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603469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三十晚上,时针指向12点。火锅的香味还未散去,窗外的鞭炮声起此彼伏,节日的喜庆萦绕在屋里每个角落。厨房里的一盏添油灯还亮着,这是“守岁烛”,孟浩然有诗云:“续明催岁烛,守岁接长筵”,说的就是守岁烛。母亲对我说,这盏灯要点到年后。
  这里是汕头,今年是马年春节,从北方回来,更觉家的可爱。
  汕头,是一个在北回归线上的城市。它位于广东省东部,是粤东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的商贸十分发达,汕头以功夫茶、潮汕话、潮菜享誉海内外。潮汕地区以平原为主,濒临南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汕头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港口城市之一。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了“潮人”独特的文化。
  过年的时候,北方人在家做饺子,潮人则在家做粿品。过年前,阿嫲总会包各种汕头的“雅粿”,像红桃粿、鼠曲粿、菜头粿、土豆粿。红桃粿因外形像寿桃而得名,鼠曲粿是用鼠曲草制成的,味道独特,菜头粿象征“好彩头”,甜粿就是吃了它一年到头甜甜蜜蜜。潮汕粿品的主料不是面粉,而是用秫米、粳米先磨成粉制成的,当地人讲究,粿品的制作从搓米,到准备馅料,再到印模,每一步都要亲力亲为,每年到了春节,所有的粿品都是阿嫲(奶奶)自己做的。到了大年三十晚上,精心赶制油煎出来的粿品拼盘五彩缤纷,粉红色、墨绿色、青白色、淡黄色;味道上也是咸甜都有,红桃粿包是咸糯米,鼠曲粿包的是甜豆沙,菜头粿和土豆粿一定要蘸着辣椒才好吃。汕头人的年,是从家家户户做粿品开始的。
  粿品之外,汕头年节的花市更是知名。汕头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天温暖潮湿,因此便有四时不谢之花。每到春节,街道两旁便绽放着各式各样缤纷的花朵,临到年关,除特定的花市买外,马路两边更是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盆栽,与北国的天寒地冻形成了鲜明对照。不过,买花过节在潮汕也不是平常人家从来如此,潮剧演员吴楚玲曾感慨:“买花是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过去哪里买得起花。”如今,汕头人买花过节已是平常事了,手头宽裕的可以买几百到上千的蝴蝶兰、海棠花,手头紧些也可购置十几二十块的杜鹃花、水仙花,花不论贵贱,买来端端正正的养上,一样的涵芬吐芳、娇娇娆娆,图个喜庆畅快而已。解放前生人的阿嫲,上了年纪,也是个爱花的人,尤其爱的是蝴蝶兰。每到过年,她总是忘不了买回一到两株蝴蝶兰,虔虔诚诚地给买来的绿植换上好看的花瓶,左看右瞧、乐在其中。对潮汕人来说,盛开的鲜花,预示着新的一年事事如意、灿烂如花。
  三十到,拜祖宗。年三十这一天,煮好年饭,汕头人要祭拜本家祖宗和本地的地主爷,“地主爷”应该就是北方说的“土地爷”。老礼传下来,祭拜祖宗要准备三牲或五牲,三牲指鸡、鱼、猪,五牲一般指鸡、鸭、鱼、猪肝和猪肉,但猪肝也可用猪蹄来代替,供奉的鸭鹅往往是一整只的,在要吃饭的时候才切开。记得每年的三十夜,父亲是主刀切鹅肉的好手,他下手快,刀工好,切起来颇有条理;不等全部切完,总有个别“不自觉”的人“偷”吃,在我的记忆里,趁父亲切肉时偷偷捻肉来吃的乐趣多少年不能忘记。
  年节祭祀除了牲品,还有粿品,再添上海鲜等菜式,两边各奉上一杯酒,一杯功夫茶,便是一席菜,或多或少都是一份诚意,代表了一家人的虔诚。祭拜的时候,依照长幼次序焚香祷祝,先请祖宗用餐,祭拜完毕,再吃年饭。拜祖的时候首要提防的是小孩子,拜祖仪式繁琐,小孩子眼馋肚饿,总会和祖先“抢”东西吃,惹得家里大人大声呵斥,总是骂着骂着自己也笑了。我阿嫲在拜祖时总会先煎粿品让我们先吃,厨房里,一盘接一盘的菜头粿、红桃粿端了上来,饭桌上,一筷子一筷子应接不暇,盘子不一会儿就清空了。祭拜结束,添油灯不能灭,灯火要点至年后,烛光与晨光相接,迎接吉祥年。
  汕头人把吃年夜饭叫做“围炉”。清光绪《海阳县志》记载:“除夕,设火炉于厅,相围而食,谓之‘围炉’”。过去潮人的围炉下面有燃着的木炭,木炭燃烧时时需要照顾,常常弄得手忙脚乱,但也别有乐趣,如今多用炉具已更新换代,食用的菜式是花样翻新,祭祖不可少的卤鸭卤鹅被搬上了餐桌,蒸过猪肉的汤可以用做汤底。此外,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还要数血蚶,因蚶壳相摩擦会铜钱般的声响,蚶的别名“合贝蛏”与“合倍赚”是谐音,因此,除夕食蚶,意味财运亨通。潮汕的年夜饭如别的地方一样,都是一种仪式,少不了长辈的唠叨与相互间的祝福,父亲说的最多的则是,以前吃的当然不如现在,但不论吃的是什么,人在多远的地方,年三十都要赶回来围炉。
  一夜围炉话旧岁,天明起来去拜年。汕头拜年有讲究,我们这地方有句俗语,叫“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在初一、初二要给重要的人去拜年,初三、初四开始,就已经算是“拜晚年”了。在汕头拜年,出门要带桔,入门吃橄榄,遇小要“压腰”,不忘功夫茶。大年初一,拜年出门都要带两个大桔(潮汕人把柑叫做大桔),取意“大吉”。进了亲友的门,要说拜年吉祥话,然后“以己之柑换彼之桔”,意在互赠吉祥,互祝如意,有人也笑称汕头的拜年为“换柑运动”。换柑后,大桔的数量不变,但情谊与祝福在双手间传递,这种传统,在年轻一辈中已不常见,但老年人中却仍保持着。“以前,一天内要拜十几户人家,这两个柑橘也换了十几对。”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老校友蔡家盛笑着说,有的人家越换越小,有的人家越换越大。老人笑道:“现在我的同学来看我还是会带两个柑橘,我问他,要不要换啊,他说,肯定要啊,这是传统。”都说过年的时候是小孩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有红包拿又可以吃大餐。在汕头,人们把压岁钱叫做“压肚腰”。肚腰,标准写法应该为“腰兜”。腰兜即旧时潮人的钱袋,名副其实,这压岁钱是要被压在枕头底下的。在除夕当晚,小孩将收到的“肚腰”放在枕头下,枕着睡觉,寓意终年“肚腰饱饱”。但等到小孩长大,自己能赚钱了,就要反过来给家里长辈或后辈分红包了,说是红包,其实是一份孝心和感恩罢了。
  在汕头,进门给亲友拜年后,大家总会围坐在一起,冲起功夫茶,聊聊一年的工作与生活。过年喝茶,人多茶杯少,往往要轮着喝,长辈先喝,后辈慢喝,一个个茶杯在一双双手中传递,汕头的请茶文化,在此时得到最好体现。喝茶至一半,有人推门拜年,众人都道:“来来来,慢来的喝茶”。品茶常常会佐以糖果零食,主人家往往会把腰果、花生酥、开心果等小吃装在盘子里,其中的主角,当推潮汕人爱吃的青橄榄。俗语有说:“新正如意,橄榄粒来试”,意思是正月里吃了橄榄,万事如意顺心。以前潮人是用槟榔拜年的,谐音“宾临大吉”,清末以后,潮汕吃槟榔习俗减少,就用橄榄代替了槟榔,说起来也有地方生活智慧在其中,潮汕平原气候湿润,一年到头吃橄榄,可辟瘴疠。
  初七是个“大日子”。这一天,我总会坐在桌子旁,等着那一大盆七样菜。母亲一边给我夹菜,一边说:“大菜吃了‘会做大’,大蒜吃了‘会算数’……”,在大年初七这一天,汕头人都要买来七样菜,熬成一锅煮了吃。听说这里有说头:相传,宋朝有一个官员被贬岭南,在正月初七这天,他来到榕江边,顿觉头晕眼花,于是就地采摘七样野菜,熬成一锅杂菜汤。刚吃完,他便恢复了元气,后来该官员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务必取七样不同的蔬菜,煮成“七样菜”。七样菜以大(芥)菜、厚合、春菜、蒜为主,再加以芹菜、菠菜、白菜、韭菜等青菜,同煮而成;七样菜样样有说法,如“大(芥)菜”寓意家族事业兴旺,“春菜”寓意青春,“厚合菜”寓意钱袋殷实、做事合意,芹菜的“芹”谐音“勤”,蒜谐音“算”,葱谐音“聪”等等。俗话有云“七样羹,食老变后生”,七样菜吃下去,样样本领都有得。不过还是母亲说得到位,七样菜发财吉利是有的,但也是过年鸡鸭鱼肉吃得多了,初七这天食用多种蔬菜,有利于疏导肠胃,养生健体。
  初七过了是初八,初八要吃斋,初九天公生、初十媳妇孝大家,年度老礼还多着呐!汕头年俗从初一敬天开始,初二敬地,初三拜井神,初四迎神明,初五年径开,初六吃大锤,初七吃七样羹,初八要吃斋,初九天公生、初十媳妇孝大家,样样分明,日日吉祥,其中许多传统已化繁为简,但其中的主要部分还是保留了下来。一年又一年,人是南来北往、东奔西走,但节俗年韵却总是使人频频回首、念念不忘。在冬日特有的暖阳中,花香流动,我想起最多的是我的阿嫲,想起她的红桃粿,想起她的蝴蝶兰,想起她喝茶的样子。
其他文献
7月7日,甲午小暑,以“传承技艺 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技艺——明式家具传统制作技艺学术研讨会暨明氏十六品高仿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开幕。  本次活动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工艺(集团)公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中工美工艺美术文化公司共同承办,《中华
期刊
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记载了一个颇有意味的故事:阮大铖巡师江上,衣素蟒,围碧玉,见者诧为梨园装束。某尚书家姬冠插雉羽,戎服骑入国门,如昭君出塞状,大兵大礼,而变为倡优排场戏,苟非国之将亡,亦焉得有此举动哉?这里的“某尚书家姬”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河东君柳如是,钱谦益的姬妾。阮大铖誓师江上,却又一副梨园装束,于是柳如是穿着戏服招摇过市,以示本兵大礼之可笑,传为一时笑谈。俞平伯先生根据这条记载,认为《红
期刊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只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一份浓浓的化不开的年味。小的时候,过年在我意味着吃不完的零食、热乎乎的年夜饭、长辈们给的红包、欢天喜地的炮竹声。长大以后过年融进了生活的味道,年就是对一年到头辛苦的总结也包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渴望,就是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扑面而来的亲情。北京作为元代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多民族聚集之地,传统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古籍之中有颇多相关记载。
期刊
是谁导演这场戏  在这孤单角色里  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对手都是回忆  看不出什么结局  ——许茹芸“独角戏”  一辈子  打小儿听惯了“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我们,时常会陷入一种恐慌,就是站在生命的换乘口,却已忘记了千折百回的来路。  有一类人在自述中,描摹着他人的故事;在对他人的讲解里,隐喻着自己的悲剧。就像老舍先生,就像《我这一辈子》。  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四万来字,第一人
期刊
我生长在齐齐哈尔周边的一个村子里,这里留下了我关于新年的全部记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提到腊八节,我就会想到从儿时起就熟记于心的一句民谣:“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于是,我们便习惯用大黄米作原料,熬成腊八粥,黏住人们的下巴,以免被冻掉,那时我们一帮孩子可是真信这个。  过了腊八是“小年”,东北人习惯读为“小年儿”,听着亲切。这一天,是人们祭灶神的日子,东北人俗称“祭灶王爷”。今
期刊
我的家乡河南省滑县在豫北平原上,毗邻浚县。这里,没有大山大川,也无大江大河,小时候我常常望着庄稼地发呆,心中暗想——什么时候我可以到大山、草原、沙漠还有海洋去看一看?长大后,我到了很多“远方”,却越发留恋家乡的一草一木和一事一物。记忆中常常闪回般重现的就是家乡过年。  记忆中的过年连着几个节——腊八、祭灶、除夕和元宵,节节有味、秩序井然。印象中,一场大雪常常预示着一个普天同庆,福乐无边的日子就要到
期刊
腊月二十三晚上,父母摆好供桌,焚起佛香,点燃已经打上纸钱印记的火纸,开始过“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祭拜灶王爷。灶王爷地位不高,但却是最接“地气”的神灵。老辈相传,这天是灶王爷去天庭叙职的日子,会把这一年的福祸都上报给玉皇大帝,所以民间有俗语说:“腊月二十三,灶君老爷升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年”是山东莱芜春节的开篇,也是一个美妙的伏笔。莱芜是鲁中地区一个宁静安逸的小城,依山傍水
期刊
“一把勺、一块肥肉、一碗蛋浆和肉糜,围着炉边做蛋饺……”,好多年轻人怕是闻所未闻的儿歌,唤起了许多老上海人对过年的记忆。客堂间(沪语指客厅)里大扫除、灶披间(厨房)里做蛋饺、跑到楼下放爆竹、打开家门迎财神、吃年夜饭讨红包、拦个差头(出租车)作人客,这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顽强坚守,更承载着上海市民对于过年的记忆。  相比大部分地区古老的传统,上海人过年似乎没有固定的套路,除了小年夜、大年夜
期刊
“以前啊,吕蒙正很穷很穷,穷到在腊月二十四拜新面公(即灶神,潮汕人称灶王爷,司命宫或者新面公)的时候,连块猪肉都没有,只能拿夫人刘月娥的金钗跟屠夫换一块猪肉。谁知道,屠夫怀疑金钗是假的,追到吕蒙正的家中,取回已经下锅的猪肉,只剩下一碗猪肉水,吕蒙正只能以这碗猪肉水拜新面公。于是,灶王爷知道了吕蒙正穷到连块猪肉都没有,禀奏玉帝,说一定要让吕蒙正中今科状元……”随着母亲年年说着这位“吕蒙正”的陈年往事
期刊
襄阳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在此影响下的襄阳文化便具有明显的交融性、兼容性特征,有史志记载,湖北各地“俗尚杂而多端”,襄阳所在的鄂西北地区便“民兼秦晋之俗”,“有西北之风”。这种多元杂糅的文化特征,在当地节日习俗中体现地尤为明显。襄阳素有“四大节”之说,以春节为首(其三为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襄阳的“过大年”是从腊八节开始的。“吃罢腊八饭,便把年货办。”这是流传于襄阳的一句俗语。腊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