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很早就认识到了饮食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自古便有“病从口入”的说法。因此,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食育便是指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我过有学者呼吁,食育应从幼儿开始。本文对日本食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期望能对我国食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日本;食育;措施
一、日本食育由来与发展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医生和营养学家石冢左玄于1898年出版的《通俗养生法》著作提出了“今日有学童之人应该认识到德育、智育、体育全在于食育”的观点。1903年,小说家村井玄斋读了该著作后在其长篇小说《食道乐》的《食育论》中写道:“小儿有德育、智育、体育,而食育在其前。体育和德育之根本也在于食育。”此二人被认为是“食育”的首倡者。二战后,日本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人们摄取脂肪过多,而蔬菜不足,造成营养失衡、不吃早饭等生活紊乱,出现肥胖、瘦身以及食源性疾病增长,再加上食品安全等社会安全问题引起广泛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食育”论被后人发扬光大。
2002年,日本自民党在其政务调查会中设立了“食育调查会”。2003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其施政演说中使用了“食育”一词,于是“食育”开始在日本社会成为流行语。特别是《食育基本法》的《前言》强调指出:“对于培育孩子的丰富人性、掌握生存能力来说,最重要的是‘食’,把‘食育’置于生存的基本知识以及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基础地位”。该法还指出:食育不单是烹调技术,而是关于对食的认识、营养学、传统食文化以及成为食品之前的初级产品、加工产品的综合性教育。
日本早在1889年就开始实行学校供餐,经过127年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颁布《学校供餐法》等一系列法规,使日本成为亚洲国家中学校供餐最早、推广范围最广、管理最规范、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而2005年《食育基本法》的制定和食育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日本学校供餐跨入一个新阶段,走上以食育理念为导向的新的发展道路,从而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开展食育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战后,日本经济极端困难,从保障儿童少年人权、培养社会建设者出发,由文部省、厚生省、农林水产省主管学校供餐,向小学生和中学生供应包括牛奶在内的午餐,并不断加以改善。到2003年,小学校与中学校的供餐率分别达到97.4%和84.9%,共有1027.5万学生受益,显著改善了学生的营养与健康。据报道,从1948年到1977年,日本小学生平均身高增加了7厘米,再加上卫生与福利等事业的发展,促使日本成为长寿国家和经济强国。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儿童少年在外就餐增加,饮食趋向西化(美国化),不健康食品消费扭曲了正常的饮食习惯,对日本的优良饮食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日本于2005年6月颁布了《食育基本法》,除已有的营养师外,又在中小学校内增加了“营养教师”的职业岗位,形成了一种食育教育制度。规定学生人数在550人以上的学校须配备一名食育教师,学生人数在550人以下者每4所学校配备一名。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了现代日本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学校供餐一项重大改革,必将有力促进现代日本国民的全面发展。
二、日本食育教育的内涵与学校配餐管理
学校供餐是在学校内开展食育的关键。依据2004年修正的《学校供餐法》和2006年制定的《食育推进计划》,在所有学校教育活动中必须进行食育教育。营养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监管儿童少年的营养状况;重点指导、灵活运用本地的农林水产物,开展热爱家乡的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学校中进行的食育,以取得教职员的共同理解、共同合作。
学校开展食育多方协作。需要取得家长、地区生产者、食品加工、食堂经营与流通人员、保健师、医疗、行政、学校的共同合作。特别要帮助年轻家长纠正孩子们的极度偏食、个人独食和运动不足等问题,使学习供餐成为地区综合食育中心。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学生奶的宣传和普及。颁布专门法令,支持学生奶计划的推广,明确规定主食(米饭、面食)、牛奶、菜肴是学校午餐不可缺少的三个组成部分。文部省还把有关膳食营养知识写进教科书,每年约有140万本教科書分发给小学校的新生,同时还有6.7万本教师用书分发下去。有的供奶企业建立奶牛博物馆,供中小学生参观,学习饲养奶牛知识,提高饮奶的自觉性。由于政府重视,措施有力,使90%以上的中小学生饮用牛奶,从而使学生奶约占日本液体牛奶的近10%,不仅提高了儿童少年的营养健康水平,还拉动了国内市场,促进了奶业的发展。这是日本坚持把学生奶作为食育的一部分,几十年来一直不变,让在校中小学生坚持每天饮一杯牛奶的成果。
三、食育的重要性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培养对传统饮食风俗的了解和喜爱。日本学校午餐的食物选择以营养均衡、种类丰富为原则。笔者在学校中看到的一份午餐包括米饭、一荤一素两种菜、一碗豆腐酱汤、一小盒牛奶和一份水果。学生的快餐盘中,颜色鲜艳、搭配和谐,见了使人胃口大开。有时,老师还会让孩子们进行艺术化的描述或想象,产生美的联想,爱上自己面前的食物。传统上,日本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很少有油炸食品。学校午餐很好地保留了这些传统饮食习惯,其理念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在幼年形成,并影响人的一生。同时,学习日本饮食文化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日本传统的饮食风俗、礼仪,从中体现出热爱国家的教育思想。
培养每一个人的集体服务意识,要学生懂得珍惜食物。在日本的学校里,学生和老师都要在教室里用餐。开饭时,学生自己组成志愿者队伍,轮流值日,为大家服务。值日生穿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厨师帽,负责把全班同学的饭菜和餐具从配餐室端到教室,然后分发给大家。餐后,值日生不仅把餐具整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把用过的牛奶纸盒一个个展开铺平,连用过的吸管也一根根捆扎在一起,送回集中处理。值日生分工明确,即使是一年级的孩子也做得井井有条。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环保理念。同时组识学生定期到厨房参加简单的劳动,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烹饪知识,同时体验厨师的辛勤劳作,从心里感谢为他们生产粮食和作饭的人,知道珍惜食物。
促进交流、传播环保节约意识,增加孩子的动手能力。午餐时,孩子们都围坐在一起,这是一种自然的交流机会。有的学校还开展了和配餐室教师握手的活动,增进了双方的感情联络。每天饭后,垃圾要分门别类地丢掉。比如,牛奶瓶的玻璃瓶身、塑料瓶盖以及瓶盖里的硬纸片都要分别放到不同的袋子里,以便回收利用。孩子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的学校在附近的农村建立了水稻基地,让孩子们参加水稻生产的各个过程;有的学校教他们制作海苔、豆腐;有的学校让他子们在校园里种植农产品,孩子们随后品尝自己栽培或制作的食物时,都说“好吃”。
通过食育,培养劳动、自立、环保、节约、礼仪和集体服务等观念。学校供餐绝不是单一的吃饭问题,而是密切结合供餐,以全面育人为宗旨,开展适合儿童少年特点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例如:饭前合唱《吃饭歌》等歌曲。学生和老师在教室内开饭时,由学生轮流值日,把饭菜从配餐室送到教室,分发给大家。饭后由值日生整理餐具,把牛奶盒和吸管捆扎,集中回收。为培养劳动观念,有些农村学生参加水稻插秧等生产过程。有些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厨房简单的劳动,学习烹饪知识,从中体验厨师的辛勤劳作,并培养感恩之情和珍惜食物之美德。
从经济角度看,日本推进“食育”教育,就是期望推进城市与农山渔村的共生与交流,在饮食生活方面构筑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赖关系,以有助于增强地域社会的活力、继承和发展丰富的食文化,推进与环境协调的粮食作物生产和消费,提高粮食自给率。
总之,“食育”已成为日本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智育、德育、体育的基础,并且对我国的食育借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谷峪,霍霞.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02).
[2]丁建兰.日本中小学营养教师培养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日本;食育;措施
一、日本食育由来与发展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医生和营养学家石冢左玄于1898年出版的《通俗养生法》著作提出了“今日有学童之人应该认识到德育、智育、体育全在于食育”的观点。1903年,小说家村井玄斋读了该著作后在其长篇小说《食道乐》的《食育论》中写道:“小儿有德育、智育、体育,而食育在其前。体育和德育之根本也在于食育。”此二人被认为是“食育”的首倡者。二战后,日本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人们摄取脂肪过多,而蔬菜不足,造成营养失衡、不吃早饭等生活紊乱,出现肥胖、瘦身以及食源性疾病增长,再加上食品安全等社会安全问题引起广泛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食育”论被后人发扬光大。
2002年,日本自民党在其政务调查会中设立了“食育调查会”。2003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其施政演说中使用了“食育”一词,于是“食育”开始在日本社会成为流行语。特别是《食育基本法》的《前言》强调指出:“对于培育孩子的丰富人性、掌握生存能力来说,最重要的是‘食’,把‘食育’置于生存的基本知识以及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基础地位”。该法还指出:食育不单是烹调技术,而是关于对食的认识、营养学、传统食文化以及成为食品之前的初级产品、加工产品的综合性教育。
日本早在1889年就开始实行学校供餐,经过127年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颁布《学校供餐法》等一系列法规,使日本成为亚洲国家中学校供餐最早、推广范围最广、管理最规范、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而2005年《食育基本法》的制定和食育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日本学校供餐跨入一个新阶段,走上以食育理念为导向的新的发展道路,从而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开展食育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战后,日本经济极端困难,从保障儿童少年人权、培养社会建设者出发,由文部省、厚生省、农林水产省主管学校供餐,向小学生和中学生供应包括牛奶在内的午餐,并不断加以改善。到2003年,小学校与中学校的供餐率分别达到97.4%和84.9%,共有1027.5万学生受益,显著改善了学生的营养与健康。据报道,从1948年到1977年,日本小学生平均身高增加了7厘米,再加上卫生与福利等事业的发展,促使日本成为长寿国家和经济强国。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儿童少年在外就餐增加,饮食趋向西化(美国化),不健康食品消费扭曲了正常的饮食习惯,对日本的优良饮食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日本于2005年6月颁布了《食育基本法》,除已有的营养师外,又在中小学校内增加了“营养教师”的职业岗位,形成了一种食育教育制度。规定学生人数在550人以上的学校须配备一名食育教师,学生人数在550人以下者每4所学校配备一名。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了现代日本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学校供餐一项重大改革,必将有力促进现代日本国民的全面发展。
二、日本食育教育的内涵与学校配餐管理
学校供餐是在学校内开展食育的关键。依据2004年修正的《学校供餐法》和2006年制定的《食育推进计划》,在所有学校教育活动中必须进行食育教育。营养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监管儿童少年的营养状况;重点指导、灵活运用本地的农林水产物,开展热爱家乡的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学校中进行的食育,以取得教职员的共同理解、共同合作。
学校开展食育多方协作。需要取得家长、地区生产者、食品加工、食堂经营与流通人员、保健师、医疗、行政、学校的共同合作。特别要帮助年轻家长纠正孩子们的极度偏食、个人独食和运动不足等问题,使学习供餐成为地区综合食育中心。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学生奶的宣传和普及。颁布专门法令,支持学生奶计划的推广,明确规定主食(米饭、面食)、牛奶、菜肴是学校午餐不可缺少的三个组成部分。文部省还把有关膳食营养知识写进教科书,每年约有140万本教科書分发给小学校的新生,同时还有6.7万本教师用书分发下去。有的供奶企业建立奶牛博物馆,供中小学生参观,学习饲养奶牛知识,提高饮奶的自觉性。由于政府重视,措施有力,使90%以上的中小学生饮用牛奶,从而使学生奶约占日本液体牛奶的近10%,不仅提高了儿童少年的营养健康水平,还拉动了国内市场,促进了奶业的发展。这是日本坚持把学生奶作为食育的一部分,几十年来一直不变,让在校中小学生坚持每天饮一杯牛奶的成果。
三、食育的重要性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培养对传统饮食风俗的了解和喜爱。日本学校午餐的食物选择以营养均衡、种类丰富为原则。笔者在学校中看到的一份午餐包括米饭、一荤一素两种菜、一碗豆腐酱汤、一小盒牛奶和一份水果。学生的快餐盘中,颜色鲜艳、搭配和谐,见了使人胃口大开。有时,老师还会让孩子们进行艺术化的描述或想象,产生美的联想,爱上自己面前的食物。传统上,日本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很少有油炸食品。学校午餐很好地保留了这些传统饮食习惯,其理念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在幼年形成,并影响人的一生。同时,学习日本饮食文化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日本传统的饮食风俗、礼仪,从中体现出热爱国家的教育思想。
培养每一个人的集体服务意识,要学生懂得珍惜食物。在日本的学校里,学生和老师都要在教室里用餐。开饭时,学生自己组成志愿者队伍,轮流值日,为大家服务。值日生穿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厨师帽,负责把全班同学的饭菜和餐具从配餐室端到教室,然后分发给大家。餐后,值日生不仅把餐具整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把用过的牛奶纸盒一个个展开铺平,连用过的吸管也一根根捆扎在一起,送回集中处理。值日生分工明确,即使是一年级的孩子也做得井井有条。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环保理念。同时组识学生定期到厨房参加简单的劳动,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烹饪知识,同时体验厨师的辛勤劳作,从心里感谢为他们生产粮食和作饭的人,知道珍惜食物。
促进交流、传播环保节约意识,增加孩子的动手能力。午餐时,孩子们都围坐在一起,这是一种自然的交流机会。有的学校还开展了和配餐室教师握手的活动,增进了双方的感情联络。每天饭后,垃圾要分门别类地丢掉。比如,牛奶瓶的玻璃瓶身、塑料瓶盖以及瓶盖里的硬纸片都要分别放到不同的袋子里,以便回收利用。孩子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的学校在附近的农村建立了水稻基地,让孩子们参加水稻生产的各个过程;有的学校教他们制作海苔、豆腐;有的学校让他子们在校园里种植农产品,孩子们随后品尝自己栽培或制作的食物时,都说“好吃”。
通过食育,培养劳动、自立、环保、节约、礼仪和集体服务等观念。学校供餐绝不是单一的吃饭问题,而是密切结合供餐,以全面育人为宗旨,开展适合儿童少年特点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例如:饭前合唱《吃饭歌》等歌曲。学生和老师在教室内开饭时,由学生轮流值日,把饭菜从配餐室送到教室,分发给大家。饭后由值日生整理餐具,把牛奶盒和吸管捆扎,集中回收。为培养劳动观念,有些农村学生参加水稻插秧等生产过程。有些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厨房简单的劳动,学习烹饪知识,从中体验厨师的辛勤劳作,并培养感恩之情和珍惜食物之美德。
从经济角度看,日本推进“食育”教育,就是期望推进城市与农山渔村的共生与交流,在饮食生活方面构筑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赖关系,以有助于增强地域社会的活力、继承和发展丰富的食文化,推进与环境协调的粮食作物生产和消费,提高粮食自给率。
总之,“食育”已成为日本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智育、德育、体育的基础,并且对我国的食育借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谷峪,霍霞.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02).
[2]丁建兰.日本中小学营养教师培养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