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科技谣言需要“真”专家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t0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像草莓致癌、微波炉辐射致癌这样的谣言能够被广泛传播?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真”专家的缺位。那么,为什么不少“真”专家不愿做科普呢?
  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科学家与媒体的需求与指向不同。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家与媒体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群体,科学家被看作是科学传播的“发球手”和信源,而媒体记者则是“二传手”和渠道。
  科学家主要是对试图回答的事情提出疑问和问题,他们认为科研结果越中立越好。同时,科学家往往把科学看作是一项累积的协作事业,他们很少认为有什么结论是“最终的”或是“绝对的”——他们很少会离开实验室惊呼“我找到了”,总是小心翼翼地给出一个可能性、概率性的结果。但记者却总是期望科学家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同时,有不少愿意发声的科学家,却总面临着“不专业”的质疑。我们发现,不少媒体都有相对固定联系的科普专家,他们只是被粗粗分为物理、化学、天文等类别。因为曝光率高,这些专家成为“明星科学家”。但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些科学家在同行内部也面临不少微词:因为从专业知识来说,他们也只是这个“子领域”的专家,而并不是通才和全才,甚至他们参与某些科学大讨论中的观点也值得推敲。
  这多少有些苛责。“明星科学家”通过自身对科普的参与,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参与科学,形成着有利于科学的大众文化。今天,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更多科学家走出实验室、面对公众,担负起解疑释惑的责任——如果在某些热点话题上,“真”专家沉默,那么谣言就会有存在和扩散的空间。“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走遍天下”,这种现象必然也会反过来影响科学的发展。而媒体从业者,也应该加强与科学家的沟通,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好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
其他文献
科学导报讯 11月18日,记者从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晋能科技)获悉,在2016第七届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高峰论坛暨OFweek(高科技行业综合门户)2016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颁奖典礼上,山西本土第一光伏组件制造商晋能科技凭借其创新研发的高效光伏发电技术与光伏扶贫项目上的精准发力荣获“创新高效组件奖”和“最佳扶贫项目奖”两项大奖。  此次在众多入围企业中,由晋能自主创新研发的JN
期刊
近日,日本新宿东京医科大学医学院发生意外火灾,造成一名30岁女性患者腰部、腿部大面积灼伤。调查报告指出,事故发生时手术室中并没有易燃气体,主要是由于女患者在进行子宫颈肿瘤切除激光手术时不小心排气接触到激光束,才引发火灾。  无独有偶,笔者搜索发现,2006年3月22日,新西兰因沃卡格尔地区一名病人在当地南方十字医院接受痔疮割除手术。当医生使用先进的手持型电热透疗治疗仪器为他实施手术时,这位病人忍不
期刊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科技伦理讨论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间歇,参会的一位院士接到一个电话,某科研机构邀请他参加项目评审会。这位院士以要参加其他会议的理由拒绝了。挂断电话,他无奈地说:“我们虽然属于一个大学科领域,但不是小同行,有些东西我真是不太了解,怎么评?现在不少评审都是走过场,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近年来,我国科研评价过多、过于频繁、过于偏向计量指标,已经成为科技
期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至于有人疾呼“狼来了”。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一方面传统学术期刊的编辑理念要全方位转化,另一方面网络等新媒体要秉持学术期刊传统的办刊理念。我们不但要追求原创性,还要坚守质量为王的原则。10月15日,第四届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大会在太原市黄河京都大酒店拉开帷幕。中国期刊界的大咖们齐聚龙城,共绘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蓝图。  中国学术期
期刊
“神舟十一号,早上好!这里是北京。”  “神舟十一号收到。”  每天清晨,我们都在来自地球的问候声中醒来,开始穿衣、洗脸、刷牙、刮胡子,迎接新一天的太空生活。  11月18日,我们就要返回地面了。在轨期间,我们专门为全国青少年小朋友录制了一堂“太空科普课”,按计划上线播出。  2013年,天宫一号飞行乘组曾经给全国中小学生上过一堂太空实验课。不同的是,这次我们会与地面上的航天员王亚平一起客串“太空
期刊
只要搭上前往2046的列车,人们就可以找回失去的记忆。  这是十余年前一部电影的奇幻桥段。今天,中国航天员已能够在太空长时间生活,科学家们也已成功在脑体中植入激发记忆的芯片。  科技,让梦想变为现实,让世界充满期待。  正在深圳举行的高交会上,石墨烯变身“魔衣”,塑料膜成了坚固的房子,无人机跟随意念灵动翻飞……在这个“中国科技第一展”上,只要足够认真,人们就可以看见2046,看到未来。  衣:一件
期刊
北京时间11月18日晨,2016年度“戈登贝尔奖”在美国盐湖城揭晓,中国团队的“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应用项目获奖。“戈登贝尔奖”是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这是该奖项自1987年创办以来,我国首度问鼎。  一直以来,国际上有人曾质疑中国超级计算机只是一味追求运算速度、忽略应用,然而此次中国超算系统在全球超算500强榜单上实现八连冠、上榜系统总数则与美国并列第一,以及“戈登贝尔
期刊
11月18日,在太空生活了33天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坐着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安全“回家”。宇航员们能安全回家,离不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8所的5大“法宝”。  降落伞面积相当于3个篮球场  降落伞系统是飞船返回阶段的重要气动力减速装置,它可以将进入大气层的飞船返回舱从高铁速度降到普通人慢跑的速度。该系统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是目前我国航天器回收降落伞中结构最庞大、最复杂的系统。其中
期刊
伞花盛开,英雄凯旋。经过30多天太空飞行,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随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草原平安着陆。那一刻,一股澎湃的力量穿越万里苍穹,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扉。  这是必将载入历史的一刻。一个月时间里,两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
期刊
11月18日下午,国新办就天宫二号与神十一载人飞行任务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介绍称,两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已顺利出舱。天宫二号与神十一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王兆耀介绍称,飞行期间,两名航天员按预定计划开展了失重生理效应研究、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等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成功释放伴随卫星,并对组合体进行了近距离观测和拍摄,伽马暴偏振探测、空间冷原子钟、新型材料制备等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