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千年以来,我国传承了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就有如一坛沉淀已久的老酒,历久弥香。学生们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为学生灌输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积累文化基础,而诗词文赋就是高中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此,本文以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为基础,从多角度浅谈诗词文赋的优化教学策略,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学科的渲染和渗透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诗词文赋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8-093-01
如果想要通过教育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渗透。比如诗词文赋带来的文华之美,书写汉字体现的结构之美,品读对联感悟的韵律之美,传统节日蕴含的历史之美,建筑文化表达的情感之美。传统文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陶冶情操、弘扬美德,在潜意识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传统文化认同感。而对于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诗词文赋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项载体。因此,优化诗词文赋教学,对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一、创设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在于学习气氛是否浓厚,能否引领学生产生学习代入感。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创设情境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或角色扮演的形式,为学生们展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重现诗词文赋中描绘的场景。以高中语文新课标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赤壁”的纪录片视频,将词中所表述的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展现给学生,营造出气势恢宏、豪放开阔的情境。将作者所蕴含的怀古思绪、历史幻想以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们体会自然景色与思想情感的交融。通过多媒体添加声音、色彩等多项元素,学生们能更好的理解词中所运用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品味作者隐藏的情感基调。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学生对诗词文赋的学习效率,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二、剖析教材,体现传统文化思想
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一在于其中蕴含的思想境界,若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剖析教材、挖掘内涵是必不可少的授课途径。语文教师应当将此作为主要的教學任务,为学生们充分展示诗词文赋中深藏的价值观念、文化底蕴,由道德和思想上引领高中生的学习共鸣。以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劝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剖析这篇古文的中心思想。比如从荀子的个人生平入手,让学生了解到荀子是战国末的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他认为人本性为恶,主张明礼仪而化之。因此,《劝学》这篇文章的思想与作者的性格有关,因此整体的风格上说理透彻,气势比较浑厚。而通过文章的关键词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比方说“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语句的比喻,有力的论证了为什么学习能弥补一个人的不足之处。最后,再通过全文回顾,启发高中生结合当前的时代反思己身,体会古人对就学的态度。让学生通过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转变自身的学习观念,体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良好意义。
三、拓展活动,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若想让高中生时刻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就要积极打破常规,拓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主动的去研究、探索诗词文赋。以高中语文新课标《短歌行》的教学为例,由于这篇诗词的篇幅有限,高中生很难从中以点窥面,理解一代奸雄曹操的个人形象。为了帮助学生触类旁通的理解这篇文学经典,语文教师可以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有关曹操的视频,比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吾好梦中杀人”、“对关云长的拜官封侯”等等,均体现曹操复杂的形象。对此,语文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他们心目中对曹操的评价。结合曹操的人物形象,也能体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们探究《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愿意主动拓展学习视野,从深层角度挖掘传统文化。
四、群文阅读,深化传统文化内涵
群文阅读,是以某个主题作为论点,选择一组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文章,作为讨论阅读的主要内容。群文阅读是新课改形势下悄然兴起的新型授课模式,可以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提高阅读效率。这种阅读模式变革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知识无序、主题不突出”的固有格局,可以通过凸显各个文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对比印证,将主题思想充分拓展。通过应用群文阅读,可以让诗词文赋所表达的传统文化内涵以系统化的形式渗透到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比如体现民族精神的群文阅读主题,可以将高中语文新课标《沁园春·长沙》作为基础,与《采桑子·重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对比。再比如以感悟人生作为主题的群文阅读主题,可以将《登高》作为基础,与《氓》、《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相互阅读比较。由此,可以帮助高中生深入分析、理解诗词文赋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自身的思想境界。
结语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弘扬传统文化不能依托于传统课堂形式。而是要将高中生放在主导地位上,通过创设情境、剖析教材、拓展活动、群文阅读等方式,激发高中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动力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加强培养民族凝聚力与爱国情感。结合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意蕴,润物无声的提升高中生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智育与德育同步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遵清.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2):31-32.
[2]殷传宝.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J].品位经典,2020(04):150-152.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诗词文赋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8-093-01
如果想要通过教育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渗透。比如诗词文赋带来的文华之美,书写汉字体现的结构之美,品读对联感悟的韵律之美,传统节日蕴含的历史之美,建筑文化表达的情感之美。传统文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陶冶情操、弘扬美德,在潜意识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传统文化认同感。而对于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诗词文赋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项载体。因此,优化诗词文赋教学,对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一、创设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在于学习气氛是否浓厚,能否引领学生产生学习代入感。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创设情境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或角色扮演的形式,为学生们展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重现诗词文赋中描绘的场景。以高中语文新课标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赤壁”的纪录片视频,将词中所表述的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展现给学生,营造出气势恢宏、豪放开阔的情境。将作者所蕴含的怀古思绪、历史幻想以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们体会自然景色与思想情感的交融。通过多媒体添加声音、色彩等多项元素,学生们能更好的理解词中所运用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品味作者隐藏的情感基调。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学生对诗词文赋的学习效率,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二、剖析教材,体现传统文化思想
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一在于其中蕴含的思想境界,若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剖析教材、挖掘内涵是必不可少的授课途径。语文教师应当将此作为主要的教學任务,为学生们充分展示诗词文赋中深藏的价值观念、文化底蕴,由道德和思想上引领高中生的学习共鸣。以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劝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剖析这篇古文的中心思想。比如从荀子的个人生平入手,让学生了解到荀子是战国末的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他认为人本性为恶,主张明礼仪而化之。因此,《劝学》这篇文章的思想与作者的性格有关,因此整体的风格上说理透彻,气势比较浑厚。而通过文章的关键词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比方说“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语句的比喻,有力的论证了为什么学习能弥补一个人的不足之处。最后,再通过全文回顾,启发高中生结合当前的时代反思己身,体会古人对就学的态度。让学生通过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转变自身的学习观念,体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良好意义。
三、拓展活动,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若想让高中生时刻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就要积极打破常规,拓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主动的去研究、探索诗词文赋。以高中语文新课标《短歌行》的教学为例,由于这篇诗词的篇幅有限,高中生很难从中以点窥面,理解一代奸雄曹操的个人形象。为了帮助学生触类旁通的理解这篇文学经典,语文教师可以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有关曹操的视频,比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吾好梦中杀人”、“对关云长的拜官封侯”等等,均体现曹操复杂的形象。对此,语文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他们心目中对曹操的评价。结合曹操的人物形象,也能体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们探究《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愿意主动拓展学习视野,从深层角度挖掘传统文化。
四、群文阅读,深化传统文化内涵
群文阅读,是以某个主题作为论点,选择一组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文章,作为讨论阅读的主要内容。群文阅读是新课改形势下悄然兴起的新型授课模式,可以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提高阅读效率。这种阅读模式变革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知识无序、主题不突出”的固有格局,可以通过凸显各个文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对比印证,将主题思想充分拓展。通过应用群文阅读,可以让诗词文赋所表达的传统文化内涵以系统化的形式渗透到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比如体现民族精神的群文阅读主题,可以将高中语文新课标《沁园春·长沙》作为基础,与《采桑子·重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对比。再比如以感悟人生作为主题的群文阅读主题,可以将《登高》作为基础,与《氓》、《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相互阅读比较。由此,可以帮助高中生深入分析、理解诗词文赋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自身的思想境界。
结语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弘扬传统文化不能依托于传统课堂形式。而是要将高中生放在主导地位上,通过创设情境、剖析教材、拓展活动、群文阅读等方式,激发高中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动力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加强培养民族凝聚力与爱国情感。结合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意蕴,润物无声的提升高中生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智育与德育同步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遵清.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2):31-32.
[2]殷传宝.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J].品位经典,2020(04):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