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科研促进幼儿园内涵建设的五个耦合

来源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downloadf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幼儿园文化内涵打造都是幼儿园感觉特别苦恼的事情,怎样才能独树一帜;怎样才能立意深远,又能深入浅出,兼具推广辐射价值等,这一直都在困扰许多幼儿园。同时,又觉得文化内涵这么复杂的事情肯定是学者、研究员才能准确定位的事,于是大多数幼儿园的内涵都是外请专家来定夺,可是外聘的专家对幼儿园发展的了解是否全面、对园所人文结构是否明了等问题又制约着内涵定位的准确性,常常表现为幼儿园上层思路不清晰,一线老师更糊涂的境况。面对这样的境况,笔者所执教和支教的学校尝试“研教一体,多元耦合“,从制度管理、学习交流、实践研究、权责分工等视角,以教科研的先行带动内涵打造的深度进行。
  一、权责清晰——园级引领与一线实践耦合互动
  在援建环创的过程中,我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园长说:“不知道专家和领导们要什么风格,经常来一波改一波!”
  “那你知道咱们幼儿园究竟想成为什么样幼儿园嘛?”
  “不敢确定!形势太快了!”
  老师说:“不知道学校领导要什么样的环境,年年改,要创新,其实都越创越雷同了!”
  “那你想过自己班应该是什么状态嘛?”
  “领导不认同,不敢实施,否则推翻重做!”
  ……
  老师需要领导明确方向,领导也不明确办园的方向,但却要管理。这就是许多幼儿园在环创、园本课程等内涵建设过程中的状态,彼此都不清楚自己的职责和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幼儿园管理层和一线员工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作为管理者,除了流程管理、工作评价验收、还应该有明确的科研引领和顶层设计的职责。园级层面要让老师清晰的明确,作为最重要的精神内涵,我们的办园宗旨、培养目标、园所文化内核、特色打造方向。老师应该明确,本班幼儿的发展现状、兴趣、需要和挑战,建构更能满足幼儿发展,同时也彰显办园特色的课程。这两者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一根链条的两端,彼此在实践中向对方靠拢,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增减课程。例如“上文环境创设案例”,园级层面要在教师实施环创前告知老师,本次环创的宗旨、理念,注意要点、参考书目与媒介,然后充分放权给老师,让他们在限制性条件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创设本班适宜的环境。通过这样一次次尝试,上下层之间逐步靠拢,形成默契,并驾齐驱,实现园所园级管理和一线实践的耦合。
  二、和而不同——制度管理和弹性科研耦合互动
  没时间做教科研,几乎是所有老师共性的反应。教学游戏都排得满满的,方案流程都卡得紧紧的,事务性活动又多……这似乎是共性问题,许多园本课程建设过程变成了纯文字的资料拼凑过程。常规一日保教活动重规范,而科研责讲究弹性,司机很重要。基于当下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生活、工作现状,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教师一日教育内容错综复杂,常常发生相互对冲的现象,导致教育活动不能系统深度开展。于是我们讲制度管理和弹性科研深度耦合,实施弹性自主科研制度。所谓的弹性自主科研管理制度,是指为了确保班本、园本课题和课程的深度、高效开展,教师能够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内容和材料、拓展空间、选择课程时间、投入资源、自主实施;同时可以在确保幼儿合理生活前提下选择性参与幼儿园常规学习和活动的科研制度。内容自主、时空自主、组织实施自主是弹性自主科研制度的3个主要特征。例如:某班幼儿对“雨”感兴趣,特别是江南的梅雨季,老师就可以根据主题需要选择在某个入梅的梅雨季节作为课程实施的时间,并且带领走出校园、做进社区,从老屋、楼层、动植物、街道地面、行人、衣物等感受梅雨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各种不同感受和体会;整编本班独特的“梅雨里的生活”课程活动资源,不再需要参与省编教材规定的主题活动。只有适度解放教师,给予她权限,将刚性规章与柔性管理结合,内涵建设才能每一步走得脚踏实地。参照英国教育研究者克莉丝.艾希的观点,富有独立建构课程权利的教师对教育的热情更高,能创造富有自己独特的课程。
  三、角色自信——教师和研究者的角色耦合
  教师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教师里探究从别处得来的研究结果,自身作为被研究者存在,不能自信大胆的进行研究,认为那都是专家做的事情。实施上,无论是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日益受推崇的质性研究还是以往大家课题常采用的行动研究,都是将教师定位为教育实践者,是教师和研究者双重角色的互动统一。我们提倡教师的班本、园本课题和课程的研究在选题上要围绕“身边”展开,身边感兴趣的事件与现象、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困惑、家长工作中的矛盾和纠结、幼儿的流行话语都可以成为教师研究的对象,多观察,重反省,以“观察日记”“研究日志”等形式随时记录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感;每隔一段时间梳理一下自己的观察与反思,总结并解释,形成报告,还能结合一定理论“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这既是教师的工作也是研究者的工作,通过这样的课程研究或课题研究,孩子们得到了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最重要的是园所所提倡的精神文化内容,认知、情感、价值、理想等都在螺旋式递增。
  四、过程积淀——班本课题与园本课程的耦合互动
  工作量大也是教师疏于踏实教科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注重“研教一体”改革,幼儿园正在经历巨大的改革,无论是游戏、生活、教学都是孩子课程的一部分,这给予当下老师无数的研究素材和可能。研究不再是需要剥离在幼儿生活之外的活动。因此,我们提倡教师要将课题研究与课程研究融合整合。例如:教师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实施非常感兴趣,研究的时候就可以以体能课程开发为重要的成果呈现形式;教师对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的有效利用感兴趣,就可以以生活课程案例的开发为重要的成果呈现形式;教师对家园共育的一致性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可以以家本课程案例和家培课程为重要的成果呈现形式等。课题研究不再是需要额外实行的活动,只要注重过程积淀和积累,园本课程及案例就是研究最有束缚力的实践价值。
  五、开源增效——外学交流和实践分享的耦合互动
  学习资源的匮乏是制约当下幼儿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系统的富有连续性的培训。许多时候好的培训大多不能全园得以参加,总是少数的代表去参与。教师的个人教研困惑在班级之外的地方无处倾诉,无资源助力。卡西.纳特布朗在其著作《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一书中多次提到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对幼儿学习和发展感兴趣的人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探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种专业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老师有希望对幼儿学习和发展形成更为清晰的理解。我们改变以往业务园长或者专家讲学为主的形式,将每个“有话想说”的教师推上交流的舞台,变“一人说”为“大家说”,将外学交流和实践分享充分融合。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来把培训过程中的事件与大家分享,学校内部的老师选择性运用后反馈工作感悟,以“专题沙龙”、“传话筒”、“研究心声”、“现场困惑”、“一抹亮点”等形式把老师带到问题里,带到情境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享成功体验。例如:王老师一日在工作群里喊话:“我最近在试用一款有意义的进取牌,大家午间研讨时来我们班看看。”,于是大家中午来到他们班,发现王老师的区域卡设计确实比以往的进步,不再只有单纯的选区功能,还能通过图标记录痕迹发现幼儿的兴趣喜好和成长空间。但是,也有老师觉得如果能增加一个教师观察栏,更能佐证儿童成长。大班的老师则觉得这给他们很大的启发,他们可以引导孩子用表征的形式记录,更符合大班孩子特点。这就是“星火传递”的魅力,一个亮点就能激发更多的启发。当下,我们对幼儿的评价强调积极正面“发现可能”,对老师的评价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只看不足,同样也要能够让其“发光”,给每个教师平等的发光的机会,才能激发更高的教育积极性。
  内涵发展是一個宏大的基础工程,需要的是至上而下和至下而上的融通,需要的是时间、人力的可行性保障,需要的是肯钻研、好学习的专业素养,只有脚踏实地的积极攀登,才能促进内涵的实质性进步和发展。
其他文献
台湾嘉义大学附属幼儿园(嘉大附幼)一个小小的掩映在绿意中的孩子天地。我们学习之旅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如果把学习当做一场旅行,当我们的视野从一个“画面”扩展到一个“片段”,再到整个“风景”,建构班级主题课程的智与趣也就呈现在眼前。  一、一个画面:环境中有孩子的痕迹  走进幼儿园,我们就被教室外挂着的各种各样的“布”吸引了:有手套、食品袋、袜子,甚至还有内衣等等。一个袋子上写着“装东西的布”,这不是包
期刊
“我喜欢坐得好的小朋友。”“我喜欢举手发言的小朋友。”“我喜欢和我一样动作轻的小朋友。”“我喜欢……”  忽然间发现,“我喜欢……”成了我们幼儿园教师高频出现的口头禅。一节集体活动下来,老师的这句话成了不说不快的提示语,成了活动环节间的串接词,成了整理课堂秩序的“惯用招数”。  “我喜欢……”脱口而出说出这句的时候,老师们的体态、眼神、表情里都有了暗示,声音里有了顿音、加重音,延长音,言下之意、言
期刊
你有遇到过“熊孩子”吗?他们的出现是否总让你措手不及、尴尬频出?无法无天的他们时常让人哭笑不得,却又无能为力。如果你只是偶尔遇到,那还算幸运,在幼儿园里,可是有一堆“熊孩子”,每天和“熊孩子”们打交道,让老师们头疼不已,可当把一个个“熊孩子”培养成为乖巧懂事的小可爱,过程中的成就感也是无法言喻的。  我曾經遇到一个非常聪明的小朋友,他叫洋洋,我和幼儿园的老师们都特别喜欢他,但他却非常不让人“省心”
期刊
自信是火,点亮梦想的火炬;  自信是火炬,照亮通往成功的道路;  自信是路,指引走向成功的大门。  《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人与人的沟通必然离不开交往能力,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文中在观察分析交往障碍的基础上,分析幼儿性格产生的原因,用递进式策略,针对不同的情景,寻找匹配的方式,改变家庭的教养方式和观念,通过同伴及教师等多方途径,提高
期刊
情绪,是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是我们每个人的天生本能,包含了身体的变化、意识的体验和认知的成分。3--6岁幼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逐渐发展起来,其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强,会使用一些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由于3-6
期刊
创造性戏剧就是把戏剧的方法和元素,以及戏剧的表演形式,运用到儿童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够帮助儿童形象地、夸张地表现出绘本所传达的信息,以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完成绘本的教学,从而达到快乐学习和有效学习的目的,因此获得了越来越多幼教人士的关注。  一、创造性戏剧在绘本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明确创造性戏剧与绘本的关系  绘本是故事的载体,而戏剧是故事的表现手段;绘本为戏剧表演提供素材和
期刊
习总书记指出,作为一名好老师应当具备四大特质,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习总书记对广大教师寄予厚望,希望大家“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习总书记对教师寄予厚望,使我们每位教师深受鼓舞,我们也更感受到“好老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今年我带小班,小班幼儿牛牛比较调皮,而且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很差,经常做出一些“出格行为”。中秋节的
期刊
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关系着全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也关系着亿万儿童的终身发展。教育督导是保障和提升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普惠园实现内生发展的关键。本研究调查重庆市S区不同办园体制下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现状,并提出了提升质量督导的发展思路。  研究参照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重庆市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调查问卷》,正式问卷的Alpha 系数超过0.8,符合信度要求。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基
期刊
方卫平教授所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教程》,作为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于近年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以往已有不少学者从该教材的经典性、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阐述了它的独到之处。本文将焦点集中在该教材体现的“生命力”上,以期从这一个小窗口,看到另外一片风景。  一、富有生命力的教材论述语言  教材的叙述语言往往是十分讲究的,如果过于严肃,则不免让读者觉得艰深,
期刊
20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完善学前教育研修体系。充实研修队伍,加强园本研修、区域研修,及时解决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国发〔2010〕41号《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