艺术经典的生发机理,提出整生是形成民族艺术经典的大法,这于
词类活用的翻译,主要谈三点:1.活用词的翻译,2.使动用法的翻译,3.意动用法的翻译。一、活用词的翻译(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要把名词原有的意义和与上下文相适应的增
通过思想宣传工作的大众化而实现党的政治主张的大众化,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是百色起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五化",即思想认识的高度化、宣传内
新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翻译教学领域存在诸多弊病。文章通过现状分析,结合新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目标及特点,为翻译教学提出了三点建议:1)成立专门教学团队,推进双师队伍建设;2
古汉语的一些常用词有时具有完全相反的两种意义,这两种对立的意义处于同一形体中,形成了一种矛盾现象。有些同志感觉这种现象难于理解,不易掌握。今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古代汉
文章从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深层角度,探讨梁越的《陆荣廷评传》一书在还原一个爱国、亲民、恋土的英雄形象方面,在对传主的性格、行为、命运及其内在动力的评述或解释方面
2013年1月1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壮侗语教研室主办的“壮侗语言文化研究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系统相关
李渔,浙江兰瀑人,字笠鸿,晚号笠翁,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死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
文章着眼于台湾民众语言使用方面的变异性,通过调查台湾民众目前的语言使用状况,旨在探讨台湾民众由于不同的社会场合、家庭场合和话题,而造成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整体而
我国刑法理论通说对违法性认识基本持否定态度,有必要将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向违法性认识必要说转变。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成立的条件,也不应是超法规的主观要素,在我国应通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