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60年来,汉语拼音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审视当下,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的传播亦引人注目,在以“短视频”、“表情包”为代表的读图文化盛行的今天,作为更“传统”的文字符号系统,汉语拼音是如何实现在社交网络中的大范围传播的?其传播机制值得深入分析。
通过搜集整理语料,笔者以通用汉语语言体系中基本的“字、词、句”层次将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常见的类别划分如下(由于输入不便,音调符号被省略)。
(一)字
1、原拼:如①“Ta(或‘ta’、‘TA’)”;②“pia”,“hia”,“hin”,“jio”;③“biu”,“duang”,“chua”,“giao”。
第①类是汉字对应的拼音,如“Ta(或‘ta’、‘TA’)”,其被应用于性别不明或不便说明性别的情境;第②类是用拼音表示汉字的方言发音,如“pia”,“hia”,“hin”表示的是北方方言中“啪”“哈”“很”的发音,而“jio”则是表示南方方言中“脚”的发音;第③类是用拼音进行拟音,如“biu”指的是类似快速发射子弹的声音,“duang”指的是一则洗发水广告中“加特效”的效果音,“chua”指的是相机抓拍的声音,“giao”则源自网络红人“giao哥”的口头语,并无实意。
2、声韵拼读:如“g-un-滚(或‘哥屋恩-滚’)”。
声韵拼读是将汉语拼音中的声母与韵母分开以连字符连接,或直接以汉字拟声韵音,以将拼读过程书面展现的形式。
3、中外混用:如“Emmmm……”
“Emmmm…”相当于在语气词“呃”或“额”后持续闷嘴发声,常用于表示正在思考或一言难尽。
(二)词
1、原拼:如“kale”,“haha”,“hehe”,“wuhan”。
“kale”一般用于网络游戏中,以表示网络延迟或暂时离开,“haha”则一般指大笑的声音,“hehe”一般指轻蔑冷笑的声音,“wuhan”指的是“武汉”。
2、中外混用:如“ungeilivable”
“ungeilivable”是将“geili(给力)”与英文单词“unbelievable”杂糅,意思是“不给力”。
3、字母词:如①“BT”,“RPWT”;②“1W”。
字母词是网络传播中汉语拼音应用的特殊形式,有全字母词与半字母词两种。全字母词是将汉语词语对应汉语拼音的各首字母大写拼接使用,且一般具有固定含义,如“BT”一般指“变态”,“RPWT”一般指“人品问题”;半字母词即将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大写与其他字符配合使用,一般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如谈及工资收入时,“1W”一般指“1万”。
4、形式注音:如“怎(gan)么(de)回(piao)事(liang)”。
形式注音指的是用汉语拼音对汉字词语进行形式上的注音,其实际含义却一般由汉语拼音表达,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如“怎(gan)么(de)回(piao)事(liang)”表示的是表面上询问事情发展,实际上暗自窃喜的含义。
5、替补:如“qian规则”,“hao羊毛”,“biangbiang面”,“热fufu”。
替补指的是将某一词语中的特定汉字用汉语拼音进行替换,如“qian规则”对应的是“潜规则”,“hao羊毛”对应的是“薅羊毛”,“biangbiang面”指的是一种西安特色面食,“热fufu”指的是“热乎乎”。
(三)句
1、原拼:如“woshoubuliaole”。
即仅用汉语拼音进行整句含义的表达。“woshoubuliaole”的含义是“我受不了了”。
2、中外混用:如:①“sawadika”,“salangheiyo”;②“no zuo no die”。
即利用汉语拼音甚至英语发音规则音译外语,或将汉语拼音与外文混合使用。如“sawadika”拟的是泰语中“你好”的发音,“salangheiyo”拟的是韩语中“我爱你”的发音;“no zuo no die”则是网络常用语“不作就不会死”的中式英语翻译,其中将英文难以表述的“作”直接以汉语拼音“zuo”代替。
(一)作为结构性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
周有光先生指出,“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是《汉语拼音方案》制定的三大基本原则。“拉丁化”是指“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目的是“吸收国际上的科学技术”,“更好地起到沟通中外”作用;“音素化”是指“以音素(音位)为最小单位来拼写音节”,以求“用最少的符号拼出汉语中全部音节”;“口语化”是指“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语音标准”,[1]以配合国家普及普通话的语言政策。“这三个原则不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时候才提出来的。拉丁化和音素化是在国语罗馬字时提出来的,口语化是在注音字母时期就提出来了。”[2]可以说,这三原则是几百年来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历程的精髓所在。它们的延承为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的传播提供了结构性基础。
(二)作为时代基础的现代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全球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浪潮席卷世界,在这种背景下,汉语拼音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有机体现。
1、信息化
信息化昭示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工具逐步取代传统生产力工具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以网络为背景的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处理领域逐步与大众日常生活空间交错,开始向社会阐释信息化时代的意义。而与信息时代接轨,计算机的汉语输入便成为一大问题。从复杂难学的五笔字型到今天普适的汉语拼音输入法,我国的文字信息化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拉丁化”原则让使用国际通用键盘向计算机键入汉字成为可能,简单易学、普及度高的特点则使通过汉语拼音输入法实现与电脑、手机的互动成为中国人最广泛乃至最深层的认知,“汉语拼音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语言生活的实际了”,[3]基于这种认知,更广义的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的传播成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2、全球化
毫无疑问,麦克卢汉的“全球化”预言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现实,以全球化为背景,文化的交流开始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麦克卢汉认为,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人们的沟通方式从直接的、口语的交往变为非直接的、文字的交往,而电子媒介的发展则又使人们的沟通方式向直接的、口语的交往回归,呈现一种“再部落化”的趋势,故而当今全球化的基础是网络,实质在于国际沟通,其最终目的在于达成国际理解。“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传递信息,但并不仅限于此,它的长处和短处,反映出本民族的特点甚至哲学思想。”[4]作为文化融合的产物,汉语拼音基于汉语而接入国际,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了最初工具,不仅在表层为跨文化传播建构了一种基础,更在深层为国际理解的达成提供了条件。“汉语拼音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各外文语种在指称中国事物、表达中国概念时的重要依据,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桥梁,被广泛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交流等领域。”[5]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广泛的传播,对于我国网民来说,这是“全球化”的现实生活在网络空间的自然映射,而对世界而言,这是汉语影响力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然延伸。
(三)作为用户基础的网络行为心理
应当看到,以汉语语义与汉语拼音拼写规则为基础,汉语拼音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已呈现出形式多样、类型广泛的特点。网民作为创造者与使用者,其网络行为心理基本分为以下四类:
1、求新奇怪异
尽管通过图片、语音、视频交流已成为社交网络的潮流,但是文字符号系统作为最传统的网络共通语言,仍是当前网络传播的主流。在以汉字为主体的内容中夹杂拉丁化的汉语拼音经常能起到新奇醒目的效果,更何况如前所述,网络传播中很多汉语拼音的应用类型并非原拼,而是形式怪异,经常需要受众经过一番思考才能理解其含义,而这亦即传者想要达到的效果。
2、求简洁明快
现代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亦对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沟通的效率提出要求,更不用说在线游戏场景下的对话了。而“音素化”原则使得汉语拼音天然地具有“表达效率高”的特点,通过与键盘的结合,在社交网络中恰当地运用汉语拼音能在保持意义清晰的基础上实现快速输入。比如,“kale”便是在游戏社交中常用的词汇,原意是“卡了”,但现在它表示的是网络延迟或者暂时离开,由于民间跨文化交流的深入,这一本来局限于中国语境的词汇现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游戏术语。
3、求委婉、避讳或隐私保护
以上三种效果均需要通过一定的“编码”技巧适当提高“解码”难度,且解码难度依次递增。如表达喜爱之情时,“salangheiyo”便比“我爱你”更委婉;描述“强奸”的恶性犯罪事件时,“QJ”便是一种合适的隐讳说法;而想要表达对某人的不满却又不敢直说时,常常会将这人的姓名首字母连写代替本名,甚至冠之以“J先生”、“L小姐”之类的称呼。
4、求幽默、讽刺或萌
“口语化”原则使汉语拼音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内容与风格以文字符号形式复制到网络中,保持或扩展口语表达中的幽默、讽刺或萌的效果。如女生常在社交网络中用“jio”组句“伸出小jio在犯罪的边缘试探”,把“暖乎乎”写作“暖fufu”,类似的还有“大xiji”(大狮子)、“小naofu”(小老虎),还有“怎(gan)么(de)回(piao)事(liang)”,尽管输入颇有些麻烦,但能起到一种类似于一语双关的讽刺效果。除此之外,有时汉语拼音词本身即与一件令人捧腹的事或一个搞笑的人密切相关,如“giao”与“duang”,这些效果都是汉语词汇难以或不能实现的。
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一改过去我国采用汉字为汉字注音的“直音法”与“反切法”,从引入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开始,汉语拼音便一直承担着“弥补汉字缺位”的角色,被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这也是汉语拼音的基本定位。
而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的应用是对汉语拼音的泛化理解和接纳,实际上还是与官方标准汉语拼音有所不同。周有光先生曾指出,《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汉字拼形方案而是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方言拼音方案而是普通话拼音方案,不是文言拼音方案而是白话拼音方案。”[6]而目前网络传播中的应用类型却有“方言拼音”、“外文拼音”,更有“拼音 其他符号”、“字母拼音”等形式。这些应用基于汉语意涵却又出乎汉语意涵,基于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却又打破了汉语拼音拼写规则。一方面,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汉语拼音的文化契合性、时代先进性,证明了《汉语拼音方案》的科学性所在;另一方面,却又的确影响了汉语拼音本身的规范性,而我们目之可见的是的确有不少网络汉语拼音现象出现在了现实生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其规范使用受到法律保护。笔者认为,对“网络化的汉语拼音”的认知必须建立在对“汉语拼音”的正确认知之上,故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规范使用的宣传,提高网民对汉语拼音规范使用的认识。这不僅是对国家法律的遵守,也是对汉语拼音在推进国家文化建设方面的功绩的尊重。
注释:
[1]周有光.汉语拼音三原则[J].语文杂志,1982(09):57-63.
[2]敬璐露.周有光汉语拼音原则理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12.
[3]彭泽润.汉语拼音突显信息时代威力——从语言生态看中国语言现代化(上)[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9
[4]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5]王思北.面向未来焕发新生机——《汉语拼音方案》颁布推行60周年[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10/c_1122814528.htm?baike
[6]周有光.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b18fa90100l2yh.html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一、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的传播形式
通过搜集整理语料,笔者以通用汉语语言体系中基本的“字、词、句”层次将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常见的类别划分如下(由于输入不便,音调符号被省略)。
(一)字
1、原拼:如①“Ta(或‘ta’、‘TA’)”;②“pia”,“hia”,“hin”,“jio”;③“biu”,“duang”,“chua”,“giao”。
第①类是汉字对应的拼音,如“Ta(或‘ta’、‘TA’)”,其被应用于性别不明或不便说明性别的情境;第②类是用拼音表示汉字的方言发音,如“pia”,“hia”,“hin”表示的是北方方言中“啪”“哈”“很”的发音,而“jio”则是表示南方方言中“脚”的发音;第③类是用拼音进行拟音,如“biu”指的是类似快速发射子弹的声音,“duang”指的是一则洗发水广告中“加特效”的效果音,“chua”指的是相机抓拍的声音,“giao”则源自网络红人“giao哥”的口头语,并无实意。
2、声韵拼读:如“g-un-滚(或‘哥屋恩-滚’)”。
声韵拼读是将汉语拼音中的声母与韵母分开以连字符连接,或直接以汉字拟声韵音,以将拼读过程书面展现的形式。
3、中外混用:如“Emmmm……”
“Emmmm…”相当于在语气词“呃”或“额”后持续闷嘴发声,常用于表示正在思考或一言难尽。
(二)词
1、原拼:如“kale”,“haha”,“hehe”,“wuhan”。
“kale”一般用于网络游戏中,以表示网络延迟或暂时离开,“haha”则一般指大笑的声音,“hehe”一般指轻蔑冷笑的声音,“wuhan”指的是“武汉”。
2、中外混用:如“ungeilivable”
“ungeilivable”是将“geili(给力)”与英文单词“unbelievable”杂糅,意思是“不给力”。
3、字母词:如①“BT”,“RPWT”;②“1W”。
字母词是网络传播中汉语拼音应用的特殊形式,有全字母词与半字母词两种。全字母词是将汉语词语对应汉语拼音的各首字母大写拼接使用,且一般具有固定含义,如“BT”一般指“变态”,“RPWT”一般指“人品问题”;半字母词即将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大写与其他字符配合使用,一般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如谈及工资收入时,“1W”一般指“1万”。
4、形式注音:如“怎(gan)么(de)回(piao)事(liang)”。
形式注音指的是用汉语拼音对汉字词语进行形式上的注音,其实际含义却一般由汉语拼音表达,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如“怎(gan)么(de)回(piao)事(liang)”表示的是表面上询问事情发展,实际上暗自窃喜的含义。
5、替补:如“qian规则”,“hao羊毛”,“biangbiang面”,“热fufu”。
替补指的是将某一词语中的特定汉字用汉语拼音进行替换,如“qian规则”对应的是“潜规则”,“hao羊毛”对应的是“薅羊毛”,“biangbiang面”指的是一种西安特色面食,“热fufu”指的是“热乎乎”。
(三)句
1、原拼:如“woshoubuliaole”。
即仅用汉语拼音进行整句含义的表达。“woshoubuliaole”的含义是“我受不了了”。
2、中外混用:如:①“sawadika”,“salangheiyo”;②“no zuo no die”。
即利用汉语拼音甚至英语发音规则音译外语,或将汉语拼音与外文混合使用。如“sawadika”拟的是泰语中“你好”的发音,“salangheiyo”拟的是韩语中“我爱你”的发音;“no zuo no die”则是网络常用语“不作就不会死”的中式英语翻译,其中将英文难以表述的“作”直接以汉语拼音“zuo”代替。
二、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的传播基础
(一)作为结构性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
周有光先生指出,“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是《汉语拼音方案》制定的三大基本原则。“拉丁化”是指“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目的是“吸收国际上的科学技术”,“更好地起到沟通中外”作用;“音素化”是指“以音素(音位)为最小单位来拼写音节”,以求“用最少的符号拼出汉语中全部音节”;“口语化”是指“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语音标准”,[1]以配合国家普及普通话的语言政策。“这三个原则不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时候才提出来的。拉丁化和音素化是在国语罗馬字时提出来的,口语化是在注音字母时期就提出来了。”[2]可以说,这三原则是几百年来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历程的精髓所在。它们的延承为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的传播提供了结构性基础。
(二)作为时代基础的现代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全球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浪潮席卷世界,在这种背景下,汉语拼音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有机体现。
1、信息化
信息化昭示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工具逐步取代传统生产力工具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以网络为背景的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处理领域逐步与大众日常生活空间交错,开始向社会阐释信息化时代的意义。而与信息时代接轨,计算机的汉语输入便成为一大问题。从复杂难学的五笔字型到今天普适的汉语拼音输入法,我国的文字信息化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拉丁化”原则让使用国际通用键盘向计算机键入汉字成为可能,简单易学、普及度高的特点则使通过汉语拼音输入法实现与电脑、手机的互动成为中国人最广泛乃至最深层的认知,“汉语拼音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语言生活的实际了”,[3]基于这种认知,更广义的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的传播成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2、全球化
毫无疑问,麦克卢汉的“全球化”预言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现实,以全球化为背景,文化的交流开始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麦克卢汉认为,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人们的沟通方式从直接的、口语的交往变为非直接的、文字的交往,而电子媒介的发展则又使人们的沟通方式向直接的、口语的交往回归,呈现一种“再部落化”的趋势,故而当今全球化的基础是网络,实质在于国际沟通,其最终目的在于达成国际理解。“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传递信息,但并不仅限于此,它的长处和短处,反映出本民族的特点甚至哲学思想。”[4]作为文化融合的产物,汉语拼音基于汉语而接入国际,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了最初工具,不仅在表层为跨文化传播建构了一种基础,更在深层为国际理解的达成提供了条件。“汉语拼音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各外文语种在指称中国事物、表达中国概念时的重要依据,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桥梁,被广泛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交流等领域。”[5]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广泛的传播,对于我国网民来说,这是“全球化”的现实生活在网络空间的自然映射,而对世界而言,这是汉语影响力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然延伸。
(三)作为用户基础的网络行为心理
应当看到,以汉语语义与汉语拼音拼写规则为基础,汉语拼音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已呈现出形式多样、类型广泛的特点。网民作为创造者与使用者,其网络行为心理基本分为以下四类:
1、求新奇怪异
尽管通过图片、语音、视频交流已成为社交网络的潮流,但是文字符号系统作为最传统的网络共通语言,仍是当前网络传播的主流。在以汉字为主体的内容中夹杂拉丁化的汉语拼音经常能起到新奇醒目的效果,更何况如前所述,网络传播中很多汉语拼音的应用类型并非原拼,而是形式怪异,经常需要受众经过一番思考才能理解其含义,而这亦即传者想要达到的效果。
2、求简洁明快
现代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亦对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沟通的效率提出要求,更不用说在线游戏场景下的对话了。而“音素化”原则使得汉语拼音天然地具有“表达效率高”的特点,通过与键盘的结合,在社交网络中恰当地运用汉语拼音能在保持意义清晰的基础上实现快速输入。比如,“kale”便是在游戏社交中常用的词汇,原意是“卡了”,但现在它表示的是网络延迟或者暂时离开,由于民间跨文化交流的深入,这一本来局限于中国语境的词汇现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游戏术语。
3、求委婉、避讳或隐私保护
以上三种效果均需要通过一定的“编码”技巧适当提高“解码”难度,且解码难度依次递增。如表达喜爱之情时,“salangheiyo”便比“我爱你”更委婉;描述“强奸”的恶性犯罪事件时,“QJ”便是一种合适的隐讳说法;而想要表达对某人的不满却又不敢直说时,常常会将这人的姓名首字母连写代替本名,甚至冠之以“J先生”、“L小姐”之类的称呼。
4、求幽默、讽刺或萌
“口语化”原则使汉语拼音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内容与风格以文字符号形式复制到网络中,保持或扩展口语表达中的幽默、讽刺或萌的效果。如女生常在社交网络中用“jio”组句“伸出小jio在犯罪的边缘试探”,把“暖乎乎”写作“暖fufu”,类似的还有“大xiji”(大狮子)、“小naofu”(小老虎),还有“怎(gan)么(de)回(piao)事(liang)”,尽管输入颇有些麻烦,但能起到一种类似于一语双关的讽刺效果。除此之外,有时汉语拼音词本身即与一件令人捧腹的事或一个搞笑的人密切相关,如“giao”与“duang”,这些效果都是汉语词汇难以或不能实现的。
三、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传播的角色认知
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一改过去我国采用汉字为汉字注音的“直音法”与“反切法”,从引入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开始,汉语拼音便一直承担着“弥补汉字缺位”的角色,被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这也是汉语拼音的基本定位。
而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的应用是对汉语拼音的泛化理解和接纳,实际上还是与官方标准汉语拼音有所不同。周有光先生曾指出,《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汉字拼形方案而是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方言拼音方案而是普通话拼音方案,不是文言拼音方案而是白话拼音方案。”[6]而目前网络传播中的应用类型却有“方言拼音”、“外文拼音”,更有“拼音 其他符号”、“字母拼音”等形式。这些应用基于汉语意涵却又出乎汉语意涵,基于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却又打破了汉语拼音拼写规则。一方面,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汉语拼音的文化契合性、时代先进性,证明了《汉语拼音方案》的科学性所在;另一方面,却又的确影响了汉语拼音本身的规范性,而我们目之可见的是的确有不少网络汉语拼音现象出现在了现实生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其规范使用受到法律保护。笔者认为,对“网络化的汉语拼音”的认知必须建立在对“汉语拼音”的正确认知之上,故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社交网络中汉语拼音规范使用的宣传,提高网民对汉语拼音规范使用的认识。这不僅是对国家法律的遵守,也是对汉语拼音在推进国家文化建设方面的功绩的尊重。
注释:
[1]周有光.汉语拼音三原则[J].语文杂志,1982(09):57-63.
[2]敬璐露.周有光汉语拼音原则理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12.
[3]彭泽润.汉语拼音突显信息时代威力——从语言生态看中国语言现代化(上)[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9
[4]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5]王思北.面向未来焕发新生机——《汉语拼音方案》颁布推行60周年[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10/c_1122814528.htm?baike
[6]周有光.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b18fa90100l2yh.html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