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当代社会需要。由此,校企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以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为例,简要探讨校企模式下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基于校企模式下中职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改革,将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的,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精尖技术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1.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中国已然成为制造业大国,然而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能望其项背。落后的机械制造水平与日益增加的社会现代化需求逐渐成为当代机械制造化人才培养矛盾之一,也成为当前各高校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当前机械制造专业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情况,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校企合作模式的含义
校企合作模式是以产教互补、理实合一、就业导向为其主要特征,结合学校、企业等各方面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1]。
首先,企业方面要求学校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能够教授学生将来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机械实操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立即上岗,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接手工作任务。
然后,学校方面也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机械类教材所包含的教学实践内容远远落后于现当代企业生产发展实际情况。因此,课程教授内容大多没有实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发挥应有的理论作用。当然,学校也希望企业能够拓宽更多就业渠道,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提高专业学生就业率。
最后,基于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学校课程不再是仅仅要求学生明白怎么做,还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这么做,即由“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因此,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建构正好补足了这点,通过改变以往以学科为体系的授课方式,引入自主选择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任务驱动模式,达到将工作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目的,最大化地为学生将来走进工作做好准备。
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构建策略
3.1 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源于企业,用于企业”的课程要求,校企模式下,机械制造业专业课程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普通文化课程部分,一是专业课程部分。其中,普通文化课程以社会共同知识体系为标准,着重培养课程基础知识部分。而专业课程部分则以教授学生个人职业理论和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划分为工作任务核心课程、专业实践综合课程和知识拓展延伸课程三大部分[2]。
新课程体系中,学生不仅要了解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教学中的基本技能,比如机械制图能力、机械制造工艺、金属试验能力和CAD绘图技术等,还要学会将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结合具体工作岗位及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培养相关的职业拓展技能。
3.2 更新课程内容
由于现阶段我国各类职业院校还在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导致机械制造专业出现课程内容陈旧、与企业衔接度低等问题。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市场上各类机械制造企业,开展广泛、有效的调研,了解目前市面上先进技术,调查当前企业对机械人才的切实需要,从而准确把握企业需求状况和机械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此為基础将以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
当然,在课程内容优化的基础上,中职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还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本着知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教学原则,课程设置中应多增加实践训练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3.3 升级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设备和教师资源和实践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一,学校应该增加对机械制造专业试验训练基地的资金投入,扩大校内外实训基地范围,尽可能地配置与时俱进的实验设备,打造先进实验环境,让中职实验教学跟进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校企模式下,院校实现与企业的平台共建,实现资源互补。一方面,学校向企业开放员工培训,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资源扩大企业员工队伍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企业则像中职院校提供车间工厂,让学生能够接触基层生产工作线[3]。
其二,中职院校还应注重机械专业教师的学科素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院校应制定明确师资培养、引进、发展计划,综合专业实际情况、具体要求整合师资建设,既要保持整体的统筹制度,又要明确保障机制,如此,才能让整个师资队伍有效地运行起来,快速平稳地发展。
3.4 改革管理体系
在校企模式的改革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和管理不可忽视。中职院校建立实施一套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尤其要注重管理组织的层层递进,让学校、院系、教师、学生等全方位人员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建立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切实进行实践教学监督、评价工作,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责任到人,让日常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序、规范展开,保证实践教学活动质量。
4.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构建的意义
校企合作模式应国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学生个人、学校发展、社会现代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4.1 有益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机械人才
由于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还处于低水平阶段,科技含量低,专业技术人员少,因此,中职院校就担负起这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重担,方能突破当前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瓶颈期。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还承续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固步自封,无视社会发展现状和学生发展需求,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造成毕业生仅仅重在理论知识而轻于实践技能培养的情况,出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现实需求脱节,毕业人才大多纸上谈兵,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等问题。因此,建构校企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就具有极大意义,这不仅有助于院校探索出更符合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利于院校向社会输送出优秀的现代化应用型复合人才。 4.2 有利于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
以往,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计划都呈现出与社会脱轨的状态,然而,中职院校培养的不是象牙塔内的学生,而是着重于培养走出学校,迈向社会的实用型人才。同时,由于我国机械专业出现晚,专业建设水平还处于摸着石子过河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进步空间。校企模式课程建构改革有利于帮助院校理清本专业发展思路,让机械制造专业能够朝着战略化、精品化、品牌化学科发展,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
当然,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实践到再实践的艰苦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专业技术人才和相关企业不断地进行摸索试错从而进行完善。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改革、课程更新,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机械化人才队伍,提高机械制造业就业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引导更多学生投入到机械制造学习的队伍中去,让机械类专业更上一层楼。
4.3 有利于机械行业的创新发展
基于校企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着重于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胜任力,囊括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同时,在实践学习中,学校不再是只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开始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操守和道德建设的教育工作,让企业能够引入一大批符合岗位需求且具备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和职业荣誉感专业人才,从而营造良好、敬业的行业氛围,推动机械行业高速发展。
5.结语
一切教育都是为了人才培养,一切人才培养都是为了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变化,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综合社会各方面信息,结合学校与企业两者优势资源,才能明确当前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了解机械指导行业对从事人员的要求,从而培养出卓越的机械制造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易茜.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小型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8(08):83-84.
[2]林建清.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学报,2017,18(06):120-122.
[3]黄心浩.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11(22):275,277.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1.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中国已然成为制造业大国,然而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能望其项背。落后的机械制造水平与日益增加的社会现代化需求逐渐成为当代机械制造化人才培养矛盾之一,也成为当前各高校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当前机械制造专业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情况,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校企合作模式的含义
校企合作模式是以产教互补、理实合一、就业导向为其主要特征,结合学校、企业等各方面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1]。
首先,企业方面要求学校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能够教授学生将来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机械实操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立即上岗,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接手工作任务。
然后,学校方面也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机械类教材所包含的教学实践内容远远落后于现当代企业生产发展实际情况。因此,课程教授内容大多没有实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发挥应有的理论作用。当然,学校也希望企业能够拓宽更多就业渠道,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提高专业学生就业率。
最后,基于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学校课程不再是仅仅要求学生明白怎么做,还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这么做,即由“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因此,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建构正好补足了这点,通过改变以往以学科为体系的授课方式,引入自主选择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任务驱动模式,达到将工作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目的,最大化地为学生将来走进工作做好准备。
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构建策略
3.1 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源于企业,用于企业”的课程要求,校企模式下,机械制造业专业课程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普通文化课程部分,一是专业课程部分。其中,普通文化课程以社会共同知识体系为标准,着重培养课程基础知识部分。而专业课程部分则以教授学生个人职业理论和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划分为工作任务核心课程、专业实践综合课程和知识拓展延伸课程三大部分[2]。
新课程体系中,学生不仅要了解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教学中的基本技能,比如机械制图能力、机械制造工艺、金属试验能力和CAD绘图技术等,还要学会将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结合具体工作岗位及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培养相关的职业拓展技能。
3.2 更新课程内容
由于现阶段我国各类职业院校还在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导致机械制造专业出现课程内容陈旧、与企业衔接度低等问题。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市场上各类机械制造企业,开展广泛、有效的调研,了解目前市面上先进技术,调查当前企业对机械人才的切实需要,从而准确把握企业需求状况和机械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此為基础将以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
当然,在课程内容优化的基础上,中职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还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本着知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教学原则,课程设置中应多增加实践训练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3.3 升级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设备和教师资源和实践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一,学校应该增加对机械制造专业试验训练基地的资金投入,扩大校内外实训基地范围,尽可能地配置与时俱进的实验设备,打造先进实验环境,让中职实验教学跟进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校企模式下,院校实现与企业的平台共建,实现资源互补。一方面,学校向企业开放员工培训,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资源扩大企业员工队伍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企业则像中职院校提供车间工厂,让学生能够接触基层生产工作线[3]。
其二,中职院校还应注重机械专业教师的学科素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院校应制定明确师资培养、引进、发展计划,综合专业实际情况、具体要求整合师资建设,既要保持整体的统筹制度,又要明确保障机制,如此,才能让整个师资队伍有效地运行起来,快速平稳地发展。
3.4 改革管理体系
在校企模式的改革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和管理不可忽视。中职院校建立实施一套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尤其要注重管理组织的层层递进,让学校、院系、教师、学生等全方位人员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建立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切实进行实践教学监督、评价工作,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责任到人,让日常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序、规范展开,保证实践教学活动质量。
4.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构建的意义
校企合作模式应国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学生个人、学校发展、社会现代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4.1 有益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机械人才
由于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还处于低水平阶段,科技含量低,专业技术人员少,因此,中职院校就担负起这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重担,方能突破当前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瓶颈期。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还承续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固步自封,无视社会发展现状和学生发展需求,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造成毕业生仅仅重在理论知识而轻于实践技能培养的情况,出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现实需求脱节,毕业人才大多纸上谈兵,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等问题。因此,建构校企模式下的新课程体系就具有极大意义,这不仅有助于院校探索出更符合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利于院校向社会输送出优秀的现代化应用型复合人才。 4.2 有利于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
以往,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计划都呈现出与社会脱轨的状态,然而,中职院校培养的不是象牙塔内的学生,而是着重于培养走出学校,迈向社会的实用型人才。同时,由于我国机械专业出现晚,专业建设水平还处于摸着石子过河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进步空间。校企模式课程建构改革有利于帮助院校理清本专业发展思路,让机械制造专业能够朝着战略化、精品化、品牌化学科发展,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
当然,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实践到再实践的艰苦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专业技术人才和相关企业不断地进行摸索试错从而进行完善。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改革、课程更新,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机械化人才队伍,提高机械制造业就业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引导更多学生投入到机械制造学习的队伍中去,让机械类专业更上一层楼。
4.3 有利于机械行业的创新发展
基于校企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着重于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胜任力,囊括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同时,在实践学习中,学校不再是只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开始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操守和道德建设的教育工作,让企业能够引入一大批符合岗位需求且具备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和职业荣誉感专业人才,从而营造良好、敬业的行业氛围,推动机械行业高速发展。
5.结语
一切教育都是为了人才培养,一切人才培养都是为了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变化,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综合社会各方面信息,结合学校与企业两者优势资源,才能明确当前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了解机械指导行业对从事人员的要求,从而培养出卓越的机械制造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易茜.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小型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8(08):83-84.
[2]林建清.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学报,2017,18(06):120-122.
[3]黄心浩.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11(22):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