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枚仕女画艺术风格研究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_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枚是清代著名画家,历经康、雍、乾三朝,其仕女画精工细作,善于采用明暗关系及焦点透视等西方绘画技巧,在清代绘画史占有重要地位。冷枚在康熙时期担任宫廷画家并饱受赏识,雍正时期离职在宫外创作,直到乾隆时期,又再次入宫重新得到重用。宫内外的双重经历使其仕女画风格独特,对西洋画法的盛行起到铺垫作用,其艺术风格对清代中后期仕女画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  冷枚的创作阶段
  冷枚,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今山东胶县)人,焦秉贞弟子,工人物,精仕女,善界画,作品工中带写,工细净丽,风格缜密严谨,善于利用明暗关系、焦点透视等西方绘画技巧,是吸收西方画法的代表性人物。
  冷枚的绘画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康熙二十七年(1688),焦秉贞入内廷侍奉,不久便介绍弟子冷枚进入内廷,专攻人物画。康熙三十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1—1696),冷枚参与创作《南巡图》,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领衔创作《康熙万寿图》,冷枚多次主持或参与大型绘画作品创作,康熙皇帝与其弟庄亲王交好,冷枚作《桐叶封弟图》数本表称此事,后擢迁内阁中书衔。另作有《避暑山庄图》轴,描绘热河离宫承德避暑山庄的景色,画法中西相参,运用鸟瞰法和焦点透视法,布局取自实景,又经高度概括,真实而有气势。
  雍正皇帝在位的十三年里,冷枚正值创作的成熟阶段,但这个名字却从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消失了,这似乎有违常理。根据聂崇正先生的考证,有迹象表明,冷枚与康熙皇帝被废黜的皇太子有所交往,冷枚一定是受到此事的影响而被雍正皇帝弃用的,出宫后的冷枚被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吸纳在宝亲王府内作画。根据庋藏在国内各博物馆的冷枚画作,可以确定在宫外绘制的人物画作品有《麻姑献寿图》轴、《汉宫春晓图》卷、《九思图》轴、《春闺倦读图》轴、《仕女图》轴等。这段时间冷枚的作品在脱离宫廷的束缚后,更具有市井生活的乐趣。
  乾隆元年(1736),冷枚再次奉召入宫,能够在其年事已高,已经不是绘画创作的最好时期这种情况下,在乾隆皇帝刚继位就迅速返回宫廷担任画师,笔者认为是因为冷枚曾留用在宝亲王府并在绘画创作上有过出色的表现。截至乾隆七年(1742),冷枚创作的画作多达几十件,《圣帝明王图》册、《养正图》册、袖珍型《耕织图》都是当时作品,《石渠宝笈》中记载的冷枚作品有十八件之多。
  ●  冷枚仕女画的特点
  冷枚是清代宫廷正统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仕女画延续着传统的清代宫廷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即采用工笔重彩画法,继承了焦秉贞的绘画风格,工细净丽,笔墨洁净,精致妍雅,赋色韶秀,极具表现宫廷绘画富丽华贵的气息,翁方纲曾作诗《冷枚画》:“冷枚法本西洋派,多在轻烘淡染中。始识曹吴工一变,衣纹出水带当风。”道出冷枚仕女画的主要特点,他笔下的人物造型纤秀,比例匀称,拥有修颈、削肩、柳腰的体貌,长脸、细目、樱唇的面容,白皙娇嫩、吹弹可破的皮肤,符合清代仕女画纤弱而慵懒、忧郁又妩媚的审美风尚。笔法工整细腻,以单线勾勒,并加以渲染和平涂,其作品存在着“复”和“勾”传统的国画技术和用笔特征,与传统工笔画仅依靠细劲和富有弹性的线条进行勾勒不同的是,他在保持传统绘画中线条勾勒的样式与程式化造型方法的同时,极具虚幻气质地对线条本身进行了渲染和柔化处理,强调个人对女性肌肤的质感的意象体验与想象,充满了独特魅力和生命感。明清时期的仕女画,服饰常以清新淡雅的色调为主,呈现出清丽雅致的风格,但冷枚的仕女画,多数作品采用工笔重彩画法,衣纹线条简练流畅,洒脱飘逸。他在绘制后宫嫔妃或贵妇时,衣裙颜色亮丽厚重,以显示人物雍容华贵的身份,在绘制一般女子时,衣裙多以淡色薄染,用色趋于清丽妍雅,突出主要人物的身份,体现了清代宫廷等级分明的政治制度。
  冷枚在仕女画中承袭了其师焦秉贞“中体西用”的绘画新体,采用明暗关系、焦点透视法等西方绘画技巧。明暗法,是根据光线照射物象本身的凹凸部分形成的明暗对比进行描绘,从而使人物的五官具有立体感,脸部突出高部和亮度,使整个面部丰润明亮,但考虑到皇帝不喜欢这种“阴阳脸”画法,冷枚的作品只保留微弱的明暗关系,包括人物的面部的五官起伏、衣服的褶皱纹路、山石器皿的阴阳向背、树干枝叶的俯仰转折,无明显的明暗交界线和强烈的阴影、高光、投影,西画中粗放的笔触和块面状色彩的画法,勾皴结合的线条和均匀细致的晕染,使物象既具质感、立体感,又富有笔墨韵味。另外,冷枚的仕女画的背景经常使用亭台楼阁等房屋建筑,或是箱柜、桌椅、摆件等室内陈设,自近而远,自大而小,画法上会使用透视法,来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感,或结合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及工笔界画的画法,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新体画。在构图上,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冷枚的仕女画很少遵循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大量留白,很多作品即使没有物象背景,也以艳丽色彩填充,这是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构图方法。冷枚可以说是在郎世宁之前而采用中西合璧绘画方式的代表人物。
  ●  冷枚《美人献寿图》轴与《簪花仕女图》轴
  《美人献寿图》轴(图1),绢本,纵121、横68厘米。画面中心为入山采集寿品而归的麻姑,高挽云髻,端庄秀丽,腰系树叶,一手持灵芝,一手扶鹿头。其左为一纤弱仕女,手持旌节,节端悬挂彩色丝带,上系松枝、葫芦、鲜桃等物,右侧伴一只大角白鹿,胸配寿字佩环,背负灵芝、鲜桃、红果等品,画面左上部绘一只红色蝙蝠。图左山石间小字书写:“冷枚恭画”,下钤“冷枚字吉臣”白文方印及另一方朱文方印。
  根据落款可以看出此画是为皇帝所作,署款字体端庄秀丽,冷枚有相似作品已考证画于康熙内廷,故可推测此画应画于康熙中晚期,取自传统“麻姑献寿”神话故事题材,各类纹饰和图案均围绕贺喜与喜庆主题,鹿是麻姑的坐骑,是吉祥与长寿的象征,蝙蝠寓示“洪福齐天”,冷枚以祥瑞之物表达为康熙皇帝祈福的赤子之心。主角麻姑在形象上符合葛洪在《神仙傳》中的描述,瓜子脸,细眉,高鼻,樱桃口,头梳高髻,插有石榴花和百日菊,余发垂至腰间,身着五彩绣衣,手上留着长长的指甲,光彩耀目,而旁边的仕女则为寿姑,头上插有同样的石榴花与百日菊,象征着延年益寿,石榴有着多子多孙的寓意。根据《神仙传》的叙述,麻姑身上披着仙草编织的衣裙,腰间系着葫芦,她会在酿酒之后,将美酒盛装入葫芦中,带着美酒与蟠桃一起,乘坐着鹿向西王母献寿去的。   在笔墨的处理上,冷枚以细致的线条勾勒出麻姑体态的娇贵之美,用流畅生动的笔触展示出衣裙的飘逸状态,起承转合,利用淡色彩晕染表现衣裙里外的明暗之分,把身体的动态交代得清晰生动,将麻姑体态娇贵、衣带飞扬的模样展露无疑,腰间的仙草工整细致,冷枚在对麻姑的发饰、配饰上,都做了精工细琢描绘,复杂的衣着穿法体现了他处理仕女画上的细腻程度。身旁的侍女呈侧脸状态,高额头,与麻姑相同的发饰,衣裙上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层次分明,袖口和衣领也做了与麻姑相同的纹饰,设色鲜艳明丽。麻姑身旁的白鹿线条简单,勾勒精致,眼睛炯炯有神,躯干挺拔健壮,胸前皮毛根根分明,清晰可见,冷枚以精湛的功力充分表现了白鹿的骨感与质感,颈上悬挂的寿字佩环,充满着吉祥如意的浓郁意味。
  《簪花仕女图》轴(图2),纸本,纵163、横93.5厘米。画面内容为大小姐闺中梳妆形象,左右各布置一张一垂状纱帘,帘内为一主一仆两位美人,衣着华丽,神态悠闲。主人侧坐长案边,眉目端庄,头戴精美发簪,侍女立其后,手持花簪插入发髻。条案上放置铜镜、妆盒、粉盒、花簪等物。两人身后是摆满书画手卷与书函的多宝格,一侧半露一支长箫。闺房内侧的月亮窗外,生长着宽大的芭蕉树,树身上小字题款“金门画史冷枚”,下钤“冷枚”朱文方印。
  此画署款随意流畅,简淡清新,“金门画史冷枚”是冷枚出宫之后作画时所用的专属印章,故可推测该作品画于雍正时期。整个画面色彩鲜艳明亮,着笔用色又蕴含传统仕女画的娟秀气息。画中两位女子都具有鹅蛋的脸型、高宽的额头、八字形的双眉、细长的凤眼、斜削的肩膀、纤瘦的身形,这些都是冷枚仕女画的风格特点,主人头戴点翠头饰和珍珠金钗,气质高贵,彰显身份,服饰描绘得较为复杂,衣领和衣襟绣有团花纹饰,精致的镶边,与鬓角的点翠花钿相呼应。仕女则以鲜花作饰,典雅秀气,衣裙衣纹简练,清丽雅致。清人王培荀称曾见冷枚画美女坐像,尺寸如真人,又称“美人小者易工,大者最难”。可以看出这类仕女画难度之大。屋内陈设及摆放器皿精细如界画,多宝格是清宫独具物品,条案上的粉盒、铜镜、妆盒等陈设品是日常生活的写照,铜镜的支架雕刻工艺精美且风格雅致,身后的书函乐器反映主人的典雅志趣。
  从题材来看,作品描绘的是举止高雅、身份高贵的大家闺秀形象,仕女画发展到清代已经很全面,但在宫廷中仅有神话传说、妃嫔、宫娥或贵族妇女等上层女性题材,很少见到平民题材,冷枚即使在宫外期间的作品,选材方面也保留了这点。布局紧凑严密,并参照西洋画法,使用焦点透视技巧,人物与背景的安排按照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墙面与地面以色彩深浅展现立体纵深的效果,条案及上面摆放的物品、多宝格等家具也存在透视关系,人物富有立体感,环境具有纵深感。冷枚在宫外时期的作品,皇家审美观念的制约相对减少,有机会发挥个人的艺术见解,画风呈现多样化,并将宫廷绘画与民间绘画的特点相融合。
  ●  冷枚仕女画对清代绘画的影响
  清代仕女画延续了明代仕女画的画风,但又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构成了仕女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冷枚画中的女子发髻高耸,刘海呈人字形,高额头,面部圆润,身材纤细,肩膀斜溜窄长,基本确定了清代仕女画秀润飘逸、纤瘦袅娜的审美风尚。笔法上极尽细致,具有工笔画的特征,细节精致,处理灵活,面面俱到,也具有清代宫廷画特有的繁复铺陈,在设色上,作品倾向于鲜艳厚重、华贵亮丽,更集中地体现出皇家的富贵气和帝王的审美观,从而确立了清代宫廷仕女画的风格特点。清代后期的仕女画名家改琦和费丹旭,虽然在绘画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与冷枚有很大不同,但造型方式方法和理念上并未离左右,仕女结构的准确让位于优美概括的轮廓,更侧重于气质、趣味和神韵的表现,视觉上的真实感让位于意向上的贴切感,更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形成了清代后期精工带写的仕女画风格。
  冷枚在对建筑、陈设、动物等配景处理上,承袭了其师焦秉贞学习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明暗关系、构图方法等技巧,将西画的写实造型观念和空间意识运用到中国画中,拉开了清宫“中西融合”艺术风格的序幕,体现了“线性”与“结构”、“面性”与“体积”相融合的中西绘画形态。但是,他利用光影来塑造空间和层次技法是含蓄的,有限度的,很大程度地受到了宫廷的制约,他对西法的折中与变通要早于郎世宁,为乾隆时期中西合璧艺术形式的兴盛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另外,冷枚把宫中掌握的西洋绘画中的透视法和写实法等技巧传播到城市民间,间接地实现了中西绘画技巧在民间绘画中的发展与交流。
  冷枚以力求再现和记录事物的客观真实性为目的,在尊重中国传统绘画法和宫廷审美藝术的前提下,有限地使用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空间、明暗、构图等技术,与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技巧和界画形式相结合,经过不断地折中与调和,形成了能够被宫廷所接受的中西合璧艺术风格,但也许是在雍正时期的遭遇,使其即使在饱受赏识的乾隆时期,也依然保持着谨慎克制的态度,作品依旧中规中矩,并没有尝试更大的创新。
其他文献
《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12卷本(以下简称《大系》),共收录3120件藏品,时代自石器时代到民国,藏品分布地域遍布全国,囊括陶瓷迄今可知的全部品种,可谓皇皇巨著(图1)。是继16卷本的《中国出土瓷器全集》之后,又一古陶瓷系列的大型图册,对中国古陶瓷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翻开《大系》的专家团队,有体制内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还有各地民间的藏家、陶瓷鉴定专家,所以,本图册是体系内外专家勠力
期刊
中华民族对蝉的认识和喜爱由来已久,这从目前出土的文物,特别是玉器和青铜器上的蝉纹和蝉饰就可见一斑: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红山文化遗址就出土过几件造型抽象、线条简单的玉蝉。商周以来,青铜器成为重要的礼器和日常使用器具,蝉纹即是器物上雕刻的各色图纹中较为常见的装饰之一。汉代是中国玉雕艺术的极盛时代,玉蝉出土数量众多,雕琢工艺较前代更为精巧,主要特征是线条简单,棱角分明,刀刀见锋,有“汉八刀”之称。类似的
期刊
新乡市博物馆的前身是平原省博物馆,收藏着原平原省所辖华北平原南部五十多县市的出土、传世文物数万件(套)。辉县在殷商时期属于畿内之地,西周为共国,春秋时期属卫国,战国时期为魏国,在褚邱、琉璃阁等地都有着殷商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发掘。文章撷取馆藏辉县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整理,其中部分青铜器带有铭文,有着较强的象形性,研究者多称之为族徽文字,这些为研究辉县商代的族氏、社会结构以及地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辉
期刊
清代末年,政治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经济的衰退,作为中国手工业中的翘楚——瓷器制造业遭到了大肆破坏,大量工匠们散落民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浅绛彩瓷器(图1)成为一股新风,盛极一时。  据汪庆正所著《简明陶瓷词典》载,“浅绛彩是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描绘纹饰,色调清淡柔和。清嘉庆、道光间流行。擅长此法之绘瓷名家有王廷佐、金品卿、程门等。”  “浅绛”原是指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所创
期刊
个人简介  孙翔,字逸云,别署翔子,生于山东莘县,200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进修于北京画院王冠军工作室。现为中国民进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国家民族画院特聘画家、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东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东营市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东营区美协副主席、东营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东营画院院聘画家、东营市美
期刊
鼠,十二生肖之一。鼠的第一个象征意义是灵性,又包括它的机灵和性能通灵两个方面;鼠的第二个象征意义是生命力强。  鼠之所以排在生肖榜上的第一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生肖排列。二是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三是按中國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
期刊
管平湖(1897—1967),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生于北京,祖籍江苏苏州,我国现代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为清代画家管念慈之子。据张婷《管平湖年谱》记述,自幼随其父习画、弹琴,丧父后,广泛求艺,琴拜杨宗稷为师,画从金绍城为师,终有成就。琴技甚高,运指刚柔相济,乐音浑朴细腻,开古琴演奏管氏之流派;绘艺也不俗,擅长工笔和小写意,尤擅长仕女人物画,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曾任教
期刊
苏六朋(1791—1862),字枕琴、秋琴,号怎道人,广东顺德人。清代著名画家,尤擅诙谐辛辣的世风人物画,世人称其与苏仁山为“岭南画坛二苏”。少年的时候即喜爱绘画,他专程到罗浮山,拜宝积寺的名僧德堃和尚为师学习绘画。学成后,他来到广州,在城隍庙外摆摊卖画,并且以此养家为生。  苏六朋最擅长人物画,内容大多取材于都市生活中百姓的市井风俗,平凡生活,以及市民喜爱的传说故事。其笔下的小商贩、卖艺的盲人等
期刊
端砚始产于何时?一直是砚文化研究和收藏界关注争论的焦点。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即初唐高祖李渊时期。而《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认为:“考端砚,始见李贺诗。”李生于公元790年, 即中唐时期。而目前国家馆藏的有考古出土报告的唐代端砚,也皆由中晚期唐墓出土。不过,不少古砚收藏家根据古砚形制变化规律和藏品,认为端砚始产应早于中唐,但一直缺少有力的物证。笔者有幸从
期刊
作为十二生肖之首的老鼠,在民俗学中亦为“仓鼠有余粮”的吉物,寓意有鼠则代表生活富足,象征着吉祥富裕与生命繁衍,而绝非是那种让人深恶痛绝、人人喊打的动物。不过古代画家中画鼠的并不多见,仅有元代的葛淑英以画松鼠知名。但在晚清的虚谷以后,以鼠入画的画家才慢慢渐多,直至现代的齐白石、于非誾、王雪涛等大家,皆画过老鼠或松鼠题材作品。其中尤以齐白石大师笔下的老鼠生趣盎然、隽雅鲜活(图1),彰显大师特有的幽默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