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催促着我们去奔跑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oyw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拉底说:“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些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其实,人生就是与时间赛跑,谁跑赢了时间,谁就是一位成功者,人生灿烂,事业辉煌。然而,时间一闪而过,它比闪电跑得还要快。有些人跑了一阵,眼看跑不上去了,干脆停了下来,结果被时间淘汰掉了;有些人紧追时间,不舍昼夜,总是在生活的道路上奔跑不已,最终获得了时间的奖赏。诗人黄礼孩深谙此道,他用诗歌《谁跑得比闪电还快》,为我们敲响了时间的警钟——
  河流像我的血液
  她知道我的渴
  在迁徙的路上
  我要活出贫穷
  时代的丛林就要绿了
  是什么沾湿了我的衣襟
  丛林在飞
  我的心在疲倦中晃动
  人生像一次闪电一样短
  我还没有来得及悲伤
  生活又催促我去奔跑
  黄礼孩,70后诗人,出生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省徐闻县。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戏剧创作专业毕业。诗作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上海文学》《青年文学》《大家》等刊物,并入选几十种诗歌选本。已出版诗集《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等多部作品。主编《70后诗人诗选》《新女性新诗歌》等多种诗歌选本。1999年年底创办《诗歌与人》诗刊,相继与朋友们推出“70后”“中间代”“女性诗歌写作”“完整性写作”等诗歌概念。现居广州。
  “70后”诗人泛指一大批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并在90年代中后叶开始创作发表作品的诗人。这个概念最早源于1996年陈卫在南京创办的民刊《黑蓝》,但真正产生影响并被诗坛广泛认可使用,则是2000年1月及以后的一年间,是由黄礼孩在民间诗歌刊物《诗歌与人》分别推出的“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上。这些作品语言通俗,具有明显的抒情倾向。
  这首诗是黄礼孩被广为传诵的代表作之一,被收入《大学语文》教材。相比于诗人大量饱含温暖汁液的爱的诗篇,这是一首揭示时间奥秘的探索之作。全诗11行,分为三节。第一节,“河流像我的血液/她知道我的渴/在迁徙的路上”,意思是说时间的河流奔流不止,“我”在人生的路上奔跑不停。河不流就是死水,人不动就会死亡,时间如流水,也如血液流动在“我”的身体里。“河流”与“我”,通过“血液”这一意象联系在一起,“我”就是一条奔跑的河流,奔跑的河流就是“我”。“我”只要奔跑,奔跑是“我的渴”,其他的“我”都不需要。第二节,“我要活出贫穷/时代的丛林就要绿了/是什么沾湿了我的衣襟”,表明了诗人的人生立场和价值取向。“我要活出贫穷”,语出惊人,可以看作诗人的人生宣言。“我”的财富就是奔跑,就是永不停息的精神,哪怕一无所有,“我”也要与时代合拍;“我”是不会悲伤的,面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就要绿了”,就要弥漫在我们的生活里,激动的泪花悄悄地从眼角落下,“沾湿了我的衣襟”。“是什么”是诗人的一种追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第三节,是写诗人的人生状态,尽管疲倦,但必须依然向前奔跑。“丛林在飞”,这是诗人在奔跑中的幻觉,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借助时代的翅膀在飞。诗人感到“疲倦”,是因为他奔跑不停;他也停不下来,因为时不我待,时间的河流在奔腾不息,崭新的时代日新月异。莎士比亚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在生活的催促下,诗人甚至不能悲伤,没有悲伤的时间,也没有悲伤的理由,因为生命,因为时间给了诗人超越自我的宿命:明知时间没有尽头没有终点,你一样要义无反顾地追赶上去。
  诗的题目用的是疑问句式,既能描摹事物的客观状态,又能引发读者的一系列追问:时间在飞逝,我们怎么办?时代在前进,我们怎么办?别人在追赶,在飞奔,我将怎么办?……读者的思维参与其中,有助于主题的开掘和深化。
  黄礼孩是个宽厚待人的温情主义者,其勤勉、无私、虔诚和具有牺牲精神已是诗坛的共识,享有“伟大的诗歌义工”的美誉。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满怀着对诗歌的激情和爱恋,将创意百出的《诗歌与人》坚持了10年之久,并逐渐形成了他自由、独立的风格和批判精神。他,眼神清澈,笑容单纯,闪耀着温暖、善良与智慧;他的诗歌文本,坚韧而卓越,光明而安静,有着一种可与神沟通的喜悦和清新。他说:“写作是采集光的过程,我用光照亮自己。”这智慧之光、大爱之光,无疑也照亮了广大读者。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很多人抱怨:生活太枯燥,太没有诗意。因为他们心中的诗意常常被庸常的生活所遮蔽。不过遮蔽是存在的,诗意也是存在的。罗丹说,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一个人如果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腔懂得美的浪漫情怀,也是可以很好地感受和体验到生活中无限美好的诗意的。诗意,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状态,它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一种怀抱生活和感悟人生的情怀,是一种对于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表达。正如19世
期刊
“乡土情结”本身是人之常情,而且,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情感,其中可能也含有某种现实的姿态。历史可以因怀旧而显得更加遥不可及,也可以因怀旧而得到情感上的重新复活。“鲁迅的乡土情结是由主观内因和客观外因两个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童年的记忆对鲁迅乡土情结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社会历史变革的陶铸、时代思潮的熏染与城市生存环境的挤压则作为客观外因导致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终形成与成熟。”鲁迅自1898年离开
期刊
柳泉居士笔下不乏奇闻轶事,《聊斋》虽以写花妖狐媚见长,叙灵异奇幻之事,但其中也有不少名篇抒发挚友忠勇深情,更是在大量散文中写尽人间百味、世态炎凉。在众多的美文之中,《田七郎》无疑是二者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田七郎》开篇切入点极小。从民间一人讲起——此人便是武承休。这倒很有蒲留仙的特色:写人记事时常不以文题中所点明的主人公处落笔,而着手于另一看似与其毫不相干的一人,再娓娓道来,引出主人公。武承休其
期刊
【主题导语】  在写作中,“画面感”的提法并不鲜见——北宋文学家苏轼曾用“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著名作词人方文山也说,写作就是“把脑海中想到的或眼睛观察到的画面具象地用文字表述,利用必要的元素建立起画面感”。确实,好文章要具象地表达,要像中国绘画里的“万绿丛中一点红”那样醒目、耀眼,如此方能使自己的记叙文具有很强的辨识度与感染力。  【思路点拨】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生成“画面感”呢?至
期刊
放飞吧,我潮湿的一颗心  徐宇萱  放飞吧,我潮湿的一颗心,飞翔在无垠的感动天空,让感动化羽而归,让眼泪澄清激荡。此刻,我驰骋在温情的生活里,任感动纵情长歌。  ——题记  生活中不断有人在讴歌感动真情的号召力,但只要于我一提到感动,马上便会想起一个词——眼泪。我从不是善于恸哭的女孩,但也从不吝啬眼泪的泉涌而出。在我的印象中感动多半是氤氲在眼泪中,氤氲在潮湿的一颗心中,那才是情入骨髓的一种体味。 
期刊
在中国当代诗坛,“中间代诗群”是介于“第三代诗人”与“70后诗人”之间一股不可忽略的中坚力量。他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诗歌起步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间代诗群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臧棣、伊沙、叶匡政、陈先发、赵丽华、潘维、西渡、桑克等。中间代诗人具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
期刊
风华正茂之时便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之际却又过早地画上了休止符:李商隐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在后人的眼中,以“无题诗”著称的李商隐,无疑如他的诗作一般充满着神秘感。而要揭开李商隐神秘冰山的一角,恐怕只有那些能与之“心有灵犀”之人吧?  一生最爱李商隐  储晓琴  初次邂逅李商隐,是在小学。不知从哪里学到了那两句广为人知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是,年幼、单纯、如白纸的我一直以为:这是歌
期刊
【导语】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中,宿迁中学考生周响的记叙文《青春万岁》得了满分,他是怎么敢在高考中写记叙文的呢?他平时的作文写得又怎样呢?他的记叙文写作有什么秘诀呢?下面通过分析其作品及成功经验来探讨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几点意识。  【原文呈现】  青春万岁  周 响  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地歇。老妈有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
期刊
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时指出:《政府工作报告》要“接地气”。“接地气”是当下的一个流行词,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  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系列名篇之所以百读不厌,历久弥香,就是因为他们接上了地气,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品尝到了他们
期刊
孤独的童年 苦涩的回忆  ——流星子《童年》赏析  童 年  流星子  我的童年是一粒酸葡萄  父亲上山去  留下孤独的我 于是  我爬到树上望  望瘦一个春天  父亲怎么不回来  我求助山 山不语  我求助树 树低头  我哭着从树上跌下来  遍身是海水  我对着荒山叫喊  没有父亲的日子我咽不下去呀  风多情地把我搂在怀里  摇曳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一粒酸葡萄  流星子,原名庄文永,福建惠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