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阅读理解与可持续性发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h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较长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提升,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关键词:阅读教学 比较法 研究法 发展 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热爱书籍、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要靠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完成,所以一定要优化教学过程。
  谈起中学生阅读,许多专家都有专论。阅读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名著,阅读方法有比较法、研究法,外国还有矫正法。本文拟就中学生阅读理解与可持续性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阅读与立志的辩证关系
  人的头脑不读书,就如同一张白纸。毛泽东说过,一张白纸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如何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首先就得立志读书。钟启泉教授说,我们应该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发展权。书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读,读课中的每一篇课文,还有《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我们都要鼓励学生读,要腾出时间让学生读,不要让“题海”挤掉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旦学生有了雄厚的积淀,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确立读书的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文件里说:“基础教育要抓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其具体的教育目标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当时读书人的德。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堪为当代读书人的楷模,且人患志之不立,人若胸无大志,就谈不到发展。
  如果人们缺乏修身养性,就无法超越功利主义的境界,阅读教学存有弊病,学生充当应试教育的工具,高分低能。学生在言语上的不真不诚,不只是影响一人一时一文的得失,而且影响到人生、社会与将来。我们的言语教学要培养正确的言语人格意识,恰恰要从言语学习阶段抓起,从中小学抓起。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们呼唤着良知的回归。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求知,更要学会做人。
  二、用比较法进行阅读教学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柯夫的一个著名短篇,反映的是十九世纪后期的俄国社会。作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的形象,反映了他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卑鄙心理,极富讽刺力量。
  《孔乙己》出自中国著名作家鲁迅之手,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社会。作品极其深刻地描述了孔乙己一生的悲苦和整个世态的凉薄,字里行间,哄笑之声迭起,却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两文都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都以平凡的日常生活、普通的人物事件为题材,塑造的都是“小人物”的形象,都同情怜悯“小人物”,又都了解他们的弱点。如:被将军的哥哥家的小狗咬伤了手指而又申诉无门的赫留金与贫困潦倒而又酸气十足的孔乙己,都是被黑暗社会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却又习惯在这种压迫下苟延残喘、心安理得地过着卑微庸俗的生活,灵魂已扭曲却还全不知觉的可怜虫。
  两文都用了辛辣的讽刺的笔法,通过对某一人物的可笑性格与莫名行为进行嘲讽,深刻地揭露社会的黑暗本质。把这两篇内容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相异之处,进行分析、比较、鉴赏,能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收到极好的阅读效果。学生会惊喜地发现:两篇内容不同的文章中,原来存有这么多的共同点。
  三、在教学中进行研究阅读
  以课文为中心,联系课外一些文章进行阅读,在分析课文特点时进行多方研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不妨把乔万尼奥里的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思》中的第二章——“角斗场上的斯巴达克思”引入课堂,通过研究阅读,可看出:两位国度不同的作者对自己塑造的主人公抱有截然不同的感情,前者在同情中夹有讽刺和批判,后者在同情中更多的则是赞颂。在对人物性格化的语言进行描写时,两位作者采取的方式也不同,前者用的是对话,身份性格各异,围观的人群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两位主人公的社会地位都很低下,都是人们取乐的对象。
  这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与课外结合研究阅读,可使学生大开眼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阅读的概括力和思维品质
  阅读过程的主要心理活动是思维,因此,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最基本特征的是概括,即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所以,培养思维能力,学生要从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关注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
  总之,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阅读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阅读教学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它行之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长了学生的才能。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课堂直观效益,我选择生物摄影与实物投影作为媒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效。简单地说就是把生物整体或局部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一些生活习性等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并冲洗扩印成照片,再将其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经过放大后投射到屏幕上,形成不动的彩色画面,而且画面也比较清新。  一、生物摄影与愉快教学原则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和动手欲望强,爱问,爱思考,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
期刊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倍感烦恼。因为现在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长此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这是许多老师所关注的。下面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因地制宜,提倡多形式的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是的,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
期刊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能力的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方面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要改革历史教学的模式,必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运用互联网的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发展多种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教师来讲要更新观念,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以优质高效的课堂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关键词:网络资源 创新课堂 教学模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弊端已是众所周知,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以灌输传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声乐艺术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艺术,要营造氛围,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耐心沟通,科学用嗓,消除学生对自身嗓音的疑虑;加强唱歌技能方面的多元训练。  关键词:心理因素 技能因素 少抽象 多形象  初中音乐课当中,学生“有表情的演唱”似乎很难,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表达的情感不再单一,会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学生正值变声
期刊
先哲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头不断有活动的水注入,沟渠里面的水才会不停流动,才能清澈见底。同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密切关注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学生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筛选出习作的真谛,从而优化作文的思路,让学生能够写出真正精彩的作文。  一、学生见到作文就头疼的根源  1.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
期刊
数学课堂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代教育理论摒弃了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
期刊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非某所学校所独有,而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到底何在呢?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校未建立图书室。农村小学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和经济条件相对薄弱,大多数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即使设置了图书室,也没有多少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而且很少对学生开放,甚至从未开放过。这样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
期刊
摘 要:“逻辑用于论证,直觉可用于发明”,数学直觉就是对数学对象、结构以及规律性东西敏锐的想象和迅速的判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法,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自问和反思的习惯,形成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直觉 思维能力 培养  “逻辑用于论证,直觉可用于发明”,庞加莱的这一名言精辟地指出
期刊
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反映了化学课程的学科特征,有助于实现新课程关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基础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合适的内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构建知识,形成学习化学科学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空气》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