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雀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bbish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雀是扶绥县壮族民间传统舞蹈,渠旧镇驮弄村及周边村屯是其中心流传区域。舞雀,用当地壮语来说是“某挪”,又名白鹭舞(申报崇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用此名)。为了让舞蹈名称更贴近壮语,2014年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更名为舞雀。纯朴的村民对于鸟类并没有太严格的区分,总是把飞禽泛指为鸟,白鹭自然也称为“雀”。听老一辈说,几十年前白鹭在山村、田野、池塘、小溪随处可见。白鹭的羽毛呈乳白色,纤细的长腿衬托着长长的脖子,尖尖的嘴巴煞是可爱。它常在稻田、池塘捕食小鱼小虾,人们常常和它逗玩。因此,“某挪”——白鹭舞就这样形成了。
  追根溯源,舞雀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舞雀的第三代传承人甘光宗老师说,过去的舞雀讲述的是鸟吃稻谷,人猎鸟,现在的舞雀表现的是人与鸟和谐共处。这种舞蹈内容的变迁生动地呈现了一种文化观念演变的过程,记录了当地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舞雀以“点步”为舞蹈的主要动作元素,辅以飞翔、觅食、梳羽、栖息等鸟的生活习性的舞蹈化展现,生动地表现了白鹭鸟的生活情态。舞蹈以简练朴实的动作展现人与鸟和谐相处的情景,呈现出乡民艺术质朴美的特征。
  舞雀是春节、婚礼、贺寿等喜庆日子用于庆贺的舞蹈,表达祝福吉祥之意,在当地很盛行。驮弄村位于扶绥县西南面的左江河畔,与崇左市的江州区相连接,属亚热带季节气候区,光热充足,水源充沛,全年夏长冬短,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作物。据甘光宗老师回忆,早期舞雀的舞蹈动作简单枯燥,仅仅是表现单纯的打雀动作,现在舞雀的舞蹈动作已有了很大的提升,融合了村民在田边打雀以及雀在田边啄鱼、啄谷的动作并加以美化。自古以来驮弄村多种植水稻,由于雨水充沛,稻谷丰收,而左江涨水后常常有大量的鱼随泉水从山间流入田中,从而引来了成群结队的雀鸟在田间啄食稻粒、小鱼。为了驱赶雀鸟,保护稻谷不受损失,村民常常在田边打雀。那时的雀鸟非常多,任凭你怎么赶打,田里的稻谷仍深受其害,而此时雀鸟在稻田上空的肆意飞翔和打雀的壮汉就构成了驮弄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人们用木头制作各种雀鸟道具、木制手枪等,由两个人手拿雀鸟道具,一人手握木制手枪进行打雀娛乐,舞雀的雏形便隐约呈现。
  上百年来,渠旧周边村民为庆祝粮食大丰收,以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的节假日或农闲时节均在比较开阔的地方或挨家挨户表演舞雀。最初的舞雀是由两个青壮年男子扮雀鸟,一人扮演打雀人,配乐曲为采茶曲调。扮雀的人双手紧握一截带钩的木棍,弯钩代表雀鸟的嘴巴,模仿雀鸟叮谷、啄鱼的动作,而打雀人则手握木枪踏着音乐节奏和扮雀人嬉戏逗乐,时不时举枪瞄准“雀鸟”。舞雀的舞蹈动作简单易懂,气氛祥和喜庆。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日渐增强,为提升舞雀的文化内涵,增强舞蹈的社会潜在教育效应,甘光宗老师在舞台设计上把打雀人改为伴舞的形式,道具上也做了进一步的美化,现在的雀已不再是一截木棍,而是用铁线做成雀的身架,用画有花纹图样的布包裹雀架,并用柔软的铁丝做成能张合自如的雀嘴。嘴巴稍长的为公雀,嘴巴稍短的为母雀。舞雀经过多次改编提炼,现已发展成为由六个男子扮雀表演,六个女子伴唱伴舞的形式。配乐曲仍采用采茶曲调,舞蹈动作配以腰鼓动作,乐器有鼓、锣、钗(以前仅有此三种乐器)和两个唢呐。开场是先击鼓后锣、钗,雀鸟及伴舞者踏着节拍翩翩飞舞入场,点步进场后雀鸟及伴舞者绕舞台旋转一周,并向观众鞠躬三次致谢,然后雀鸟就低头观察周围,寻找田间的鱼,并随着节拍低头啄鱼三次。伴舞者则始终围绕着雀鸟边唱边舞,寓意是人和雀嬉戏逗玩,和睦相处。雀鸟吃饱玩够后就相互梳理羽毛,一般是公雀先帮母雀梳,然后母雀再帮公雀梳。梳理完后就趴在地上喘气三声表示打瞌睡。睡醒后雀鸟和伴舞者又恢复逗玩场景……整个舞蹈场面喜庆热闹,观众百看不厌。
其他文献
芦笙踩堂看融水,男女老少笑微微;  老鼠跌进酒坛里,三月初三醉一回。  三月想看花扁担,第一精彩数都安;  千人齐跳扁担舞,好比鲤鱼闹龙潭。  三姐故里更精彩,唱着山歌等你来;  体验壮乡好文化,要你欢喜装满怀。  瑶族绝技不一般,敢下火海上刀山:  世界瑶都在招手,和你共度三月三。  想听鸟叫进山林,想听山歌到武鸣;  男女老少同台唱,声音赛过老百灵。  土家爱踩脚后跟,三月初三来定情;  男女
期刊
弄岗自然保护区位于龙州县中北部,面积10l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保持最完好的喀斯特地貌和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17个关键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林业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的44个A级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内有白头叶猴、黑叶猴、长臂猿、云豹、黑豹、金花茶、风吹楠、金丝李等珍稀动植物,被誉为“动植物的宝库”、“广西的西双版纳”。  弄岗更是“鸟的天堂”,鸟类达240多种,“鸟星”璀璨,有弄岗穗鹛、蓝尾
期刊
“昨日我家桂花开,知道今天贵客来:贵客来了没好酒,只有山歌表心怀……”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扶绥县渠黎镇新安村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祭祀刘三姐诞辰日”和“歌坡节”,县内外十里八乡的山歌爱好者数千人纷纷涌入这个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时间,村庄热闹起来,山歌声此起彼伏。在村口树立的“刘三姐故里——新安村”巨石边,村山歌队20多人穿着壮家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唱着迎客歌,喜迎四方来客。  三姐庙里,一
期刊
南宁往西南230公里,有个边陲古镇龙州。位于龙州县城北面50多公里处的金龙镇,有一个与越南交界的村庄,叫板池村。此村不大,周围皆山;屋边路旁,密密地生长着芭蕉、龙眼、山竹、菠萝、黄皮等果树,一路的林荫。村中,有一块稍开阔的空地,中间有一眼泉水,终年流淌,清澈见底。村民在泉眼下面砌了个水池,用于饮用和洗衣、淘米、洗菜。也许是长年饮用这泉水的缘故,村中女子个个皮肤白净,面容姣好;年老的尽管青春不再,但
期刊
驮卢是我的家乡,一座南疆古老小镇,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左江河畔,我曾写有一曲《左江谣》敬献给她:  江水清,江水蓝,左江边上是故乡。  洗衣裳,打水仗,脚丫踩在浮桥上,少年走四方。  石板街,青瓦房,家中阿娘坐中堂。  光阴短,白发长,阿娘问,孩儿何时回故乡……  歌词里所写的,是我最不能忘怀的家乡驮卢的景象。  爬龙船  驮卢镇距崇左市50公里,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10公里,是崇左市江州区北部各乡镇的
期刊
尧沙禹土塑千年,总为寻常百姓餐。  若使一朝空豆粟,翻来自可覆江川。  ——《古粗陶碗》  一颗匠心,一方黏泥,在一双巧手的捏制下,它抟土而成,婉转而生;它在陶轮上旋转,翩跹起舞;它疯狂热恋,经历烈火的淬礼。随后,它走入寻常百姓家中,日子如流水,平缓地流淌。时而在冷水中沐浴,时而在蒸笼里桑拿;有时被捧在手心,有时被扔在水盆;它吃过素,茹过荤,五味杂陈,尝尽百般滋味。它,不是元青花,不是明斗彩,也不
期刊
谭孔孙(中)给书友赠送书法作品  习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习书,是为了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习书是为了对民族文化做出奉献。数十年的生活历练,恍如纸上淡墨化成的云烟,在书艺上略有所成的谭孔孙和他创建的书法团队,在毛南山乡的土地上,一直为繁荣民族文化而努力。  纵情翰墨苦求索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文化站的一间小屋里,人们不时会看到一个清瘦的青年在旧報纸上练字,时间一
期刊
左江,横贯崇左。左江,就是崇左的魂。  据资料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设桂林、象、南海三郡,象郡治所便在今崇左市区内。历经汉、唐、宋、元、明、清,虽经多次反复,建制由郡、州、寨、路、府、道、县等,再到今天的地级市,更换不迭,但崇左一直是壮族先民骆越人聚居地的一级地方政府组织,是中国南大门的一大重镇,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人民,与左江生死与共,血肉相连
期刊
小时候,妈妈牵着我的手走在田埂上,旁边沟渠里的水潺潺流着,妈妈控制着步伐,似乎担心走快了小水儿跟不上,抑或担心走慢了会和它在岔路走丢了。好在我们平稳地走到了田边,妈妈把整齐软和的田埂掰出一个口子,捞了一大把泥堵住水的去路,细细的水缓缓地流入田里,滋润摇曳的秧苗。妈妈终于舒了一口气,但看着这水流,不禁又皱起眉头。远处传来呼唤声,妈妈应声望去,是邻居阿姑在向我们招手,手上的泥水随着她的挥舞飘落成漂亮的
期刊
崇左建市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崇左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宣传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崇左实际,坚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思路,强化组织协调,突出基层创新,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长足发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多项工作形成全国经验品牌,为崇左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