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当代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练意志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和学习压力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有诚实的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心理素质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靠一两位专业的心健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其次教师对待学生要真诚、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作为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坏而偏爱与冷落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同时教师自己还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所以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要很好利用《思品》教材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育人教材,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品德和社会》教材而言,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如何发挥它的作用,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个教材,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充分利用小学思品课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一门重要的学科,上好这一课,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应该开展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可以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进行团体辅导,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以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来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也应该配置心理辅导室,有专任的心健教师负责,固定的开放时间和场所,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教育对象,同时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要根据儿童的特点,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进行环境布置,让小学生喜欢它,达到仿佛是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更需要对个案教育,也就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的学生、智力临界的学生、模范的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同时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这样才能研究其整个过程。
(四)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学校的建筑和设备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校园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提供宽阔的活动场所,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校园,让校训、文化长廊、名花异草、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再一个是精神环境,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的环境。还要加强学校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注意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表扬,鼓励他们进取。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六)不可忽视的家庭教育
孩子六岁就开始进入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特别是电影、电视、网络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而小学生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特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和谐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可以收到“五” (在学校的教育)加“二” (周末的休息)大于“七”的良好效果;反之,要是在课外时间让孩子接触社会不良的负面消极影响,那么,可以想象,同样的“五”加“二”就不仅是小于“七”,而是等于零,甚至是一个可怕的负数。我们应当重视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影响。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献上我们的菲薄之力。只要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地担负起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合力開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的素质教育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新局面。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心理素质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靠一两位专业的心健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其次教师对待学生要真诚、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作为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坏而偏爱与冷落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同时教师自己还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所以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要很好利用《思品》教材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育人教材,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品德和社会》教材而言,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如何发挥它的作用,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个教材,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充分利用小学思品课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一门重要的学科,上好这一课,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应该开展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可以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进行团体辅导,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以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来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也应该配置心理辅导室,有专任的心健教师负责,固定的开放时间和场所,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教育对象,同时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要根据儿童的特点,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进行环境布置,让小学生喜欢它,达到仿佛是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更需要对个案教育,也就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的学生、智力临界的学生、模范的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同时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这样才能研究其整个过程。
(四)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学校的建筑和设备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校园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提供宽阔的活动场所,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校园,让校训、文化长廊、名花异草、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再一个是精神环境,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的环境。还要加强学校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注意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表扬,鼓励他们进取。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六)不可忽视的家庭教育
孩子六岁就开始进入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特别是电影、电视、网络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而小学生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特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和谐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可以收到“五” (在学校的教育)加“二” (周末的休息)大于“七”的良好效果;反之,要是在课外时间让孩子接触社会不良的负面消极影响,那么,可以想象,同样的“五”加“二”就不仅是小于“七”,而是等于零,甚至是一个可怕的负数。我们应当重视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影响。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献上我们的菲薄之力。只要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地担负起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合力開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的素质教育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