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我国阶级斗争理论研究综述与思考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对它的研究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大量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成果,并按照不同时期将文献进行分类。通过分析比较,揭示出其发展规律与特点。
  关键词:阶级斗争;不同时期;研究;思考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对阶级斗争理论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收集不同时期文献,力图对我国阶级斗争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展现其对革命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进而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早期马克思主义革命家阶级斗争思想
  李大钊和陈独秀等早期马克主义革命者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及阶级斗争学说的代表人物。
  李大钊在《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中介绍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和马克思的“阶级竞争学说”,并在文章中首次提出将两种学术相结合的思想;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及阶级斗争学说进行了全面介绍,同时也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解,他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内容和本质当初只是经济的竞争、经济上的利益,后来更进而为政治的竞争、政治上的权力的竞争” ,他认为中国应该走一条斗争与革命的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思想
  阶级斗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灵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将其创造性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级斗争理论对指导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理论的理解与阐释在一系列文献中可以初窥端倪。
  二、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思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过渡时期,同时也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建立伊始,党领导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帝国主义及其残余势力、敌特分子并未放弃对新中国的颠覆意图,故而当时党依然强调必须狠抓“阶级斗争”,以促使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任务的完成,强调不能放松阶级斗争的重要性,防止混入党内的革命投机者与资产阶级代言人兴风作浪.
  阅读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我们认为,对阶级斗争的论述基本上是沿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正确方向,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是理性的,科学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左”的思想苗头,过分夸大了阶级斗争的成分和表现。
  2.“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思想
  由于“反右倾”错误的不断扩大,党的领导人逐渐背离了“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方针政策,背离了“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阶级矛盾仍旧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的提出,并且直接导致了旨在消灭党内“走资派”和“修正主义”,重新夺回人民政权的“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生。这一时期对“阶级斗争”的论述紧紧围绕“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政治纲领展开,对“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理论更多的是赞许和宣扬,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更多侧重论述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至20世纪末期
  1.八十年代前中期关于阶级斗争的思想
  1978年召开的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指导思想,把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百废俱兴的中国重新开始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对过往历史的检讨与得失经验的总结成为这一阶段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纵观这一阶段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带有浓厚的理论反思色彩,论述是说理的,结论是理性的。
  2.八十年代后期与九十年代阶级斗争思想
  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这一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民主”思想和“普世价值”进入我国思想领域,对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甚至一度对党和国家的正常秩序造成影响。虽然这股“思潮”得到平息,但在相关思想领域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阶级斗争理论”的研究显得保守且命题单一。这种情况在九十年代这一时期尤其明显,理论研究多拾人牙慧,缺少新意。
  四、进入二十一世纪到至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人们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研究突破了以往不同时期研究成果的局限性,表现为多方面、多角度、多理论研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成果丰硕。颇有“百家争鸣”的气象。
  五、几点思考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克敌制胜的强大法宝,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阶级斗争理论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阶级已经被消灭的情况下,我们也犯过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巨大损失的严重错误。因此,正确认识阶级斗争理论,客观对待阶级问题,是理论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客观认识阶级斗争理论,承认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性。
  第二,正确认识主要主要矛盾,避免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第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4.
  [2]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上海:三联书店.1984.195.
  [3]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一、自主学习的本质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崭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自主性、能动性的发挥,建构起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环境或气氛,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身的发展。自主阅读是该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上好方法指导课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取得理 想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的时候,一定要 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这
期刊
“减负提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如何落实“减负提质”措施已成为每位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课余负担过重是目前中小学学生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课余负担过重的现状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  一、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要把课教活,就要着眼于情、趣、法,使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才能让学生学得快乐轻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期刊
“德才兼备”是长久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全面要求。“做学问,先做人”是教育界塑造人才的基本宗旨和要求。而政治课恰恰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如何渗透德育呢?  作为政治教师,可以利用本学科课堂教学,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有责任感、热情、热爱国家、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的道德观呢?这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学有很大的触动,我个人认为解
期刊
低年级的数学课尤其难上,不仅是因为课堂纪律、孩子的注意力难以掌控,同时也因为孩子们的各种习惯没有养成,难以把课上得精彩。  关注学生的课堂习惯,低年级课堂常规的养成尤为重要。会听、会说、会思考的好习惯,都需要老师平时多引导、勤训练、常提醒、多实践。  本文以几个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为例,就课堂表达的缺憾发表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1.学生表达平台的缺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堂
期刊
“先学后教” 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源于余文森教授主持的一项课题。“先学后教”提倡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好、教育好,因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并能很好地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而备受推崇。现在许多学校开展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究。近几年,我校政治学科组织实施了这一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
期刊
摘 要:训练和测试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巩固和检测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开展有效的数学试卷讲评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试卷评讲;充分准备;分析错因;思维;变式  一、精心批阅试卷,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1.认真做好试卷的统计工作。通过批改试卷,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解答的比较好。阅卷不是简单地打“勾”、“叉”就完了,而要把学生的错误逐一记录下来并加以统计。另外,对于主
期刊
摘 要: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各个学科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改革,体育课程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关键,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体育课程中仍然存在着些许问题,比如技术性教学就比较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体育技能。体育课堂中教材虽然是其教学的依据,但是并不是全部,体育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动作以辅助练习,以此,将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以前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因为教育本身缺乏现代化主体,受教育的公民意识不足,所以严重的影响到了思想政治化的进程,制约了思想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现代化转型,用来满足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找出思想政治教
期刊
在形势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与变化的今天,我们的教学设计、备课,能否自觉的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措施组织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能否从根本上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实现优化素质教育质量的突出问题,摆在了我们化学教师的面前。可喜的是许多化学教师已经成为探索科学探究教学的有心人。下面就个人的一些教科研认识,与大家就如何开展相关研讨作一个初步交流,有关想法仅供参考。  一、科学探究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  对于科学探究教学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探究的过程,更加注重学生探究的自主性,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下面通过给高一学生传授《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探究》这个知识点为例,探究如何为落实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