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国际机制的形式选择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非正式国际机制的形式选择,已有的理论从问题特征、非正式机制特有优势、交易成本等视角进行了解释。由于没有考虑国内层次的激励因素,已有理论的预期与一些经验现实不相符合。作者采用国内和国际层次相结合的视角,从国内偏好、承诺可信性需求和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结构性特征等方面探讨了国家选择非正式国际机制的基本动因:如果国家决策者没有因强势社会团体的推动而产生正式国际机制的偏好,非正式机制更能满足全国性选民体的利益,并且承诺可信性需求较低,国家就会偏好于非正式国际机制。在非排他性的国家间相互依赖状态中,只要少数国家偏好于非正式国际机制,非正式国际机制就往往会成为最终的集体选择结果。通过对多边出口控制机制的形式选择的案例分析,作者对上述基本动因进行了说明。
其他文献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对劳动关系的规制不可能回避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劳工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损害了国家
俄中关系表面上看来非常友好亲近,但是这种表象下面却隐藏着诸多问题的潜流。两国的分歧主要存在于美国发展导弹防御体系、俄罗斯-北约协作、俄中双边经济合作、两国边境划界
本文从行为主义和经济学博弈论的基本框架出发 ,系统地阐述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特点、影响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以及国际机制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文章指出 ,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
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地区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关注的新问题。基于1996—2011年的数据,本文对我国进口地区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集中度指数(HH指数)、均匀度指数(E
<正>2012年7月18-19日"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学术讨论会--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
作者肯定了现有文化安全研究在"国家-国家"层面界定文化安全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国家-体系"层面对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个体国家文化安全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界对制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受之鼓舞,制度分析方法迅速向各个学科渗透。目前,新制度主义逐渐成为西方政治学界主流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也被广
在国际关系多极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美国和以欧盟为代表的欧洲正在成为全球政治经济中的三大力量中心。相应地,如何认识中、美、欧之间的三边关系及其互动模式并加以前瞻
本文论述了自由贸易理论由传统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的演变过程,指出在我国贸易自由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国际分工,我国的对外贸易条件将会不断恶化。为
<正> 近十几年来,一种新的环境污染现象——酸雨(包括雪,下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出现,越来越引起人们注意。北欧的瑞典、揶威、丹麦、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都发现雨雪的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