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2007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自信。具体的做法是激发兴趣,创设氛围,让学生敢问;然后通过“示范以助模仿提问、帮助寻找切入点提问、归纳不同文体的提问方法”三方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质疑;方法;引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每一次集体备课,我们组内教师讨论最热烈的就是“该问哪个问题”,“怎样问”,“问多深,答多深”等问题。诚然,集体智慧的交集,使我们的课堂设计思路更清晰了。可是,长期下来我发现,我们精心设计的问题大多数是从教师的角度,根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用自己的思路来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教师的问题所牵引,只是被动地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来思考,缺少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思考。我想:是否有较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呢?我们该怎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出质疑,独立思考[1]。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前人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明智的教师不仅要会提问,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逐渐形成“读书—思索—答问”的学习模式。
  那么,如何凭借教材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呢?下面我简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了解心理,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
  我通过交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了解学生关于“主动质疑”的心理,帮助解惑。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困惑和担忧大致有三种情况:有的害怕问题提不好而受到老师责备或同学取笑;有的受基础、理解能力的限制,不知道问题要点在哪里,更不知该怎么样形成问题;也有的习惯了“拿来主义”,只认真而虔诚地接受老师“讲问题”,常常感到自己并无疑问。由此我意识到:要想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就要从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质疑的信心开始。
  我深知,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放开胆子敢问,而浓厚的兴趣就是学生想问的源泉。初中的学生是最具活力的,我陪他们背书,参加他们大课间活动的游戏,陪他们唱少年们喜爱的流行歌曲,甚至在周末抽出一小段时间陪他们玩网络游戏。总之,我尽量参加他们集体活动,努力寻找共同话题,由此得到许多宝贵的交流的时间,有效增进了师生情谊,课上课下,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有了敢问的基础。然后,我用语文知识的魅力来激发学生想问的兴趣。例如:教学《理想》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节诗每句话首尾相连的形式特点: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这奇妙有趣的“顶真”手法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新鲜事物,对他们充满着吸引力,于是有同学就发问:“这么有趣的写法是什么呀?”再如:教学《山市》一课前,我先给学生讲了“蒲松龄给财主写对联”和“蒲松龄以茶换故事”的两个故事,学生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同时对蒲松龄的为人和《聊斋志异》中的“异”也有了一些认识,当时就有学生问道:“《山市》选自《聊斋志异》,它讲的是什么奇异的事情呢?”
  二、宽容尊重,创设氛围,让学生敢问
  我用宽容和尊重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让他们敢问。
  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拍肩鼓励,以及口头表扬,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我的原则是:不论你提出的问题质量是高是低,只要你有问,就证明了你有大脑的思维活动,就值得表扬。
  如:在《山市》教学的课前提问中,有两个成绩中上的女生,分别提出课本中已有注释的词句要求帮助解释,虽然立即就有同学大喊:“书上有注释啊,还要问!”我当时还是微笑着先表扬她们“不懂就问,真好”,然后再提醒要认真看书、学会利用课文注释来解决问题。
  三、循序渐进,引导质疑,让学生善问
  中国有句古话叫“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学生有效质疑,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了解和掌握产生问题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为学生作示范,让学生通过模仿学习提问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2]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及鉴赏文章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又如何在字里行间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为学生做好示范,也就为学生的提问搭建了一副脚手架,学生会在模仿中学习如何提问题,一开始可能是简单的模仿,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问题解决的成功,学生就逐渐学会并善于质疑,不断提出高水平的问题。
  (二)教学生把握质疑的切入点,做到有效质疑
  质疑的切入点有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1.从课文的题目质疑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能够纲举目张。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我常常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从课题入手质疑。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课前抓住题目质疑:谁走?走哪里?为什么到那里?最终走到哪里?他是怎么走的?带着疑问读课文,学生可以整体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课文讲读后,引导学生再次审题质疑:“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是指走下悬崖吗?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深刻意义。
  2.从内容的关键处质疑
  课文内容的关键处,是升堂入室理解课文的钥匙,是牵一发动全身之所在。因此,我教学生抓住内容的关键处质疑,这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核心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蝉》写到“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过。”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中心句质疑:生活历程专指蝉的生命历程吗?90年,90天的对比反映什么?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了文中所反应出来的生命的意义——不论生命是长是短,都要认真对待每一天,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3.从课文的反复处质疑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文中重复出现一些词句,就可引导学生循着线索,牵藤取果,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安塞腰鼓》一文中三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我便引导学生质疑:安塞腰鼓的“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几句话应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三个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文段,体会作者逐步深化的思想感情。
  4.从内容的对比处质疑
  有些课文的内容,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容对比之处,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对比处引导质疑,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匠心,文章的精华。如《风筝》一文,开头写哥哥踏毁了弟弟的风筝,因为恨铁不成钢;后写二十多年后,深深自责的哥哥想讨得宽恕,因为伤害了亲兄弟,可是弟弟却丝毫“不记得”了,哥哥也因此陷入更深的沉思和痛苦之中。我引导学生质疑:弟弟不记得这件事不是更好吗?说明对弟弟的伤害不深,自己也就不必愧疚了。可文中的哥哥为什么反而心里会更沉重呢?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有的人对封建思想的奴役还不觉醒感到沉重和悲哀,理解作者伟大的民族主义情感。
  (三)根据不同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归纳质疑方法
  不同类型的文章,写作方法不同,质疑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质疑途径,以便在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
  例如记叙文的质疑方法,可用“三问三答”来进行: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②是怎样写的?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三个问题由浅至深地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由此延伸的问题有:文章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表达了什么思想?等等。“怎样写的”是对文章表达形式的理解,可延伸的提问有:文章记人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用了什么顺序来叙事?详略是怎么安排的?怎样描写人物和环境的?“为什么这样写”又进一步要求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考虑,探索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例如文章为什么这样立意构思?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等等。若是写景的文章,就要明确写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遇到说明文,则要理清说明的是什么事物?这事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等等。掌握了不同文体的特点,根据文体提问,往往能快速把握文本的核心问题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它是让学生充当学习主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是学会学习、增强自信的必由之路[3],这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事情,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让我们把提问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语文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夏丽红.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J].语文教学通讯,2010(6B):37——38.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4  学校寄宿制的盛行,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眼前所见,只能是课本上的那些固定的知识;每天的生活“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对于一些新鲜的营养的汲取,条件也很不具备;周末回到家,做不完的作业也让他们失去了感受新事物的兴致,网络成了他们唯一的情感依托,亲情被阻隔在心灵之门外。。。。。以上种种,导致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的现象尤为明显,很多老师感叹学生的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师要能迅速的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语文教学变得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从程序和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爱阅读,会阅读的优良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新课改;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内容。语
2011年12月3日。北京出版的两家都市报刊出反映同一事件的一条社会新闻。在新闻的一项重要内容上,竟出现了两个版本,令人茫然面对,无所适从。甲报在A1版上刊登的导读文的主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作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运用相统一的以作文能力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活动,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和深化,中学教育更加注重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道理很简单,学生作文不仅综合地表现他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采的知识水平和听说读写的能力状况,而且全面地反映
【中图分类号】G623.23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正如苏联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所指出的:“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关系到其今后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而数学语言的学习与应用是离不开数学阅读的。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数学阅读能里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中图分类号】G620  “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过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这是塞林格借助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之口说的
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一抹阳光,一缕清风,一叶扁舟,无不描绘着旖旎的画卷;一句问候,一封邮件,一个眼神,无不传达出真挚的情感。生活是写作的
各地丰产实践和高产典型证明,小麦不是低产作物。但是,我们多年试验表明,要获得每亩千斤以上的产量,氮素化肥用量不能少于80—110斤。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大量使用化肥,不仅成
我们大队位于如皋东北南凌河畔,土质较差,大部分是盐碱地、沙码儿土。历史上粮棉产量水平较低。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以来,狠抓了农田基本建设,1976年粮食单产突破千斤,
我们是多么希望在写话这个乐园里,孩子们能用笔尽情吐露心中的感受,尽情描绘内心的情感,尽情展示世界的丰富多彩、七彩斑斓。但现实并非这样,作为低段的语文教师,我们深知其中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