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连拱隧道V级围岩开挖施工技术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ngfh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工程实际,通过建立室内试验模型,对大断面连拱隧道V级围岩三导洞分步施工方法进行了施工方案研究,总结了一套关于大断面连拱隧道V级围岩中导洞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指导实际工程施工。
  关键词:隧道,施工方法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by building indoor test model, and large sections of multi-arch highway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by three grade V drift construction methods construction plan research, finally summarized a set of large sections of surrounding rock tunnels grade V drift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specific steps, guide pract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tunnel,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根据国内目前的施工技术现状,大断面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三导洞分步施工法;2)中导洞施工法;3)左右分修复合式中墙施工法。本文根据二广高速公路(G55)怀集至三水段工程项目沙塘坑隧道工程的施工图纸、工程地质资料及相关参数,通过建立室内试验模型,对大断面连拱隧道V级围岩三导洞分步施工方法进行了施工方案研究,总结了一套关于大断面连拱隧道V级围岩中导洞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指导实际工程施工。
  2.模拟施工方案
  方案I:侧壁导坑上下台阶法,即侧壁导坑按上下台阶法施工完成后,剩余岩土体按台阶法施工。包括先开挖浅埋侧方案I1和先开挖深埋侧方案I2。
  方案II:侧壁导坑全断面法,即侧壁导坑全断面法施工完成后,剩余岩土体按台阶法施工。包括先开挖浅埋侧方案II1和先开挖深埋侧方案II2。
  3.建立模型分析
  依据工程地质详勘报告,根据隧道施工图V级围岩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建立的数值分析模型如图4.1所示。弹塑性数值分析采用的屈服准则为M-C准则,个别施工步采用D-P准则(M-C准则不收敛)。模型左右边界水平位移约束,下边界竖向位移约束,上边界为自由边界。初始模型划分8节点6面体单元7350个,节点36064个;最后模型划分8节点6面体单元6674个,节点34409个。
  
  (a) 初始模型 (b) 最后模型
  图1 分析模型
  4.模拟施工步骤
  4.1施工方案I
  V级围岩大断面连拱隧道施工方案I,分22个施工步,具体过程如下:(1)初始应力状态模拟;(2)中导洞第一次全断面开挖3m;(3)中导洞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中导洞第二次全断面开挖3m;中导洞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4)中隔墙修筑施作(含钢板厚15mm);(5)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一次开挖3m; (6)浅埋侧(方案I1)、深埋側(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二次开挖3m;(7)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一次开挖3m;(8)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下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二次开挖3m;(9)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下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3m;(10)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3m;(11)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3m;(12)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二次开挖;下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13)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仰拱、二次衬砌施作;(14)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一次开挖3m;(15)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上台阶第二次开挖3m;(16)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一次开挖3m;(17)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侧导洞下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二次开挖3m;(18)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侧导洞下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左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3m;(19)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左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3m;(20)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3m;(21)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二次开挖;下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22)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仰拱、二次衬砌施作。
  4.2施工方案II
  V级围岩大断面连拱隧道施工方案II,分18个施工步,具体过程如下:(1)初始应力状态模拟;(2)中导洞第一次全断面开挖3m;(3)中导洞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中导洞第二次全断面开挖3m;中导洞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4)中隔墙修筑施作(含钢板厚15mm);(5)浅埋侧(方案II1)、深埋侧(方案II2)隧道侧导洞开挖3m; (6)浅埋侧(方案II1)、深埋侧(方案II2)隧道侧导洞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侧导洞第二次开挖3m;(7)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3m;(8)浅埋侧(方案II1)、深埋侧(方案II2)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3m;(9)浅埋侧(方案II1)、深埋侧(方案II2)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3m;(10)浅埋侧(方案II1)、深埋侧(方案II2)隧道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二次开挖3m,下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11)浅埋侧(方案II1)、深埋侧(方案II2)隧道仰拱、二次衬砌施作。(12)深埋侧(方案II2)、浅埋侧(方案II1)隧道侧导洞第一次开挖3m;(13)深埋侧(方案II2)、浅埋侧(方案II1)隧道侧导洞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侧导洞第二次开挖3m;(14)深埋侧(方案II2)、浅埋侧(方案II1)隧道侧导洞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3m;(15)深埋侧(方案II2)、浅埋侧(方案II1)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3m;(16)深埋侧(方案II2)、浅埋侧(方案II1)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3m;(17)深埋侧(方案II2)、浅埋侧(方案II1)隧道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二次开挖,下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18)深埋侧(方案II2)、浅埋侧(方案II1)隧道仰拱、二次衬砌施作。
  5.施工方案I1与施工方案I2的比较
  5.1位移特征分析
  通过对1~22施工步的位移特征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图2为第17施工步的位移特征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在施工方案I1中,隧道主要施工步拱顶的最大竖向位移Uy为-3mm~-9mm,拱底的最大竖向位移Uy为6mm~11mm;X方向最大水平位移为4mm,-X方向最大水平位移为-4mm~-7mm。在施工方案I2中,隧道主要施工步拱顶的最大竖向位移Uy为-5mm~-8mm,拱底的最大竖向位移Uy为6mm~8mm;X方向最大水平位移为5mm,-X方向最大水平位移为-3mm~-6mm。可以看出,相同位移值对应的分布范围在方案I1中较小。因此,从围岩位移方面考虑,方案I1优于方案I2。
  图2 位移特征监测模型Uy/m(第17施工步)
  
   I1 (MC准则)I2 (DP准则;MC准则不收敛)
  5.2屈服接近度特征分析
  通过对1~22施工步的屈服接近度特征監测结果进行分析(图3为第8施工步的屈服接近度特征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在施工方案I1中,隧道主要施工步(8、17、22)围岩最大屈服接近度值为1.162~1.281~1.588;在施工方案I2中,隧道主要施工步(8、17、22)围岩最大屈服接近度值为1.236~1.492~1.589。屈服接近度大于1的范围皆在锚杆支护结构范围之内,施工方案I1优于施工方案I2。
  
  I1 I2
  图3 (第8施工步)屈服接近度特征模型
  5.3应力特征分析(限于篇幅表略)
  通过对1~22施工步的应力特征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图4为第12施工步的应力特征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在第8施工步,方案I1、I2围岩应力比较接近;在第12、22施工步,方案I1、I2围岩应力有一定的差别。从其应力大小和分布范围来看,方案I1优于方案I2。
  6.施工方案II1与施工方案II2的比较
  采用施工方案I1与施工方案I2的同样的比较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6.1位移特征分析:方案II1优于方案II2。
  6.2屈服接近度特征:方案II1优于方案II2。
  6.3应力特征:方案II1优于方案II2。
  7施工方案I1与施工方案II1的比较
  采用施工方案I1与施工方案II1的同样的比较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7.1位移特征:两种方案基本一致。
  7.2屈服接近度特征:方案I1稍优于方案II1,但两方案均未出现大面积连通的屈服区,围岩与结构是基本稳定的。
  7.3应力特征:在前期施工步,两方案应力数量基本一致,但到后期施工步,方案I1 应力大于方案Ⅱ1。从其应力大小和分布范围来看,方案Ⅱ1稍优于方案I1。
  8.结语
   根据工程实际设计图纸及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通过在试验室建立的模拟施工模型,对拟定的施工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对大断面连拱隧道开挖施工,可采用施工方法I1或者施工方法II1,但施工方法II1略优于施工方法I1。
  2)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对位移特征、屈服接近度特征及应力特征等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必须进行预警,研究处理方案。
  3) 根据本文研究的结论,在二广高速公路(G55)怀集至三水段工程项目沙塘坑隧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已实际采用,实际施工过程中监测的各项数据与模型吻合较好,达到了良好的施工指导作用。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目的 系统探究产后42 d产妇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新生儿湿疹发病的临床影响,以期为新生儿湿疹等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30例产妇,均实施母乳喂养喂哺新生儿,于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对患者静息心率(RHR)的预后价值.方法 40例心率为85~110次/min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药物进
本文按巷道的支护方法,对锚网支护在大断面综采开切眼中的应用技术加以阐述,用对比的方法阐述锚网支护的优越性。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进行血管内治疗分为参照组(214例)和研究组(41例).参照组采用静
课堂上,学生造句时常常是耳熟能详的那几句:“太阳像个大火球。”“大象的耳朵像扇子。”虽然正确规范,读起来却少了点“韵味”。如何让学生遣词造句“灵动” Classroom, th
我们很多老师都在埋怨学生不讲礼貌。比如,课堂上。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话影响其他人,也影响老师上课;课间休息时,有的学生狂追猛跑,撞了路过的老师后。连声“对不起”都没有:迟到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不断提升,旅游已经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由于文化遗产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如果不能进行
目的 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5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依据是否吸入糖皮质激素分
随着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急剧增加,需水量也随之增大。针对杭州城西遇暴雨频繁积水的现状,从水文气象、雨水排放系统、地面雨水的调节蓄用等方面切入展开,围绕如何解决低洼地带积水问题,在现有条件下探讨一套适合新形势下的有效方法,以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一前言  2007年10月6日至9日,杭州遭受16号台风“罗莎”影响,出现持续的强降雨。有资料显示,其中7日20时至8日20时主城区日降雨量达191.3
期刊
目的 研究对面肌痉挛(HFS)患者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面肌痉挛患者,依据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