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是职高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理念和其他一些传统课程有很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做到讲得透彻。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作者分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多种原因,并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心得体会。
关键词: 职高信息技术教学 小组讨论 任务驱动
一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活中对电脑处理数据的技术需求越来越大,“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课程应运而生,并从产生、成长逐渐走向成熟。现在的社会大量的信息都由电脑处理,因此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因如此,信息技术这一门课成为广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我在教授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几年时间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动手能力千差万别
第一,由于职高学生是中考中的相对失败者,在初中学习中不是很认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懒,不愿意动手,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同样懒得动手。并且由于家庭条件不同,有的学生家里很早就购买了电脑,而一些学生家里迄今没有电脑,这就造成了讲课时,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反应完全不同,基础好的一看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而基础相对较差的经过几次提点之后尚不能完全理解。第二,由于个体差异,他们在使用键盘和鼠标时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协调能力,这就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与差的距离越来越大。
2.对书本上的知识不感兴趣
书本的知识主要是单项任务的分解,体现的理论性比较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是一些独立的小题目,没有很强的趣味性与任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此毫无兴趣。
二
我认为,产生上述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与他们实际学习的专业或者说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脱离,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吃不饱”,而能力较差、没有兴趣的学生“吃不下”。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下面,我简单地谈谈从教多年来的一些具体做法:
1.理论结合实践
在教学中,秉承以理论教学为辅,实践教学为主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穿插理论的讲解,以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用实践再验证理论,使得学生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理解理论。
如课程中“使用E-mail”这一章节,如果单纯地讲解它的产生原理和使用方法,就很枯燥,学生既听不懂又不愿意听。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一开始就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切实展示如何正确使用E-mail,E-mail的用处有哪些,再让学生进入机房实践操作这一内容,同学之间通过互发信件达到理解E-mail的用处和原理的目的。采取这一形式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互发信件的形式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功感,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
2.注重个体差异
首先,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如果采用相同的题目就会造成有的学生来不及做而另外一些学生无事干的情况,因此除做好规定的题目以外,可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题目和综合性题目,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于基础较差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先让他们从最简单的模仿开始,在模仿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能真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
3.小组讨论结合任务驱动
现在国家倡导的教学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注重综合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上机占70%,理论占30%,学生上机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所以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灌到底”,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效果非但不好,反而会造成学生对这门功课,甚至对这位教师的厌恶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每一节课的任务,以贴近生活的任务的形式推动学生的学习,让他们觉得任务目标离自己很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能力一般的和能力较差的分在一个小组里。在分配任务时,把一个大的任务细化为若干个不同难度的小任务,再把这些小任务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的强弱分配给不同的成员,这样既发挥了能力强的学生的自身能钻研的特点,又让稍弱一些的学生觉得自己也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在所有小组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让小组之间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过程发现自己小组的优点和缺点,加强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促进相互进步。
我认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二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为总任务只有一个,要完成它就必须完成所有的小任务,因此在同伴出现困难时,小组成员会通力合作,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任务。
4.提高教师专业业务能力
首先,计算机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要紧跟发展形势,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以致用,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多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工具,辅以Flash动画等手段丰富教学。其次,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探索,全面地、深层次地、透彻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教师要经常性听取教育理论专家开设的各种专题的讲座,接受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培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才会摸索出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我始终相信: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职高信息技术教学 小组讨论 任务驱动
一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活中对电脑处理数据的技术需求越来越大,“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课程应运而生,并从产生、成长逐渐走向成熟。现在的社会大量的信息都由电脑处理,因此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因如此,信息技术这一门课成为广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我在教授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几年时间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动手能力千差万别
第一,由于职高学生是中考中的相对失败者,在初中学习中不是很认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懒,不愿意动手,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同样懒得动手。并且由于家庭条件不同,有的学生家里很早就购买了电脑,而一些学生家里迄今没有电脑,这就造成了讲课时,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反应完全不同,基础好的一看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而基础相对较差的经过几次提点之后尚不能完全理解。第二,由于个体差异,他们在使用键盘和鼠标时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协调能力,这就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与差的距离越来越大。
2.对书本上的知识不感兴趣
书本的知识主要是单项任务的分解,体现的理论性比较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是一些独立的小题目,没有很强的趣味性与任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此毫无兴趣。
二
我认为,产生上述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与他们实际学习的专业或者说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脱离,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吃不饱”,而能力较差、没有兴趣的学生“吃不下”。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下面,我简单地谈谈从教多年来的一些具体做法:
1.理论结合实践
在教学中,秉承以理论教学为辅,实践教学为主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穿插理论的讲解,以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用实践再验证理论,使得学生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理解理论。
如课程中“使用E-mail”这一章节,如果单纯地讲解它的产生原理和使用方法,就很枯燥,学生既听不懂又不愿意听。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一开始就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切实展示如何正确使用E-mail,E-mail的用处有哪些,再让学生进入机房实践操作这一内容,同学之间通过互发信件达到理解E-mail的用处和原理的目的。采取这一形式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互发信件的形式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功感,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
2.注重个体差异
首先,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如果采用相同的题目就会造成有的学生来不及做而另外一些学生无事干的情况,因此除做好规定的题目以外,可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题目和综合性题目,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于基础较差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先让他们从最简单的模仿开始,在模仿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能真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
3.小组讨论结合任务驱动
现在国家倡导的教学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注重综合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上机占70%,理论占30%,学生上机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所以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灌到底”,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效果非但不好,反而会造成学生对这门功课,甚至对这位教师的厌恶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每一节课的任务,以贴近生活的任务的形式推动学生的学习,让他们觉得任务目标离自己很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能力一般的和能力较差的分在一个小组里。在分配任务时,把一个大的任务细化为若干个不同难度的小任务,再把这些小任务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的强弱分配给不同的成员,这样既发挥了能力强的学生的自身能钻研的特点,又让稍弱一些的学生觉得自己也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在所有小组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让小组之间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过程发现自己小组的优点和缺点,加强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促进相互进步。
我认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二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为总任务只有一个,要完成它就必须完成所有的小任务,因此在同伴出现困难时,小组成员会通力合作,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任务。
4.提高教师专业业务能力
首先,计算机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要紧跟发展形势,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以致用,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多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工具,辅以Flash动画等手段丰富教学。其次,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探索,全面地、深层次地、透彻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教师要经常性听取教育理论专家开设的各种专题的讲座,接受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培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才会摸索出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我始终相信: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