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学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以神奇的力量
  使我出类拔萃
  这两行诗的作者,是我国的一位古代诗人,莱蒂尼的雅谷波[1]。
  我想借用這两行诗句,作为一次颇为艰难的谈话的开篇,对一个表面上看来似乎异常明朗,实际上却相当奥秘的问题,即我的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进行阐释。
  “西西里”,或者说,“岛”这个字眼,意味着一种特别的尝试,尝试同外在世界建立和谐,尝试用可能的抒情结构来建立和谐。不妨说,我的故土代表着一种“能动的痛楚”,每当在我的内心深处发生同遥远的、或许已走向感情彼岸的心爱的人对话时,这能动的痛楚便不由然地跃动于我的回忆。不妨再补充一点,兴许正式这个缘故,我构想中的对话者就居住在我的山谷,就沿着我的河流漫步。很可能,这不过是含糊其辞的说明,不过是一种解决由最简单的数字组成的算术题的意向。然而,可能有哪一位诗人不曾给自己筑起一道篱笆,作为现实世界的疆界,作为他清晰的目光可能达到的极限?我的篱笆是西西里。悠久的文明,古墓和石牢,岩盐和硫矿、倒塌于草地的雕像,世世代代为遇害的儿子涕泣的母亲,被遏制的或喷发出来的愤怒,等待爱和死的强盗,全在这道绿篱之内。
  我没有去遥远的地方寻觅我的歌。我笔下的景物,既不像神话中那般虚无缥缈,也同高蹈派大相径庭。在我的诗中,有阿纳波、伊梅拉、帕拉塔尼、齐亚内和他们的纸莎草、桉树,有潘塔利卡和它的公元四千五百年以前发掘出来的,“蜂巢般密集的”墓穴,有杰拉、梅加拉和莱蒂尼(均为西西里岛上的古老的城镇)。爱,永生永世也不容许我把那些地方遗忘。
  1948年,战争的烽火刚刚熄灭,我作了一次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演说。我主张,诗歌的使命在于重新造就人。我用这个论断——它颇有内容至上主义之嫌——指出了同既往的意大利诗歌和欧洲是个相决裂的坐标。历史地看,这对于那些今天犹在与时代的偏见作斗争的诗人的作品,不失为有力的论点。重新造就人,除去道德上的意义,还有着美学上的意义。我们一直致力于给形形色色的诗学划定它们的领域,那最富于生命力的诗学,不只远离毫不掩饰的形式价值,而且,它通过人,去寻求对现实世界的阐释。人的千情百感对自由的向往,拜托孤独的渴求,这就是诗歌的崭新内容。
  众所周知,诗歌的发展因时而异,诗歌的必要性的根据绝不一成不变。譬如,叙事诗可以凌驾于抒情诗,或者相反。另外我们理应重视诗歌反照活动,它同深思熟虑的创造性活动是一致的。我指的是古典诗歌和当代诗歌的翻译。《希腊抒情诗》、维吉尔、荷马、卡图卢斯[2]、埃斯库罗斯、奥维德、《约翰福音》、莎士比亚[3],这是在年复一年的诗的劳作中进行的诗的交流。长年累月地潜心研读,以语言为媒介,最终达到打破语言这堵厚墙的目的。换句话说,由初步的、从语言的侧面接近诗的字句,实现理解诗的体现。诗歌的纯净——人们这些年来对它已经谈论过多了——依我理解,不是颓废派的遗产,而是取决于诗歌率直的、实在的语言。而这正是古典诗人,从叙事诗人到抒情诗人,从古希腊诗人到我们今天的优秀诗人,直至来奥帕尔迪[4]成功的秘诀。
  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结识不同类型的诗人,结识从古希腊诗人直至维吉尔、荷马和古希腊挽歌诗人,会偏离早已确定的“抒情”这个中心,而滑到“空泛的文体”的边缘上去。这样的错觉是可能会有的,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因为在翻译古希腊或古罗马诗人的时候,我不能把我的语言,我的结构,还有我的说明,赋予它们。因袭他们的结构,生搬硬套他们的语言,那将会把我的模糊不清,把文学翻译的语言同原著的准确涵义相吻合,即达到语言学最高意义上的温和,文学翻译,便始终是诗学。我所说的一切,同那些用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对我的创作进行形式主义批评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从我最早的诗歌直至近期的诗作,不难发现向语言的实在性转化带来的成熟。涉猎古希腊罗马诗歌宝库,无疑是对我反映现实世界时也许已经获得的真实性的证实。
  语言学家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变得仁慈。当我的《希腊抒情诗》问世的时候,在古典语言学的竞技场上,人们都把左手的大拇指往下指[5]。然而,投稿优雅传统的决裂,如今已经无可挽回地发生了。
  本文选自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诗坛》(1987年第1辑)
  参考文献
  [1]雅谷波:十三世纪诗人,是以写抒情诗见长的“西西里诗派”的重要代表。
  [2]约公元前87-公元前54,古罗马著名抒情诗人。
  [3]夸西莫多又是一位翻译家,曾翻译维吉尔、荷马、卡图卢斯、埃斯库罗斯、奥维德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希腊抒情诗》《约翰福音》。
  [4]意大利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
  [5]古罗马进行角斗表演时,当观众做出把左手的大拇指往下按的手势,便是表示要求处死失败的角斗士。
其他文献
无论世界多么毁坏,人,都要穿过雨。  用目光,或脚步,到天幕下。  雨正钻出宇宙,演出魔术。  星球包裹成泡泡,植物欢爱般延长。  雨降临了语言。  一首污泥混杂的好诗,从纯诗中逃逸。  魔术不在真相起源,而是生活混进了人生,  扰乱了一切观看和表达。  雨从未停止挥洒技巧,直到万物被再次认出。  这是蕴含落日或世界的沙粒。  这是启开风暴和天堂的玫瑰。  这个人,在生活向他显现之前,  经历过可
期刊
夜鱼所有的诗歌都指向存在本身,在场、及物、深入,在现实和回忆之间穿梭,在蒙太奇般的文字影像中生成一种“历史与当下”的交互性结构。这种结构的文本呈现的意象通透、凝练、丰满,展现的场景细腻、深刻、如梦如幻,达到了词与物、词与人的高度共振,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打通现实的新途径和具有穿透力与空间感的文本。  夜鱼生于江苏,现居武汉,一种“外省人”精神上的游离感让她能够冷静地打量世界:  “听到他们发言至激情高
期刊
据说任何演说的第一句话一向是最困难的,现在这对我已不成问题啦。但是,我觉得接下来的句子——第三句,第六句,第十句……一直到最后一行——对我都是一样的困难,因为在今天这个场合我理当谈诗。我很少谈论这个话题——事实上,比任何话题都少。每次谈及,总暗地里觉得自己不擅此道,因此我的演讲将会十分简短,上桌的菜量少些,一切瑕疵便比较容易受到包容。  当代诗人对任何事物皆是怀疑论者,甚至——或者该说尤其——对自
期刊
磕着长头  用身体  接受每一寸土地的相问  冈仁波齐的山  有低过地面的深沉  那些满鬓的血和尘埃  生长慈悲  在神山上如雪一样  经年不化  大昭寺的台阶  光滑得像天堂之镜  而佛说  你还未抵达  推荐语  《朝圣》短小精粹,肃穆纯净,诗人以敬畏之心颂扬了千年来无以计数的虔誠朝圣者。起首直接切入,描述了朝圣者以行为替代言说,以沉静的虔诚接受土地的相问。而冈仁波齐峰是他们必须要翻越的,诗人
期刊
或木红或槐黄,布下迷局的人  随手擦亮春天的铜镜。我不去猜想  芷兰青翠之后,怎样拒绝枯萎  所有词语都已皈依,拒绝淹没于夜色  时光不断调和,原谅薄凉的刀  以及肝肠寸断的捶打  月光铺垫,一座焉支山陷入马蹄  春泥践踏的蝴蝶纷纷穿过流年  推荐语  《颜料》是女诗人飘絮《木版画(组诗)》的第一首。我驚诧于作者凝缩而简略的语言,冷静内敛的叙述,从而对于诗意的揭示更显得宽泛深远。  “布下迷局的人
期刊
蒋雨含是内蒙古少见的能持续36年写作的女诗人,就这个写作的时间长度而言已经表明了她作为一个诗人的庄严性。从蒋雨含写下的第一首诗开始,她的声线是清晰的,她的语速是优雅的,她的音调装饰了发自内心的崇高之感,特别容易唤起聆听者的共鸣。没错,我说的是蒋雨含的诗适合舞台朗诵,她的诗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地方在于她表达了天使般的喜悦或悲伤。  把蒋雨含的诗放在内蒙古这个特殊地域背景上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期刊
先是火葬  人们伐倒树木  搬走巨石  为它准备一块地皮  接着天葬  人们把它卸成小块  每一个用来连接孩子的脐  都被精心保留  然后是土葬  人们挖坑 小心翼翼地  把它埋进去  放上寒酸的陪葬品  填土  种植土豆的地方像一块公墓  统一在冬天下葬  来年冬天齐刷刷立起墓碑  后来长满鲜花和绿树  这些土地  最后埋葬种土豆的土家人  不过他们只享用土葬  喂养五十六个民族  他们不能享受
期刊
仰卧。升高。移送眼睛的黑洞  一道光,牽扯出体内的诸多叛逆  机器的呻吟,停留在阴影部分  需要另一束光解剖,求证已有面积  以及未来的扩张性  重复的机械运动,仪器麻木了  患者疲惫了  报告单湿润了  几分钟之间的仰卧  整个世界都横着站在对面  不说一句话  推荐语  关注、书写生活是诗歌的责任和使命。诗人南鸿子通过对放射检查的现实体验与诗意反观,通过“仰卧”“呻吟”“疲惫”等细节含蓄表达出
期刊
近几年来,“当代乡愁”“后现代与城市进程”“生存状态与生存心理”“当代田园诗歌”“生态诗歌”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在诗歌研讨会上。为什么这几个关键词被人们反复研讨,在我看来这几个关键词从诗歌的角度折射了社会转型巨变的历史进程,揭示了这个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心理,指认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精神的分裂与困惑。这样的揭示是诗歌对转型巨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的有效观照,这样的分裂与困惑是我们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极
期刊
种当归的人,背影  像干裂尘沙。  他蹲在田埂上抽烟,长久地  守着幼小秧苗。  当归长成,是多年后的事。  三轮车在小镇上突突响,有人  在梦里翻土。  而真正的生活是一阵低语;是泥土  守着的腥甜阴影。  ——黑暗深处,我们慢慢活着,  依靠彼此的躯体把死亡忘却。  太多的风在制藥厂上空盘旋。正是这  无始终的呼唤一年年  把当归变成了沉默之物。  观 相  黑暗渐浓,群峰越来越高。  瘦小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