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养分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1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地方,不能没有养分。
  街道两旁的那些梧桐树,夏天长满碧绿的叶子,似乎是可以提取色泽稠厚的果浆的。虽然没有喝过梧桐树叶子榨出的汁液,但在夏天,走在大树下,就觉得这些树是这座城市的营养,赏心悦目,怡情养性。
  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似一群植物,当然需要养分。某年夏天,我到新安江边的小城,大热天,江上升起雾,四处移散,白沙過江,水汽沁凉。看着这条青碧的江,遥想当年徽州商人曾带着茶叶闯世界从这里经过,觉得这活水一直带给这座小城烟火气。
  一个地方的山川、河流、气候和土壤,有一群人生长和居住所需要的养分。
  留存一个城市养分的地方还有文化。
  比如戏曲。咿咿呀呀的乡音哼唱,众人听得如痴如醉。我喜欢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水袖婉转,很适宜在水边上演。倘若没有《牡丹亭》,我总觉得江南园林会少了些许韵味。
  比如美食。在我的生活中,那外焦里嫩、油酥诱人的大炉烧饼,啃了几十年,它是我身高和体重的一部分,我的脾性中,或许有它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熹微的早晨,我在这个小城的某家烧饼店里等候一只即将出炉的烧饼,它像是这个小城清晨的体温。我看到一个在外地工作的中年男人,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一口气带走50只大炉烧饼。
  在这个红尘飞扬的世界里,我有时感到头晕目眩,呼吸不畅。我会踱步到河边,去寻找一碗有这个城市气质的心灵鸡汤。坐在一棵老柳树下,看着老柳树被河水洗得很干净的如筋络般的根须,忍不住抱住一棵树,吸收它的地气,身心的压力得到释放。
  年少时,我经常去扬州,觉得那里有我需要的文学养分。后来,我特别着迷古城的老宅子,因为那些老宅子里有曾住过的人一生的故事。
  人可以慢下来,像一棵会走动的树,静静吸收生活的营养。有些精神上的养分是一时看不到的,我就把它慢慢留存于血液和肠胃中,融进骨骼里代谢生长。
  一个地方不能没有养分,一个人不能缺少养分。食物的养分是养身的,精神的养分是养心的。
  (万宗林荐自《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不少人都是因为海明威的小说而第一次听说了乞力马扎罗山,它位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虽号称“非洲屋脊”,但因为临近赤道,气候宜人,雪线非常高,也比较容易攀爬。现在,每年有超过两万五千名登山客慕名在山脚下集结,挑战登顶。  攀登乞力马扎罗山的人均费用超过两千美金,不是一笔小数目。虽说攀爬难度不大,但挑战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约上同伴,订好机票,购置登山装备,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此行的主向导亚历克斯。
期刊
在家做饭两个月之后,我对自己的厨艺产生了极度的仇恨,终于决定去领一顿救济午餐。  美国各州在学校因疫情停课之后,都开始面向学生发放午餐。美国公立中小学常年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早午餐。学校停课后,中小学的食堂并没有停工,家长仍然可以到学校领取免费的早午餐,很多地方发放的食品并不局限于学生,扩大到成人。  依据美国农业部颁布的儿童营养计划,中小学给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合乎营养标准的膳食后,每餐饭
期刊
现在实行年薪制,通常是对高工资的白领级别而言。其实,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从当官的到打长工的,主体实行的都是“年薪制”。如果以现代的年薪制概念来理解,那时的中国人个个都是白领了。实际不然,年薪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那时的“年薪”,官方书面语言叫“年俸”,俸,当然是指俸禄,是有官宦之身者才能享受的,普通人叫口粮或工钱。中国古代时的“年薪制”是真正的年薪制,到年底才发呢,按年结算,给地主老财家打长
期刊
生活中的最痛,其实不是来自陌生人的巨大打击,而是来自身边人的琐碎伤害。比如父母、朋友等。  他们给你的挑剔、嫌弃、指责、否定、打击、冷漠,就像是例行的太阳一样,每天都要有。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些小事就是会让人很受伤。然而他们又会对你好,会给你钱花,会帮你做事,会关心你照顾你。这就让你产生了疑惑,弄不清楚他们到底是爱你,还是伤害你。然后让你放弃不了,也靠近不了。  其实,当你沉浸在对方伤害了你的委屈里
期刊
严格来说,37℃只是人体温的一个近似平均值,这个概念由德國医学家卡尔·文德力西于1868年提出后沿袭至今。  至于人的正常体温为什么是37℃,美国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提出了一个很奇怪却较为学界认可的答案:保持恒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病。研究团队测量了4082种真菌存活的温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够在37℃以上的环境中存活,仅有5%的真菌能够在41℃以上存活。  接下来,科学家仿照哺乳动物的
期刊
1  之所以称小时候叫天蓝年代,是因为记忆里那时很少下雨,总是蓝天白云。现在的城市孩子都称之为“灰色童年”。五岁被逼去练琴,练到十五岁,如果一年一级,也能练出个十级来。前些日子我去听一个从小练琴的小子弹钢琴,才恍然大悟:人世间对牛弹琴的事不算恐怖,恐怖的是牛对琴弹。站着听四五秒还没有问题,听十几秒是要苦下决心的。许多自以为好心的家长对此的解释是:小时候练练,对将来有好处。  至于小时候没玩,可以等
期刊
我的家乡在云南一个边远小县城。我从小在蓝天白云的水边长大,那里四季常青花朵不断。  我的家在一个公园里,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靠老天爷赏脸就能长得很美的花。我家门口还有一棵大大的缅桂花树。在我们那个没有冬天的家乡,它的花期很长,开的花很甜很香。  我和我妹放学后会在缅桂花树下摆好桌椅一起写作业。一阵微风吹来,一朵朵白玉色的缅桂花轻轻落下,有的刚好落在我们桌上。我们拿起来闻一下,然后把它别在耳朵背后。我
期刊
朋友家聚会,结束之后,客人散尽,朋友妈妈发现蒸的馒头还剩下一些,于是第二天早上,家里多了一道早点:炒馒头。朋友说:“这个死面馒头还挺好吃的,炒了不软不散,特别顶饿。”  我听完这个故事,感觉自己的心理有点无法承受,却不料另外一个朋友补充:“那有什么,我妈的拿手菜之一是红烧餃子。每次剩了饺子,倒上老抽生抽一顿烧,烹饺子如治大国,轻翻轻炒,出锅再放一点香菜。”  终极的暴击来自第三个朋友:“我妈为了省
期刊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有人觉得这句话太过于矫情;也有人很赞同这句话,认为感情本该就如此。  初看这句话时,我倾向于前者。但细细思索一下,才悟到后者更言之有理。因为在两个人相遇中,对彼此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对方把自己和其他人一视同仁,哪能不介怀。  “我希望成为你的例外”  有一个短发女生问一个男生:“你喜欢长发的还是短发的?”  “一直喜欢长
期刊
夏日,在慢性伤口门诊常听到患者抱怨:伤口包着很热,能不能不包?伤口不透气,天气又这么热,会不会捂烂伤口?天热伤口敞开,这样不是结痂更快吗?  其实,这些想法并不正确。  很多人受伤了,只是在家涂点药膏,但只能一时隔绝外界的细菌,时间长了,细菌还是容易入侵,发生感染;伤口渗液里含有促进伤口生长的活性物质,一旦伤口敞开,活性物质易丢失,愈合速度就比较缓慢;至于让伤口“透气”,把渗液风干,确实容易结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