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8年是农村改革四十年,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它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要建设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
2005 年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育职业农民。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更多地使用 “新型农民”这一表述。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指出,要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一大批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等农村实用性人才。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一)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在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下,农民主要靠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以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的目的在于充分进入市场并为市场提供农产品,通过利用市场信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农产品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和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等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一切可能的形式追求报酬最大化。
(二)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土地需要精心耕种、种植物需要长期培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稳定性是农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也只有稳定性才可能积累农业生产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将农业发展好。稳定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新型职业农民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有农业生产的后继者。
(三)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责任观念
传统农民只需要生产出满足家庭需要的农产品,其责任范围只限于自己和家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其社会责任要求也随之扩大。首先,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保障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要对消费者负责。其次,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对环境负责,习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污染环境,如不滥施化肥、不破坏植被等。其三,要对后代负责。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土地要做到永续利用,不污染土地,不改变土地性质,为子孙后代留下最宝贵的可利用资源。
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战略需求
2017年1月9日,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把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作为重大战略,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完善培育制度,强化培育体系,提升培育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养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0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成为现实难题。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务农创业,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中国农业的未来。“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快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生产技能强、经营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大量从农村流向城镇,导致工农、城乡发展失衡,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根本是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迫切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推动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逐步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吸引一批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到农村创新创业,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流向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农村全面小康,关键是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目前,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多、能力比较弱,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迫切需要培育一支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動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农村不拖全面小康的后腿。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向
为更加全面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培育应该进行系统的培育,围绕专业化、产业化和组织化三方面进行展开: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培育 新型职业农专业化培育应分层次、分区域、分对象进行因材施教的培训。1、分层次培育:一是科普知识,如基础教育涉及的文化知识、一般性科技知识及应用技术常识等。二是专业技能,即根据生产、加工、经销和服务等不同产业链环节的具体需要,开展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三是经营管理知识,包括市场经营、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服务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主要针对农业创业人员农业企业负责人、职业经理人、农业专业经济组织负责人和农产品经纪人等职业农民。2、分区域培育: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地区差异性,因而应着力培育职业农民适应当地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农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平原地区往往是粮食主产区,土地比较容易集中,有利于农民组织化、机械化生产,可以重点培育与土地集中经营和机械化生产相关的职业农民,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机械手、农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等;在丘陵地区,则可以重点培育与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职业农民,如农艺工、蔬菜园艺工、花卉园艺工和农作物植保员等;而在山区,则可以着重对农民进行种养殖相关技术、果树育苗育种、动物防疫和饲料科学配方技能等培育。3、分对象培育:可以根据职业特征分类,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划分为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和技术服务型三类。当前,生产技能型和经营管理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十分紧缺,应该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发展中等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教育,举办农业生产培训班等方式将大量在岗务农的普通农民培育成为生产型职业农民。并大力促进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通过人才引进和政策优惠,吸引其他有志于农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加入职业农民的队伍。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产业化培育
1、培育应依托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基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须依托各地主导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培训与之相关的、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方法和管理能力。例如,根据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重点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育。在山区,则充分利用当地林牧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重从种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和餐饮旅游管理等方面对农民进行培训。2、培育应以市场为导向: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特点是要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整合,实现农、工、商一体化,要将职业农民培育成为会经营、善管理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市场经济主体。培育职业农民的市场意识,使其参与市场竞争,以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增强其获取营销知识和进行决策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培养全局性、战略性的经营思维,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多层次、多元化和多地区的各具特色的生产组合。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组织化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質属性决定了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较高,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较普遍的地区会率先出现职业农民。农业经济组织是伴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农民职业化出现的组织形态,有利于组织开展各种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同时,农业经济组织是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链环节和农民从事的具体农业经营来构建的,既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密切挂钩,因此,以农业经济组织为载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防止教育和培训方式与实践脱节。
参考文献
[1]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2(03):1-4.
[2]童洁,李宏伟,屈锡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5(04):91-96.
[3]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特征、地位与存在形式[J].农民科技培训,2013(11):10-12.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
2005 年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育职业农民。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更多地使用 “新型农民”这一表述。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指出,要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一大批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等农村实用性人才。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一)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在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下,农民主要靠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以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的目的在于充分进入市场并为市场提供农产品,通过利用市场信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农产品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和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等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一切可能的形式追求报酬最大化。
(二)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土地需要精心耕种、种植物需要长期培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稳定性是农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也只有稳定性才可能积累农业生产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将农业发展好。稳定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新型职业农民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有农业生产的后继者。
(三)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责任观念
传统农民只需要生产出满足家庭需要的农产品,其责任范围只限于自己和家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其社会责任要求也随之扩大。首先,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保障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要对消费者负责。其次,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对环境负责,习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污染环境,如不滥施化肥、不破坏植被等。其三,要对后代负责。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土地要做到永续利用,不污染土地,不改变土地性质,为子孙后代留下最宝贵的可利用资源。
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战略需求
2017年1月9日,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把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作为重大战略,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完善培育制度,强化培育体系,提升培育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养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0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成为现实难题。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务农创业,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中国农业的未来。“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快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生产技能强、经营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大量从农村流向城镇,导致工农、城乡发展失衡,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根本是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迫切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推动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逐步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吸引一批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到农村创新创业,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流向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农村全面小康,关键是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目前,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多、能力比较弱,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迫切需要培育一支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動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农村不拖全面小康的后腿。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向
为更加全面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培育应该进行系统的培育,围绕专业化、产业化和组织化三方面进行展开: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培育 新型职业农专业化培育应分层次、分区域、分对象进行因材施教的培训。1、分层次培育:一是科普知识,如基础教育涉及的文化知识、一般性科技知识及应用技术常识等。二是专业技能,即根据生产、加工、经销和服务等不同产业链环节的具体需要,开展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三是经营管理知识,包括市场经营、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服务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主要针对农业创业人员农业企业负责人、职业经理人、农业专业经济组织负责人和农产品经纪人等职业农民。2、分区域培育: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地区差异性,因而应着力培育职业农民适应当地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农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平原地区往往是粮食主产区,土地比较容易集中,有利于农民组织化、机械化生产,可以重点培育与土地集中经营和机械化生产相关的职业农民,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机械手、农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等;在丘陵地区,则可以重点培育与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职业农民,如农艺工、蔬菜园艺工、花卉园艺工和农作物植保员等;而在山区,则可以着重对农民进行种养殖相关技术、果树育苗育种、动物防疫和饲料科学配方技能等培育。3、分对象培育:可以根据职业特征分类,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划分为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和技术服务型三类。当前,生产技能型和经营管理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十分紧缺,应该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发展中等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教育,举办农业生产培训班等方式将大量在岗务农的普通农民培育成为生产型职业农民。并大力促进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通过人才引进和政策优惠,吸引其他有志于农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加入职业农民的队伍。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产业化培育
1、培育应依托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基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须依托各地主导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培训与之相关的、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方法和管理能力。例如,根据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重点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育。在山区,则充分利用当地林牧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重从种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和餐饮旅游管理等方面对农民进行培训。2、培育应以市场为导向: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特点是要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整合,实现农、工、商一体化,要将职业农民培育成为会经营、善管理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市场经济主体。培育职业农民的市场意识,使其参与市场竞争,以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增强其获取营销知识和进行决策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培养全局性、战略性的经营思维,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多层次、多元化和多地区的各具特色的生产组合。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组织化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質属性决定了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较高,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较普遍的地区会率先出现职业农民。农业经济组织是伴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农民职业化出现的组织形态,有利于组织开展各种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同时,农业经济组织是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链环节和农民从事的具体农业经营来构建的,既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密切挂钩,因此,以农业经济组织为载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防止教育和培训方式与实践脱节。
参考文献
[1]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2(03):1-4.
[2]童洁,李宏伟,屈锡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5(04):91-96.
[3]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特征、地位与存在形式[J].农民科技培训,2013(11):10-12.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