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乎西方模式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dezhufangch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已经有英国人马丁·雅克思的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风靡一时,最近张维为教授的畅销书《中国震撼》也就不那么令人震撼了。作者的贡献在于全面总结“中国模式”,也没有刻意回避其问题。全书的基调是乐观自信的,并将“摆脱西方”的主题推向了新高潮。当然,近年来已经有不少论者诲人不倦地告诫国人:不要迷信西方模式。这番告诫原则上并不错,但究竟是谁那么在乎西方模式?
  大概有两类论者最关心。一种是惟西是从,主张只有照搬西方模式才能解决中国问题;另一种是逢西必反,相信只有处处坚持与西方相左,才是我们发展的正途。两种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实际上受制于同一个非自主的思维框架之中。或许,二元对立根本就是一个误导性思路。对于探索中国发展而言,若一定要谈论什么模式,更基本和迫切的真问题是:什么是好的(可欲的)模式?而以“我們的还是别人的”作为标准来决定好坏与否,是一种智识上的混乱。
  因此,对所谓西方模式的批评,真正站得住脚的理由,不是因为它是西方的,而是因为它是不好的。批判者应当提出有效的论证,比如,传说中的西方模式实际危机重重,或者,就算在西方本土还不坏,但移植到异地(包括中国)必受“南橘北枳”之苦。目前西方模式的批判者,给出了这个有效论证吗?日本、韩国、中国的台湾地区算失败了吗?当然,可以争辩说,这些地区的相对成功,恰恰是没有照搬西方模式。那么,为什么菲律宾的失败就是照搬西方模式的结果,而不是有特色的“菲律宾模式”失败呢?凡是成功都是“特色”的胜利,凡是失败都是“模仿”惹的祸。以如此取舍为经验论据,这样“理论”必将无往而不胜。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被许多国人视为西方经济模式,将其引入中国也引起激烈争论,以至于当时要用“商品经济”为名来回避“市场经济”这个术语。但中国的崛起,无论本土传统对此有多少贡献,恰恰发生在引入市场经济之后,这绝不是一个巧合。那么30年来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不是模仿西方经济模式的结果呢?当然不是,这是我们有自己特色的创造性借鉴,而不是简单的模仿照搬。
  但是,由市场经济主导的发展结果,未必都是正面的。有许多论者将当下的各种弊端——贫富不均加剧、环境污染恶化、腐败猖獗蔓延以及社会道德危机——都归咎于市场经济,认为这恰恰是模仿西方模式的恶果。暂且不论这样的分析是否严谨可信,我好奇的是,中国模式的赞颂者,对这些困境与危机该做如何解释?当然,聪明的理论家总可以有更高明的选择:凡是伟大的成就,都归功于中国特色或者创造性借鉴;凡是严重的弊端,都归咎于对西方模式的简单模仿。这样的逻辑很强大很给力,就是难以自圆其说。
  心里总惦记着西方模式,无论是盲从迷信还是逆反对立,都可能陷入作茧自缚的误区。我们期待的中国模式,除了国家强大,还需要满足这样一些目标: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尼系数至少不再高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GDP以及人均收入水平,至少能超过中国男足目前的世界排名;教育或公共医疗的年度开支,至少不会与公车花费处在同一数量级;吃饭至少不必为食品中各种添加剂而恐慌,说话至少不必担心“异质思想”有没有触动谁的“敏感”(词)神经……
  若那一天来临,大概不会有多少中国人去纠缠“摆脱西方”的假问题。说到底,谁愿意那么在乎西方模式?
  
  
其他文献
央视春节期间破天荒转播《网络春晚》,很多网络红人纷纷亮相,其中最惹人瞩目的当推龚琳娜的《忐忑》。这首没有实质歌词的“神曲”,被她唱得很High,流行元素像岩浆迸发,颇能感染人。不过,网络内外,也有不少人对此“神曲”不以为然。  想象力匮乏的结果就是语言的干瘪,就像是这听了快一年的“给力”,什么都给力,什么也都无力了。从“带劲”到“给力”,人们张开空荡荡的嘴,却吐不出任何一个属于自己的字眼。“给力”
期刊
我与上海    1996年年底,乘友人车在京城二环路上行驶,快车飘然如船。友人问:多久未去过上海了?想了想,已整10年。这几年,上海变化可就大了,友人说:“一年一个样儿呢。”“有多大?”“怎么给你说呢?”友人一边开着车一边朝我望了一眼,我觉得那一眼似乎在望动物园里的什么物种,他沉吟了片刻,说道:“这么给你说吧,上海——就是放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地方,也一点儿不逊色!”  我知道他去年去美国考察了两个多
期刊
恐怕再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这样深刻地代表着上海。  它是上海都市最初的轮廓线,殖民主义的标志物,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全球化的中心,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从1843年外黄浦荒芜的泥滩上出现第一座洋楼,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跨过外白渡桥,上海全境解放,外滩见证了上海无数的沧桑往事,见证了它从滨海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曲折历程:这里是万国建筑的博览会,远东的华尔街,是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是外国冒险
期刊
新年后第一天的北京还是美的,因为下雪了。原籍江浙沪一带的人对于下雪总怀有和北地人不一样的好感,因为它能给人带来奇迹发生般的快乐而顺从的心情,像捐过了门槛领受了祝福的祥林嫂。白色的小雪片细密地从铅灰阴霾的天空落下,飘渺而迅速,街对面的旧楼变得模糊不清,仿佛一个印象派画家的梦境。因为这冬天唯一的一场雪下得艰难并浅薄,路人都习惯性边走边抬头看天空,然后伸出手接住以确定那是真正的雪,而寒冷刺激下的圆明园里
期刊
2010年,19世纪浪漫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全球以各种各样的活动纪念这位享誉世界的“钢琴诗人”。  2010年,自然也成了钢琴大师傅聪最忙碌的年份。作为1955年就获国际钢琴大赛肖邦奖的神童,被已故德国大作家赫尔曼·黑塞称为“肖邦作品的真正诠释者”,这一年,傅聪几乎飞遍全国,先后在广州、南昌、南京、武汉、厦门、成都、北京、青岛等地,以他那独有的触键,奏出不同凡响的琴声,一个“最能
期刊
清秋时日,上海文联组织德艺双馨文艺家采风团一行22人赴四川省都江堰、汶川等地采风。此次采风的主题为“生命的感悟”,通过走进灾后重建的都江堰、汶川地区,亲身感受重建后的汶川及都江堰地区建设,深入了解当地灾民曾经的经历、面对灾难的坚强以及现在的生活状况等,从而抒发对生命的感悟,激发创作灵感。  采风团一行参观了上海援建都江堰地区的医院、小学、文化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还参观了灾后重建的汶川映秀镇,
期刊
我和电影演员王蓓1956年冬天在上海结婚的前夕,接到我的上司——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学创作室主任虞棘给我的电话,善意地提醒我:“婚礼不可张扬,电影界是个多事的圈子,人也比较……”最后一句没有完全讲出来。  我当然知道,他指的是电影人比较复杂,虽然对电影《武训传》铺天盖地的批判已经过去五年之久了,在很多人的眼睛里,这些炮制《武训传》的人还是不太“干净”,有些人还留着“反动知识分子的尾巴”。我的领导猜测:
期刊
前不久,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钟山》杂志社、江苏文艺出版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在南京举行。这次论坛对当代文学,尤其是21世纪当代文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探讨与展望,与会专家学者对当前文学的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有的批评家从21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来考量,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出现很多新的变化,并对中国文学对社会
期刊
看严歌苓的《霜降》有点像看李娜在法网打球,大力挥拍,每一下都往对方深处送,直打得底线一带的那片红土弹痕累累。够狠,也够精准。  如果说李娜的赢球意味着体制外的胜利,《霜降》的写作和出版,大概也只有体制外的旅美作家严歌苓才有这么独到的眼光和魄力了。  《霜降》说的是一个名叫霜降的农村女孩来到长征老红军程将军家当保姆的故事。别以为这又是一部《黄山来的姑娘》(曾经的电影)的翻版、姊妹篇——不外乎先是小保
期刊
在咖啡厅,杨威略施粉黛,优雅地坐在那里。因为从事舞蹈行业的缘故,即便已近八十高龄,身体依然挺拔舒展;而大两岁的搭档袁水海笑吟吟地坐在一旁,不时颔首,绅士味十足。因为有过小中风,袁水海现在说起话来语速比较慢,有时发音会有些困难,这时杨威都会立即接过话头流畅地讲下去,哪怕是袁水海的个人舞蹈经历,她也如数家珍。  袁水海和杨威,一位是中国芭蕾舞界元老级人物,另一位是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方面的权威,与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