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化等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78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味文化
  周国华
  
  企业文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无论打开任何一个公司的网站,都可以看到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作风等企业文化内容的“影子”,学者们更有连篇累牍的理论阐述。但观其实效,企业“亮”出来的多,做起来的少;学者们头头是道的多,公众积极参与讨论的少。“虚抬身价”与“名不副实”并存,“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脱钩的现象在企业界与学术界久已存在,值得反思。
  其实,从实践的角度,企业家或管理者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演绎,是否要成文化体系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实际需要,没有必要强求。至于是“文化管理”还是“文化建设”,是“价值观唯一”还是“同时加入物质、制度等载体”,是“源于道家还是道法融合”等,对于一线操作者来说,恐怕很难有精力去搞清楚。而要研究这些问题,应该是“小众”即专家学者们的事情。对于管理者“大众”来说,只要在基本概念上有了深刻认识,其他的做法是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因企而异的。
  要了解企业文化,从现状来说,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迫切需要的是要有一个人人都懂的“文化”定义!只有企业家和管理者对此有了深入骨髓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有实质意义的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什么是思维方式?先来看一个案例: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老美,只会几句简单的中文会话,认得人民币的币值。有一天他在一超市购物,结帐时收银机屏幕上显示是51元,那位老美当即掏出100元,此时收银小姐示意他再拿出1元钱。谁想这下捅了马蜂窝,那位老美急了,用英文夹杂着汉字大声的嚷嚷:难道100不大于51吗?为什么还要我再掏1块钱?搞得那位小姐既尴尬、又委屈,一时竟无所适从,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是那位老美错了吗?没错。是那位收银小姐错了吗?也没错。那到底谁错了呢?谁都没有错。问题出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都是思维方式惹的祸。
  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小家碧玉”与“大家闺秀”的第一关注点是有很大不同的,关键是要彼此常有换位思考的好习惯。美国人的规则意识与中国人的圆通意识都是在各自的社会环境下养成的,而一旦形成了某种思维方式,特别是已经融入到潜意识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的。唯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包容它。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上海的一次城市环境整治行动中,曾经遇到一位“惯丐”。他十五六岁,衣衫褴褛,与传统乞丐无异。奇怪的是他居然有一部最新潮的三星手机,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发短信完全是“盲打”,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居然很少有错别字!
  短信息就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被称为“拇指”一族的生活方式。谁也逃脱不了主流生活方式的影响,不相信你可以自我测试一下:一天上班不带手机,两天不打开邮箱,三天不到BBS论坛上转转,四天不用GOOGLE或百度,五天不用MSN或QQ,六天不玩网络游戏……相信有人会六神无主。其实,早有悲剧发生过:上海一著名骨科专家,七十出头了,一天早晨出门时忘带手机,恰巧钥匙又丢在家里,他等不及晚上家人回来,居然欲翻墙爬窗进入,不幸踏空坠地而亡。
  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变化太大了,什么汉堡包文化、可乐文化、奥特曼文化、大长今文化、短信文化、博客文化、播客文化,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作为管理者,你不懂特定人群的特定生活方式,行吗?
  文化是一种风俗习惯。人类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各种图腾崇拜与祭祀仪式,用以表达人们共同的希冀与期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在共同的仪式活动中,人们能够有效地驱除个人心理上的孤独、恐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各种宗教活动,象开斋节、万圣节等,就是通过外在的仪式来灌输一种理念,传递一种思想,强化一种意识。
  以笔者为例,十多年前从偏僻的乡下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工作、生活,这期间确实淡忘了不少的家乡风俗习惯,同时又接受了不少新的风俗习惯。如,农历七月七日那一天,如果不是接到一个短信,我会浑然不知是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中秋节、端午节,家乡都会打来电话,叙述中秋田野的火把与端午自制的粽子。听着这些乡音,我有时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记得刚到上海时,非常不屑于上海人对88的追崇,想不到现在我的手机号码、ID号码、甚至买保险的日子,都与这些所谓的吉利数字挂上了钧,你说这不是被同化了吗?
  仔细思悟,虽然社会已高度发展,人群已急剧膨胀,然而,个体内心的孤独、无助与彷徨同几千年前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群体、需要仪式、需要彼此的慰藉,在相互肯定中去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
  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关于这一点,几乎所有的理论工作者与实务操作人士都不会反对。当你认为某种东西最为重要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把第一选择权投给它。
  但在这一问题上我要说明的是,没有所谓最好的价值观,只有最适合的价值观,不能以你的价值观来强加甚至强暴他人的价值观。你只能对他人实施影响,但你必须尊重他人的选择。
  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一是我见过一直生活在大都市中的孩子,初次到农村乡下,当提网去钓虾时,竟想当然地放上苹果、香蕉等物作为诱饵,结果可想而知一一无功而返。问之,答曰:苹果、香蕉很好吃呀,为什么虾子们不吃?当告诉他那么难看、肮脏的蚯蚓居然是虾们的最爱时,那孩子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第二个例子来自于我咨询过的企业。该企业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也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在讨论企业价值观及经营理念时,老总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并要求在企业内部大张旗鼓地宣传。殊不知,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基层员工和相当部分的中层干部,根本不认同这一理念。特别是几百位刚被兼并过来的销售公司的营业员,说“二次创业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否定了老总的提法,代之以“发展型个人、前进型企业”的新提法。把“今天你发展了吗?”作为价值观口号提出来,效果很好。
  文化的理解个体差异很大,本文只是一家之言,期望更多的读者朋友以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案例来品味文化,进一步丰富文化的定义。
  
  品味和谐
  窗下人
  
  谈到什么是“和谐社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字,一“口”一“禾”,表示“人人有饭吃”;“谐”字,人“皆”“言”之,表示人人有话说。由此而论,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种道德诉求,更是制度诉求。“和”要解决的是中国的民生问题,“谐”则是民主问题。
  今日中国,风云际会,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参差为营,可谓“三代同堂”。应该说,上述“和谐”解构,不只是一种构词法上的巧合,更准确地道出了转型中国的时代诉求。如何妥善解决民生与民主问题,对有志于共此征程之当代国人来说,不啻是个伟大的机遇。
其他文献
企业文化要溶入到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并非易事。建福水泥厂矿山分厂电工班在公司提出“做学习型企业”号召后,开展了“创学习型班组,做一流青年文明岗”的主题活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以针对性强的活动为载体  素质评定:目的是使电工班成员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使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素质。评定电工的素质分为技术素质、安全素质和服务素质。每个电工都要给自己和班组其他成员打分。由于
期刊
最近,微软中国公司部门经理刘润在博客上贴出的《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一文,引起很大反响,截至7月1日,被阅读次数已经蹿升到84875次。  刘润在文中说到:那一天,我要从上海徐家汇去机场,在美罗大厦前等出租车。一辆“大众”非常专业地停在了我面前。上车后,师傅就打开了话匣子:“很多司机都抱怨,生意不好做啊,油价又涨了啊,都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我说,你永远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你就永远不能提高。要用科学
期刊
远离你的自负    目下,CEO们在社会上的头衔很多。一些CEO掉进了赞许声中,自以为他们有义务解答各种问题,以至于错误地认为他自己是某种冲突、决定和尴尬局面的终结者。这样一来,便把他自己放在了一个非常孤独、游离于事实之外的处境。而在这一处境之下的信息是根本不可依赖的。即使做出各种有用的投入,其中某些善果也会被摧毁。但CEO们的现实情况远比刚才谈到的层面还要深入一步。即使CEO个人非常出色地完成了
期刊
张慧玲/译    商业伦理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哈佛管理学院的莉恩·佩茵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公司价值和道德方面的研究。2002年她出版了《价值转移》一书。她提出,考核一个公司业绩提升的标准应该包括道德和财务两个维度。在接受哈佛管理学院应用知识期刊的采访中,佩茵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现状。  问:与过去相比,现在所发生商业道德的现状处在怎样的情形?  答:商业伦理问题与商业本身一样古
期刊
SBU——即战略事业单位,是海尔在推进“市场链”的企业再造中引进的一种自主化经营方式。海尔认,SBU就是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老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公司,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经营者,每个人都具有企业家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集团的战略才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企业才能生生不息,无往而不胜。几年来,海尔发展的主题都是“速度、创新、SBU”。这一主题是对时代的定位、对管理
期刊
(一)    周主管:  你好,来信收到。作为人力资源主管,你说的困惑是普遍存在的:每天面对一大堆传真、电子邮件、数不清的培训信息、一个接一个的课程……究竟效果在哪里?怎样才能制定出提升业绩的人力资源计划?如何选择优秀的管理课程?如何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教育训练?如何把培训和企业人才培育机制结合起来?面对一系列问题,我很乐意将我们对人力资源教育训练的思考与你一起分享。  围绕提升组织以人为本的持续发展
期刊
(散文)  我躺在西湖的碧波里,荡荡悠悠,荡荡悠悠,一任水草纤细的手指抚动着周身……这些时候,我常做同样的梦。江南匆匆的一瞥,竟成了我心底挥之不去的情愫,不亚于怀春女子的相思,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沐着江南的斜风细雨,流连于依依杨柳、潋滟波光里,我仿佛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三潭映月流动着瞎子阿炳凄婉的琴声;断桥残雪演绎着一段“问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的爱情经典;六和塔上登高望远,灿灿苍海,落
期刊
《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最近举办了“趋势2007:CCTV中国经济展望峰会”,应邀到会的国家统计局、银监会等政府部门官员、国内知名专家、中外企业家等200余人,对2007年经济形势做了预测性的分析。    趋势2007——房价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数据,2006年1至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上涨了6.3%。而与之相对应,国家有关部门当年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历年最严厉、最
期刊
人物链接:  谢伏瞻——曾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过访问学者。1986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99年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10月被任命为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顾问。  日前,就2006年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2007年的经济发展前景,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  记者:您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目前还存在哪些问
期刊
做企业的都知道,开发新产品风险很大。世界著名企业的产品开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机会成本和产品开发风险是决定产品开发策略的两个重要因素。  产品开发是企业竞争的法宝。企业如果能够抢先设计、抢先投产、抢先上市新产品,就能获得较高利润。据西门子公司推算,一项新产品每提前一天投产,可使利润增加0.3%,提前5天则增加1.6%,提前10天便可增加2.5%。更何况投产的加快还可免去竞争对手提早上市所带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