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发展经验的国际借鉴及中国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来源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随后,在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农场,文件还指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9年9月,中国11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家庭農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作出总体部署,加快培育出一大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作为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举措之一,逐渐在中国各地兴起,虽然近几年中国家庭农场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家庭农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文总结了国外家庭农场发展先进经验,提出适合中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建议。
  1家庭农场概念与特征
  1.1概念
  家庭农场,是一个源于欧美的舶来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家庭农场的定义做了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与商品化经营,面向市场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家庭收入的企业化经营实体。
  1.2特征
  家庭农场,从字面意义上看,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经营主体。农场经营者与土地之间相互依赖,近些年,中国各地区相继规定家庭农场与公司农场不同,申请者必须为农村户籍,家庭成员为其主要劳动力,充分发挥家庭农业生产经营的优势。
  家庭农场需要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并且专业化要求高。目前,中国省区对于家庭农场规模没有统一标准,但都统一强调家庭农场要能获得规模效益。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与人力成本。同时家庭农场注重对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投入与使用,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
  家庭农场收入即为家庭主要收入。对比与传统的农户经营,家庭农场收入应以农业收入为主。
  在中国,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有效地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家庭农场比一般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中国现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0.12亿hm2,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经营规模达到13.35 hm2,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 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18.47万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21世纪初以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柳河、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农业农村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 670多个。
  2国外家庭农场发展模式
  2.1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历史悠久。美国农业非常发达,其农业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却可生产出大量谷物供应国内外市场。美国农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家庭农场的支持。美国农业部《1998年农业年鉴》指出:家庭农场应满足以下5个条件:一是生产一定数量用于出售的农产品户;二是有足够的收入;三是农场主自行管理农场;四是由农场主及其家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五是可在农忙时节使用季节工,雇佣少量长期工。1862年的《宅地法》,肯定人们可拥有土地的权利,小土地私有制在美国正式确立,这也是未来美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历史政策基础。
  美国家庭农场大致可分为6类:老弱型、兼业型、小农农场、中等销售收入纯农户、大型农场、特大型农场。其中,老弱型、兼业型与小农农场占比家庭农场总数的83%,但其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9.8%。中等规模农场与大型与特大型农场虽然数量较少,但是产值巨大,其中,特大型农场产值占美国农业总产值的53.7%。特大型农场土地面积约为2 131 hm2,是老弱型农场的十多倍。由此可见,美国家庭农场规模以大规模为主要特征。大型与特大型农场是美国家庭农场中的生产主体。
  美国许多合伙农场与公司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可以说,美国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美国农业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美国家庭农场主要由以下特点:
  一是美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化与组织方式多样化。美国家庭农场逐渐由数量优势向经营规模优势过渡,20世纪以来,美国家庭农场在数量上升至89%,拥有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的农场销售额。美国家庭农场经营具有规划性,依据不同农产品特征采取不同种植方式,资源利用率显著上升。
  二是美国地域辽阔,各个农业生产地区极具地域特色。但是,地区差异也比较明显。为此,美国规划了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只生产一两种农产品。北部平原是小麦带,中部平原是玉米带,南部平原和西北部山区主要饲养牛、羊,大湖地区主要生产乳制品,太平洋沿岸地区盛产水果和蔬菜。因此,美国家庭农场种植结构丰富,实现了多元化农业生产。
  三是美国家庭农场拥有完善的社会服务化体系并且富有浓郁的生产合作化特征。家庭农场主与不同的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等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减少市场波动对家庭农场造成的损失。实现了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四是美国家庭农场农产品生产高度机械化与科技化。2008年,美国每千名农业劳动力拥有的拖拉机数量为1 644.34台,是中国的476倍,世界平均水平的75倍。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农业生产中。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美国动植物产品品质与产量。同时,信息化技术渗透到美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更促进了美国“精准农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对于美国农业病虫害控制与农业灾害预警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另外,美国建立了以农业大学为核心的“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的科技体制,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完善,实现了农业科技高转化率。   2.2法国
  法国虽然国土面积只有55万km2,但其农业发展在世界以及欧盟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法国加工农产品出口额居世界前列。法国是世界第二大农业和食品出口国及食品加工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其家庭农场的发展功不可没。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封建土地制度土崩瓦解,国会立法将封建土地出售给农民,法国小农经济由此发展。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集约化经营,19世纪末,法国土地开始实行集中化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如1960年《农业指导法》规定国家对农业相关信贷实行优惠政策,对规模化经营的农场实行政策扶持。2013年,法国政府调整了《农业发展方向法》,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进行规范,防治土地过度规模化与集中化经营。
  法国有各类家庭农场66万个,平均经营耕地42 hm2,其中60%的农场经营蔬菜、11%的农场经营花卉、8%的农场经营蔬菜、5%的农场经营养殖业和水果,其余为多种经营。75%以上的家庭农场劳力由经营者家庭自行承担,仅11%的农场需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法国家庭农场面积大都在50 hm2以下,以中小规模家庭农场为主。
  专业化农场是法国家庭农场的主要形式,专业化农场大都经营一种产品,注重品牌营销,特色明显。如畜牧农场、谷物农场、葡萄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法国家庭农场实行双层经营体制。其中,农业专业合作社处在政府与农场主之间。政府鼓励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这样可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家庭农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且农场主还获得了农业合作社提供的多元化服务。
  2.3日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1%,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却又人口众多,土地分散,资源匮乏,社会老龄化严重。客观来讲,日本并不适合发展集约化与机械化家庭农场。19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农业生产方式为小农经营,但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愈发严重。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农业基本法》,允许土地所有者将农业土地给小规模农业合作社经营,法律鼓励农田租赁和作业委托等形式的协作生产。日本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对土地预期收益较高,不愿意流转土地,因此日本家庭农场发展没有大规模突破,一直保持小规模经营为主导的格局。日本家庭农场偏重精细化、科技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重点打造精美小巧的家庭农场并发展观光农业。日本农场主要分为家庭农场、自给农户与公司农场。其中,家庭农场为独立农场,一户一法人。平均经营土地面积为0.3 hm2,农产品销售年收入超过50万日元。
  日本政府积极开展新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工作,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了日本家庭农场的经营业绩。另外,在农业生产实践上,日本农协还帮助农民从品种选育、田间指导到产品加工与上市销售全过程进行生产指导,对农民定期进行农业科普教育,日本农协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家庭农场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深加工环节,并坚持走品牌化道路。日本家庭农场不断革新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理念,开发出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农产品。采用现代技术对其深加工,极大地提高了产品新鲜度。日本家庭农场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农产品之中,又十分重视品牌营销,每一个家庭农场都有极具代表性并附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这不仅提高了日本家庭农场农产品产量,加强了农产品品牌化推广,提升了家庭农场旅游经济效益。
  日本家庭农场十分重视发展观光农业。目前,日本观光农业包含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业公园等,其中观光农园又分为即日式农园、多日式农园、游园式农园。观光果园主要集中在日本关东地区,其中神奈川、山梨、静冈三县是全国知名的观光果园胜地。
  2.4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大国和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业发达,其农业用地约占国家土地面积的50%。德国农业以其科技、环保、精准著称。德国家庭农场以中小型农场为主。截至2013年年底,德国大型家庭农场2.93万个,经营土地面积100 hm2以上,农户占比8.5%。中型家庭农场10.4万个,经营土地面积30~100 hm2,农户占比27.2%。小型家庭农场21.85万个,经营土地面积2~30 hm2,农户占比64.3%。
  德国家庭农场土地产权私有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德国颁布《农业法》,规定土地私有,农户对土地有所有、使用與处分权利。另外,德国《土地交易法》规定,土地所有权人出让土地所有权时,需要征得地方政府农业部门的许可,不得擅自改变农地用途的土地,不得转让。德国政府明确了租赁土地的用途,鼓励那些没有能力耕作土地的家庭转出土地,激活了土地租赁市场。当前德国约有53%的农地用于租赁,促进了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
  德国政府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工作。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分散的土地地块毫无疑问会阻碍农业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对土地进行科学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德国政府成立了土地所有者联合会,协会内部的土地所有者可以相互协商,通过土地平整、互换等交易模式,使得土地连接成片,这样家庭农场就拥有了完整的土地经营基础。
  2.5丹麦
  丹麦是北欧发达国家,受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影响较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年下降。丹麦2013年农业增加值264亿丹麦克朗(41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4%,但丹麦农业是强势产业,农业现代化与社会化服务高度发达,家庭农场发展历史悠久。目前,丹麦有6.7万个农场。
  同许多国家一样,丹麦家庭农场是农业发展的经营基础。大部分的北欧国家家庭农场,是先废除封建庄园主制度之后,通过土地改革,于19世纪初建立起来的。丹麦史记载,1805年,丹麦有6万个佃农累计购买了当时全国2/3的耕地,平均每个农场经营耕地20~25 hm2。丹麦家庭农场也经历了规模扩张这一过程。在发展与壮大期,丹麦家庭农场数量显著增加,到达顶峰后,数量又逐渐减少。同时,呈现经营方式多样的特征。1903年,丹麦有家庭农场26万家,到1964年减少到17.5万家,到2015年减少到3.8万家,相应地平均规模则由1970年的21 hm2扩大到2015年的70 hm2。丹麦家庭农场有如下特征:   一是专业化家庭农场日益成为农产品供给的主力。家庭农场逐渐规模化。经营规模大于100 hm2的约1.1万家,是商品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二是丹麦农业合作社发达。大部分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由合作社承担。家庭农场分散经营导致的效率低以及产出低的问题得到改善,提高了生产收益。
  三是丹麦家庭农场推广绿色环保的种植理念。丹麦法律对家庭农场的种植面积和饲养数量都有明确规定,农场主不能在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破坏。家庭农场从生产源头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有机食品极具特色。丹麦家庭农场几乎全部实现种养结合。
  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丹麦政府对农业科研和教育、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咨询给予大力支持。丹麦将农业科研放在制高点上,主要通过大学引领国家农业科学研究。丹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家庭农场提供了稳固的发展根基。另外,丹麦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渐市场化。比较成熟的科技成果将通过各地的咨询中心进行推广、转化,并收取农业咨询费,这种市场化的服务机制,有利于农场主珍惜每次的咨询服务,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策略
  3.1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地制度
  纵观发达国家家庭农场发展趋势,规模化扩张是家庭农场壮大的必经过程。发达国家实现农业规模化,是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通过农场兼并和土地租赁实现的。中国家庭农场经营的耕地,80%以上靠的是转包和租赁。从长远看,租地农场是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一,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租地机制,这样农场主对租地经营留有规划,防止地租导致经营成本过快上涨。第二,中国土地碎片化、分散化导致农地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政府可制定“土地入股”形式,将不再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让那些愿意种地的农业经营者来耕种,再发展成为家庭农场,这样两边农民的收益都得到了保障。各地村委会应定时进行土地整合工作。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地方带头作用,推进分散土地整合成片,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资源。第三,政府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做好土地维权工作。家庭农场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土地流转难度大等问题。因此,中国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配置。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良性运作的土地流转市场。
  3.2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欧美发达国家都拥有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合作组织发达,农场信息化程度高,融资体系完善。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并降低了规模经营的风险。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很难满足家庭农场日益增加的现实需求。因此,要加快建立农业组织或协会,为家庭农场提供支持。一是技术支持,在家庭农场与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联系,为农场主提供生产指导与农业新技术与品种等,形成良好的产学研转化体系。二是统一管理,例如家庭农场协会可以为经营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便于他们分享经营经验。还要建立农业合作社,鼓励农场主加入农业合作社中来。例如,丹麦农场主都加入了一个或者多个农业合作社,丹麦合作社的质量提升是其农业强大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承包农户农地占有规模狭小,通过合作社把农户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是一种明智的做法。组建完善的区域农业经营服务组织。推动农业服务全过程覆盖,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创新多种服务模式,積极发展例如“公共服务机构+农资农贸服务公司+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服务模式,这样降低了雇佣工人费用,节约了设备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
  3.3摘掉“留守农业”的帽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目前,中国有6亿多农民,其中60岁以上农民总数占14.8%。从事农业活动的主体集中在中老年人,因此,中国“老人农业”与“留守农业”现象十分明显。新一代年轻人基本不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毫无疑问,农事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政府要重视教育、加大培训,打造一个爱农业、懂技术、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机械运用能力。近年来,中国先后实施了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但仅靠短期课堂教学无法彻底展现培训效果,建议政府积极推进农民职业化。一是普及农业教育资源,从职业高中开始,大范围地开展农业基础教育。二是推进绿色证书制度,把绿色证书制度推广到职业教育和中高等专业教育中,对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给予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三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增加实用技术操作培训,重点培养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能力,真正将黑板上的农业知识转化为运用到田间地头的实操技术。四是引导农村青年才俊或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鼓励他们为农村带来希望与活力,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小农经济已经不再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而言,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绝非一个农业强国。从人均资源占有量上看,中国人均只有0.1 hm2左右的耕地,仅为发达国家的1/3,中国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存在先天缺陷。但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基数庞大的农业人口,优越的农业制度顶层设计,只要自足本国国情,发挥农业优势,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国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资料
  [1]郑蕾,刘晓艺,陶雅萌,等.国内外家庭农场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9(25):165-168.
  [2]刘旭凡.回顾国际经验探讨中国家庭农场最优规模的文献综述[J].世界农业,2019(10):18-24.
  [3]张乐佳,张广宇.国内外家庭农场特点及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建议[J].农业工程,2018,8(8):134-136.
  [4]李继刚.发展家庭农场的国际扫描与镜鉴[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34-40,6.
  [5]张红宇.在变革中发展的欧洲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瑞典、丹麦农业考察报告[J].世界农业,2016(10):4-9.
  [6]张馨.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机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7]张云英,符少辉,杨洋.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科技服务模式与经验借鉴[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6):82-86.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汪汇源供稿)
其他文献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大、生产成本低,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纺织业原材料。棉花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棉花种植过程中,需要提高种植人员专业知识和种植水平,以提升棉花产量和品质,增强棉园的种植管理,推动中国现代化农业的良好发展。  1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1整地、選种及播种  在种植棉花前,应进行整地,合理选择整地时间及程度,保证棉花播种
期刊
中国是林业大国,森林资源丰富,但因人口量大,中国的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小。林业产业总值较大,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对中国经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林木种苗生产是促进中国林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于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国林业种苗生产存在一定不足,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林木种苗生产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提高林木种苗生产的具体措
期刊
1强化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森林资源不仅是林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同时能够为林业生产提供物质基础。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林业资源管理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森林资源存在权属不清问题。集体森林资源所有权应当归属为集体,而国有森林资源所有权应当归属于国家,但具体归属问题不明确,存在着严重的主体虚置问题。例如,集体林地产权主体归属问题争议较大,有些主体认为应归属于村集体,有些主体认为应
期刊
油菜属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据调查统计,油菜的落花、落叶以及残留在土壤中的根养分含量约占土壤全氮量的4.2%、全磷量的0.52%、全钾量的2.58%。大田种植油菜有种子用量少、、生育期短、种植技术操作简单、鲜草产量高、生产成本较低等优势。因此,在新疆阿克苏市大面积推广种植油菜,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质量,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理化性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
期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筹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战略决策。要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期刊
红黏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壤,广泛分布于贵州六盘水地区。它具有含水量高、塑液限高、孔径大、遇水膨胀等属性[1],常用于各种工程的地基处理,也可用于水利、公路等工程。随着中国西部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和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如何深入了解红黏土的特殊性质并加以改进,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建筑工程实践,已成为许多学者和专家重点关注的科研课题之一。贵州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目前中国迅速发展,修建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等
期刊
油松具有根系发达、枝干粗实、喜光、抗瘠薄、抗风等特点,若操作合适,便可在山地造林、山地选林时使用。油松幼苗受恶劣天气及土壤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幼苗成活率也受影响较为明显。山地造林工作受地势、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影响,造林难度较大。因此,在山地推广油松造林工作时,可合理使用容器育苗技术,提高油松育苗效果,提高山地造林效果。  1油松容器育苗方法  1.1育苗地挑选  合理挑选育苗地,培育优质的油松幼
期刊
三农问题是促进中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关键,也是确保中国现代化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基础便是乡村人才的振兴。因此,需要进一步培养乡村人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促进乡村振兴。本文分析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促进中国
期刊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需要坚持以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为原则,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稳定提高,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基于此,本文就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及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进行了分析。  1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现状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也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通过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可以拓展农村经济增长空间,为实现农村现代
期刊
近年来,江西石城县以绿山富民为目标,强化目标责任制落实,优化林地管理环境,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1石城县林业生态建设基本情况  石城县土地总面积15.9万hm2,其中林地面积11.1万hm2,乔木林面积10.5万hm2,竹林面积6 000 hm2,疏林地面积593 hm2,灌木林地面积6 66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