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出手时方出手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c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笔者认为是教师提问的质量太差,学生无探究欲造成的。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要害处设问,寻找提问“触点”。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目的性;问题“触点”
  告别了课堂的“满堂灌”,现在不少语文课又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教师则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准备时候,冷不丁冒出一个与课堂气氛不相一致的问题,搞得学生兴致索然——提问时机没看准。这些提问没有抓住课文的宗旨,学生跟着教师折腾,学生可能进入了紧张不安的氛围,但更多的是产生“大海捞针”式的渺茫感与“竹篮子打水”的无助状态,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不到有效的培养,教学效果也就不得而知了。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提问时机的有效把握。“好鞍还得配给好马”,抓住抛出问题的契机即“触点”,时机抓准了,效果才会明显,否则就会对牛弹琴而得不到学生的响应。笔者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知识存储,适时铺垫
  一堂课,如果头开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教学《范进中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那么,今天我们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来看,它又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哪一方面呢?这样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已知走向未知,提问就有了落脚点。由“孔乙己”来分析范进,学生不感觉突兀,还可以使两个形象通过比较,形成有机联系。
  二、关键之处设问,回归主题
  所谓的关键点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所谓关节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课文主题的地方。
  笔者在教学《愚公移山》时从三个关键处设问:
  1.从“人数”入手问——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等字词,也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
  2.从“事件”入手问,“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的精神境界”这个方面。
  3.从评价的角度问:“愚公究竟笨不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把落实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上述三个问题,紧紧围绕课文的主旨,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而精心设计出来的。
  三、细微之处设问,以小见大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教师在问题设计时不能总在传统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术语上绕圈,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有时问其中的一个字词、一处标点却可以成为引领思考的“节骨眼”,让学生便捷地掌握全文的主旨。
  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此处的 “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文章是用“朵”作为流星的量词否用错了?流星与花有有什么相似之处吗?由此可见,诗人对于流星的什么情感?这样从一个“朵”字入手,就使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情感与表达的独到之处。
  四、“矛盾”处“点火”,释疑解惑
  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一自然段中“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似乎”和“确凿”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似乎表示相隔年代久远,而确凿说明印象深刻,说明百草园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五、文本核心处设问,回归主旨
  课文是作者心灵或隐或显的表露,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媒介。王富仁教授曾说:“尊重课文的创作主体是我们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唯一途径。”我们问得最好,最后一定要回归到对文章情感主线的理解与把握上。像鲁迅先生的《药》是一篇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小说,我们可以设计两个问题把文章的主题给串联起来:(1)请大家找一下文章中哪些名字表明了当时的时代特征?(2)请大家结合《故乡》的学习,说说辛亥革命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这样的问题打破了以往教学中零打碎敲的习惯,追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探究的效益。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得好“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的确,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深度挖掘,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恰当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丁丹群:有效提问才能构建高效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五十四中学)
其他文献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接受阴影,才会有阳光明媚与灿烂;拒绝阴影,只会是阴天,不会有阳光。”事物的美丽不是信手拈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须在痛苦的泪水中孕育,在忍耐的土壤里生根,在等待的岁月里发芽,在坚守的季节里开花。它必须忍受无数次量变的痛苦,才能升华到质变的美丽。我作为一位教师深深的体会到:  一、不会忍耐,失去理智多么可怕  学生是我们教师精心呵护成长的祖国的未来。他们没有
期刊
【摘 要】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传授、能力培树的双边互动的活动。每个学生能够学有所求,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按照“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实施整体性教学策略,促进和提升不同类型学生共同进步,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整体教学;理念应用  常言道,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课堂教学作为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
期刊
【摘 要】创新理念不仅是学生所应具备的学习素养之一,更应成为教师所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体验,对教师如何在运用创新理念,开展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从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创新理念;初中数学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型技能人才,已成为学科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求特、精益求精的创新性人才,也成为新课标下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学活动
期刊
一、问题提出  写作是应用英语知识进行语言书面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考英语成绩的高低,但是就目前的英语教学实际来看,写作教学的教学方法却不给力,写作教学的目标显得模糊且不能达成,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那么我们当前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只要找到病因,才好对症下药,谋求写作教学之高效。本文就这个话题,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谈几点浅陋的看法。  二、高中英语写
期刊
【摘 要】文言叠加、重“言”轻“文”、文附庸于言的教学方法,误解了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割裂了文与言的关系。而以“文”释“言”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因文趣而观照文本时,就会主动扫除“言”之障碍,在“文”的赏析中自觉主动接受“言”的知识识记与积累,使“文”与“言”相融、共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以文释言;文为言生  [教学目标
期刊
【摘 要】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对学生接受知识与情感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作者结合职高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学生学习实际,对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开展有效数学学科教学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教学语言;职高数学  常言道,“话不在多,在于精,在于准。”语言是人们相互之间在思想、情感、观念等方面进行有效交流的最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人们展现自身内在素养和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
期刊
【摘 要】初中英语任务型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创设情境;预设任务; 合作交流  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有什么作用?考试自然不可或缺,但学习英语的目标并不是单单为了考试,更多的为了终身发展。那么,终身发
期刊
网络冲浪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E时代的发展趋势,阻挡和强堵是不现实的。但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辨别能力不高,自我约束能力、控制能力不强,对电脑网络极易出现不合理使用甚至成瘾现象。过度迷恋电脑网络,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冲击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班主任作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理应教育学生合理使用电脑网络,引导网络沉迷的学生走
期刊
【摘 要】传统的教学方式都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紧张的高中生活,大多数学生都忙得喘不过气来,为了应对日常繁忙的学业,休息、娱乐时间甚少,久而久之,英语课程也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得有些沉闷,甚至压抑。笔者结合近几年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只有打破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才能让高中英语课堂活跃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英语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应对紧张的高中学习生
期刊
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会望“文”生畏,是因为对写作文存在三种心理障碍:畏难情绪、表象贫乏、思维刻板。其中“畏难情绪”是障碍之首。但是产生畏难情绪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某些教师。抽查学生作文本,其中不难发现作文本上尽是“主题较突出,内容较完整,语言较通顺”,或“立意不高,条理不清楚,语言不流畅”等模式化的评语。有些不同的作文却是相同的评语,甚至有些作文评语就是冷冰冰的一句“牛头不对马嘴!”学生看了这样的批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