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歌曲是一种教学手段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it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刚刚接触英语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好奇心很强,课堂上表现的很积极。但随着时间推移,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点点消失,学好英语的愿望也随之殆尽,继而视英语学习为畏途,把它看成沉重的负担,学习效果逐渐变差。如何培养学生稳定而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一直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认为英文歌曲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它们不仅能用于有目的的语言训练,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其潜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英语语言学习的意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示出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成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者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众所周知,外语教学主体应是学生,所有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都是采用“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用这种缺乏趣味性和主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学得被动,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教学效果较差。
  目前,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费功夫并且很乏味,成效比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首先,一些学生忽略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热情。其次,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欠佳,长久一直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另一点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不够,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教学内容“灌”给学生。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要采取有效的办法。我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英文歌曲,不但能够使学生通过唱来学习英语,而且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积极性,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依靠形象思维支持。相对于枯燥的记忆、背诵而言,学生更喜欢直观形象的语言。通过教唱英文歌曲的教学手段,将语言与情景结合,将音乐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对英语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风趣的开场白、生动的故事,再配以投影片、录音机等所承载的视听材料、影视歌曲,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无意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现在进行时态时,我制作了投影片:一只孤独的小船在海上漂流,同时播放英文歌曲Sailing,歌词中反复出现的是“I’m sailing”。这苍凉、低沉的曲调一下子就攫起了学生的心,听完后,我在黑板上板书“I’m sailing”这个句子,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就接受了现在进行时态。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唱的特点,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创造快乐的学习方法。唱歌曲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使其注意力保持稳定、持久、思维活跃。有些短语、句型不容易掌握,例如:“one…the other”,学生会依据汉语思维把它们记成“one…other”。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来思维,我教学生唱Two Black Birds,歌词是:Tow little black birds sitting on the hill.One named Jack the other named Jill.Come back Jack,come back Jill.通过唱这支歌,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这一短语。
  利用教材或课外音乐资源,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教学方式有听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唱教材同步的英文歌曲或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抒情歌曲。研究表明,听歌会促进输入,内化和习得目的语。唱歌既可以提高音乐理解力,增强节奏感,也可以学习语音、语法和句法,增加词汇量,还可以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
  总之,歌曲不但是一种音乐形式,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式。把英文歌曲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改变那种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材转的呆板格局,加速课堂双边活动的实现,增强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活跃气氛,融洽情感,有利于身心发展和能力培养。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普通话的说话能力更为关键。通过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说话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就目前来看,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是比较差,当众说话时,多数学生还是畏畏缩缩、期期艾艾。  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加强学生的说话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对提高语
期刊
《程少堂讲语文》这本书中,程少堂老师认为语文味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其中第一个就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书中讲到: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最基本的是要善于选择最适合某种文体或语体的教学方法,即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很好地统一起来。比如:对课文中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教学中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而领略其意境美。对于这段话,笔者深有同感,教学中只有把握了诗歌的文体特征,才能教出诗歌
期刊
爱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有力量、最自然的连接点。师爱的力量就是教育的力量,师爱的力量是伟大而神奇的,没有师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崇拜的偶像,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是具有慈母之爱、严父之严和益友之知的“有心人”。慈母之爱要爱得得体,严父之严要严得适度,益友之知要知得确实。这样,才能温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勇于进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情感教学。  一、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
期刊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将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虽然只是去掉两个字,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人们在教育的实践中实现了认识上的转变。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信心,从而丧
期刊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的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例如:在“平方根”一节中,我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已学过
期刊
案例一  一天,我们学完分数乘法(三)(北师大五年级下册),开始做后面的练习题。做了大量的分数除法练习,孩子们觉得晕头转向,只剩下最后一题了,我让孩子们先做,再交流。  题目(书12页)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废纸的利用和处理。再生纸就是以废纸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再生纸产量约为其废纸原料质量的4/5。  ⑴淘气家每年能收集废旧的书籍报纸约为50千克,如果进行回收利用,可以制成多少千克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和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起源于生活,从最原始的正整数开始。在有文字之前,人们用石子、沙粒、树枝或贝壳等实物来计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和问题。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期刊
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六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
期刊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深深地体会到,把新大纲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去再加上自己创新的思想,一堂原本呆板的识字课也会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精妙的导入  我讲的是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第19课《葡萄沟》中的生字。葡萄沟在遥远的新疆吐鲁番,同学们都没有去过,上课伊始,我播放了新疆风格的音乐和葡萄沟的风光片,一个小小的片段把学生带到了遥远而迷人的新疆,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