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郁发之”法临证应用点滴体会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火郁发之”法临证应用做如下研究探讨,并做如下报告。
  关键词:火郁发之临证应用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544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333-01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证纪大论》:“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崎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1]这种治法主要用于治疗“火证”、“热证”。
  1“火郁发之”浅析
  《黄帝内经·素问》相关篇幅当中对“热证”,“火证”的治疗大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①正治法。此种方法即“热者寒之”之法,主要治疗病性属实之“火证”,“热证”,通过使用寒凉药物,达到热去火清的目的,自能要到病除;②反治法。即“火郁发之”之法,此种“火证”,“热证”用寒凉药物治疗欠佳,更有甚者,使用寒凉药物后病症不减反增。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此时的“火”,“热”仅仅是标,而本却是“寒”!因此不用寒凉,取而代之以辛温之品来“发之”,使本寒散,则标热自解。后世李东垣将这种情况称为“阴火”,以示与传统“阳火”之区别。而对于“发”的阐述,以张景岳最为全面,他在《类经》中说:“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2]
  2病因
  如前所说,导致“阴火”证产生的本为寒,而本寒的产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生活环境改变。气温上升,长期使用空调,使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环境冬夏颠倒,冬天热,夏天凉。怕热者夏季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外寒从皮毛而入,郁于腠理之间不得发越,作为一种潜在的致病因素而存在;②饮食结构变化。过分进食生冷寒凉之物,寒湿之气由内而生,困遏中阳;③医源性因素。患者和医生对发热的恐惧导致抗生素的滥用;中医界按照西医诊断来指导中医诊疗,大量“现代药理研究”处方的使用。凡此种种原因最终常导致患者体内阳气被遏,郁而发热,产生”阴火’证。
  3辩证依据
  “阴火”证通过运用中医四诊的诊断方法往往是“寒象”和“热象”并存的。常见“热象”如口苦,口干,不欲饮水或欲饮温水;或口腔生疮,溃疡色暗红,疼痛不严重,遇疲劳或受凉或进食冷物易反复发作;或面部痤疮色暗红,面色暗沉或油脂分泌过旺等等,在有上述“热象”的同时患者常常伴有手脚不温或身怕冷,或肠鸣腹痛,大便糖稀或黏腻不爽,小便色清或色暗如隔夜茶水色等“寒象”,舌质暗红,苔白或白腻或白腻罩黄,脉来弦紧,重按有力。
  4验案举例
  验案一:刘某某,女,26岁,出诊时间:2012.8.9。出诊时见患者面部生痤疮,两颊及额部明显,疮色暗红,时有肤痒,胃脘及腹部不耐寒凉,冬季肢冷,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小弦滑。辩证为:寒湿困脾,肝气不疏,肺胃郁热,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神15g、干姜9g、生苡仁30g、柴胡10g、广郁金10g、川穹10g、薄荷8g、炙麻黄4g、连翘10g、桑白皮10g、莲心8g、制香附10g、赤小豆30g、蝉衣10g、生甘草5g,5剂。 二珍:药后痤疮有褪,诉晨起不显,工作至傍晚则明显加重,服药后有暖气现象,白腻苔已化,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前方调整如下: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神15g、生苡仁30g、柴胡10g、广郁金10g、薄荷8g、炙麻黄3g、连翘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5g、金银花10g、黄芩10g、蝉衣10g、肉桂2g、炙甘草5g,5剂。三诊:药后痤疮明显消退,余无不适,舌淡红,苔白,脉细,前方巩固治疗一周,面部痤疮已除,残留痘印。
  按:本案为痤疮患者,来诊时面部痤疮虽然明显,但是疮色暗红,同时伴有中阳不足为证,加之舌脉,辩证为寒湿困脾为本,肺胃郁热为标,故用理中汤之意奠安中阳,同时配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及柴胡疏肝散之意发腠理中之郁热,药后白腻苔渐化,痤疮渐消,二诊时速晚间痤疮明显,午后属阳中之阴,因此处方中加用清浮或之力,药后痤疮明显消退,继续服用一周症缓。
  验案二:蔡某某,女,27岁,出诊时间:2012.10.5。患者有小产史,平时不易出汗,近来自觉发热,伴腰酸,大便黑舌淡红,苔白腻,右脉细。辩证:寒湿困脾,阴火内伏。处方:党参15g、生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草豆蔻10g、广木香6g、干姜9g、川连5g、柴胡10g、藿香10g、生甘草5g,5剂。药后热退,后以参苓白术丸健脾怯湿善后。
  按:本案患者因发热来诊,无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因此属于内伤发热,舌苔白腻而非黄苔,脉细而不是脉洪或脉数,因此断定属于寒湿困脾,阴火内伏,采用“火郁发之”之法,仿香砂六君子汤之意,稍佐升清火之品,5剂而愈。
  5小结
  采用“火郁发之”法进行治疗时,需要分清“寒象”和“热象”的轻重缓急,如果热象明显,可以辛温发散药和清热药同用;反之如果热象不明显,本着“治病必求于本”之旨,纯用辛温发散药即可,待寒气散,郁热自能缓解,一切总以辩证论治为要。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01-502
  [2]张介宾,类经·运气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622
其他文献
摘要:养生,简单来说就是保养生命达到长寿的意思,有时候也称摄生、道生。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提前预防疾病和治末病。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按照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调养,使生命保持健康。文章简要对中医养生方法进行归类,并且阐述其内涵和特色。  关键词:中医养生方法治末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526
期刊
摘要:痛经为妇科诊疗的重要疾病之一,年轻女性发病率可达到50%以上,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中医治疗该类疾病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经验,其多反映于方剂的配伍中。本文从痛经的发病机理、中医辨证方法以及方剂配伍3个方面入手,对中医的痛经治疗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医治疗痛经概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529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脂的影响。  方法:选取于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患者从治疗开始,只利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60例患者从治疗开始,除了采取对照组治疗方式以外,同时还兼服用复方丹参滴丸。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两个月之后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患者采取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体会。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中,心血瘀阻型患者20例、痰浊壅阻型患者13例、阴寒凝滞型患者11例、气虚血瘀型患者16例、心肾两虚型患者1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取中医综合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心律失常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患者55例,按照分层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重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7、14天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Neer评分、治疗费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胃溃疡采用中药组方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50例胃溃疡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组方结合西医治疗。  结果:临床症状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复发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胃溃疡选择中药组方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患者复发率低,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胃溃疡中药诊治临床分析  D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小柴胡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与参考组(吗丁啉、雷尼替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9.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参考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比较有统计学
期刊
摘要:云南白药在临床上多用于多种出血症的治疗,切效果满意。本文就云南白药在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应用情况作一说明。  关键词:云南白药宫颈糜烂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540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331-01  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是已婚妇女常见病、多发率,困扰许多育龄妇女。患者均由
期刊
摘要:目的:针对近年来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探讨,为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思路与方法。  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有关中医核心期刊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论文,针对其研究方向、诊断标准及疗效等方面内容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共检索到342篇文献,其中36.84%的论文开展中医与客观检测指标关联性的研究;68.13%的论文样本含量不超过100例;64.33%的论文没有描述
期刊
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同时,伴有强烈的家族遗传特性。笔者通过对以往偏头痛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抽取15例采用针灸疗法以及15例单纯的口服用药(包括索密痛,阿咖酚散,尼莫西平等)疗法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中医针灸疗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且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偏头痛针灸治疗中医口服药物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