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歌”文化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家族哭嫁婚俗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女性文化“哭嫁歌”,其内容丰富、文化深厚,是土家族女性集体智慧的结晶,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土家族通过这种特殊的婚前教育,将土家族人的生存智慧及道德伦理传承下来。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婚俗
  土家族“哭嫁歌”是新娘和其女性亲友在婚礼上演唱的歌谣,又名“哭出嫁”、“哭轿”等。有此婚俗的还有藏、彝、壮等族,但土家族最为典型,这种婚俗文化与民族的婚姻制度紧密相连。婚嫁是女性从女儿到媳妇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哭嫁则表现了新娘对闺阁生活的恋恋不舍和对媳妇生活的忧虑和恐惧,同时她们也借助哭嫁宣泄情感、消除紧张,为实现角色转化做准备。
  一、“哭嫁歌”的历史发展
  关于“哭嫁歌”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赵太后送别远嫁之女,“持其踵,为之泣”,哭嫁风俗由此得名。“哭嫁歌”表达的情感极其丰富,有对父母的感恩、对兄弟姐妹的不舍、对媒人的怨怼、对婚后生活的期待和恐惧、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对新娘的祝福及劝慰。关于“哭嫁歌”的典籍记载较少,最早记载的乃清代彭秋潭,其《长阳竹枝词》有“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的描述。嘉庆年间湖南《宁远县治》,记载了部分地区“哭嫁歌”的情况,在嫁女前一晚上,摆好宴席,“集妇女歌唱”,歌唱完毕,母亲以及众女性亲友“环向而哭”[1]。据光绪年间广西《迁江县志》记载,女子出嫁前三日,“请亲友妇女,终夜唱歌”,此乃“哭嫁歌”[2]。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的婚姻具有原始婚俗的半自由性特点,婚俗更是多元化,有自由婚、抢婚、兄妹、同姓为婚等多种形式。自由婚配主要针对男性,女性并不自由,此时的“哭嫁”更多是对婚姻不平等的哭诉。改土归流后,清政府为推行正统价值观,对土家族风俗文化加以强行改造,乃至废除,自由婚配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取代,此时的“哭嫁”更多体现了对“不道德”、无“人性”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和怨怼。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新的婚姻政策的实行,使得妇女获得解放,“哭嫁歌”的含义亦有所变化。据湖北利川市的《利川市志》记载,哭嫁是吉利的征兆,哭父母养育之恩,哭兄弟姐妹离别之情,哭做媳妇之苦,以哭代歌,亦喜亦忧[3]。类似记载还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建始、巴东、鹤峰、咸丰、宣恩、来凤等地的县志,“哭嫁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在传承。
  二、“哭嫁歌”蕴含的思想
  “哭嫁歌”作为土家族的一种民族特色婚俗,其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有孝亲思想、平等思想、正义思想等,这些思想影响深远,熔铸在民族的血液里。
  第一,“哭嫁歌”蕴含了孝亲思想。“颂亲恩”是土家族“哭嫁歌”中的一大主旋律,土家族女子将生活往事的点点滴滴都哭唱出来,以哭嫁的方式对含辛茹苦抚育自己的父母表达了深深的感激。歌词中提到父母为养育女儿,“操了几多心,受了几多苦”,从吃饭、穿衣、教育这些生活细节的描述来显示父爱母爱的无私和伟大[4],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子女也将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刻画于心。“哭嫁歌”哭出了土家族女子再也不能为父母端茶煮饭、砍柴挑水的自责;哭出了不能侍奉双亲的悲哀;哭出了父母辛勤养育女儿结果却是燕子衔泥枉费心思,蜜蜂采蜜他人享福的愤懑;哭出了对兄弟能够孝养双亲的羡慕。在土家人看来,善之大莫过于孝,忤逆之大莫过于不孝,哭嫁也是间接教育新媳妇要孝敬公婆。
  第二,“哭嫁歌”蕴含了平等思想。土家族女性哭嫁,其背后的实质问题是经济问题,女性没有与男性一样独立平等的经济地位,故无法做到男女平等。房顶瓦片千万,女子无一片,粮仓储粮千万斤,女子无半生米,良田许多块,女子无一块,妹与兄長本是同根生,但生死贵贱命不同,妹妹被赶出门,嫁为他乡人,兄长在家当贵人,“哭嫁歌”的这些歌词,正是男女经济不平等的真实写照,是女性对不自由、不平等的婚姻的抗议之音,是女性对男权制婚姻的强烈不满和对男女平等的追求在风俗文化上的反映。
  第三,“哭嫁歌”蕴含了正义思想。“哭嫁歌”的正义思想主要是通过怒骂媒婆进行的,土家族婚姻的牵线搭桥者“媒婆”,为了获得报酬唯利是图,甚至以隐瞒和夸大男女双方基本信息的不道德方式促成姻缘,“怨媒婆”表达了土家族新娘对媒婆视婚姻为儿戏、对他人极其不负责任态度的强烈谴责。她们骂媒婆欺骗她们到公婆家当牛做马,骂媒婆使他们遭受婆家打骂,以哭嫁形式表达了嫉恶如仇的正义观[5],同时也告诫其他未婚女性,不要轻易相信媒婆的说辞。
  第四,“哭嫁歌”蕴含了逆向思维思想。新娘出嫁本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这种喜却以悲的形式表现出来,土家族姑娘也以“哭”的形式表达了对婚姻生活的期待。除了“哭嫁歌”,在土家的文化思维中,这种逆向思维习惯还有其他的表现,譬如“临丧而歌”,当土家族人去世以后,他们通过“跳丧舞”,击鼓唱丧歌等喜的方式来表达悲。所以,对于结婚这类大喜事,土家族人通过哭这种悲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不难理解。且在土家族人看来,哭得越厉害,就越是吉利的征兆,不哭或者哭的不够悲痛忧伤,甚至会被视为对父母的不敬和不孝。相反,哭得“惊天地泣鬼神”,则表示越孝顺,也就越能赢得尊重[6]。
  三、“哭嫁歌”的现代价值
  “哭嫁歌”作为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婚俗,其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构成。其孝亲思想、平等思想、正义思想等对于当下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有益。
  首先,“哭嫁歌”中所蕴含的孝亲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敬长辈,尊敬父母,构建和谐的家庭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构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拜金、享乐、个人中心等价值观的传入,使我国的道德出现了滑坡,比如杀妻案,弑母案这些严重危害家庭和谐的案例并不鲜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加强道德建设需要靠法律,也需要利用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土家族“哭嫁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将其所倡导的孝亲伦理规范发扬光大,能够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
  其次,当前,文化遗产逐步消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如一些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建筑、风俗习惯、饮食厨艺等,在城镇化浪潮的席卷下正在加速流失。而当下的“哭嫁歌”作为一种婚礼仪式,其對不平等婚姻控诉的悲惨意蕴早已淡化和消失,它能够反映土家族新婚女性复杂的感情经历,其孝亲思想、平等思想、正义思想对形成良好的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大有裨益。弘扬这种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夯实中华文化的根基,为实现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提供文化基础。“文化遗产的兴衰”,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7],保护和弘扬“哭嫁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必要。
  注释:
  [1]宁远县志.卷二:风土[M].嘉庆本.
  [2]黄旭初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卷三[M].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3]利川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利川市志[M].1986—2003:487.
  [4]武汉大学中文系.土家族文艺调查·哭嫁[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2.
  [5]肖丽萍.论土家族“哭嫁歌”的伦理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3(11).
  [6]杨宗红.论土家族哭嫁歌的孝道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06(5).
  [7]单霁翔.迎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战略转型[N].中国建设报,2013-07-22.
  作者简介:肖平(1992—),女,汉族,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其他文献
龙州地处中越边境,历史悠久,文化沉积深厚,明清时期曾是中越商贸重镇。如今,龙州是中越边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之一,拥有最多的跨境人口,是具有较高中越地缘生态研究价值的地区。  一、龍州当地地缘生态的现状  第一,地缘交流频繁。2013年8月8日,龙州举办了异国风琴文艺晚会,邀请越南高平、越南谅山等地的乡民参加。还曾牵头举办天琴文化艺术节,在2015年举办了中越跨境合作研讨会大型文艺演出。政策上,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其中文化的发展也相对较快。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其逐渐融入大众文化,并且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傣族文化传统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其算作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前社会的一个缩影,大众传播环境对于傣族文化传统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就当前来说,傣族文化传统在大众传播之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文化记忆的传统载体以及传承方式,随着学校教育与大众传播方式的发展逐渐衰退。再加上经济发展的影
期刊
【摘要】:印度文化的传播是印度与东南亚频繁贸易的结果。由于他们间的关系理论的建立是基于印度人而非东南亚人起主导作用。通过贸易交往才产生重要的接触,这些接触都产生于宫廷范围,印度文化的传播者是朝廷官员而不是传教士。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突出表现为宗教的影响,这是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决定的,这也是印度宗教文化能广泛盛行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印度文化;宗教;影响  一、印度文化
期刊
越南是一个离不开水的国家,水也给越南在语言和文化上创造了许多独特之处。在拥有着漫长海岸线、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的地理环境下,越南大部分的村庄都靠水而居。比较大的城市一般都位于海边或者有河流经过的位置,如云屯、会安、海防、头顿等都是海港;越池、河内有红河经过,清化有马江经过,顺化有香江经过,岘港有瀚江经过,胡志明市有西贡河经过,芹苴有后江经过等。最著名的九龙江又称为湄公河,在越南境内分成了六支
期刊
【摘要】:《博物志》“豫章郡衣冠人有数妇”记述了一个男子富贵弃妻的常见故事。通过分析材料和征引文献,本文认为豫章妇女以贩卖货物为其夫换取功名却惨遭抛弃,这一方面彰显出汉代妇女的社会价值及其在婚姻家庭中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商业发展造成士人追名逐利的浮薄之风。此外,豫章男子弃妇求贵的行为让人联想到豫章民风的朴拙和商人的重利轻信,这大概就是这则故事发生在豫章的缘由。  【关键词】:汉代女性地位;
期刊
【摘要】:文章从农村群众文化产业观念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着手,充分分析了农村群众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路径选择途径,严格强调了我国农村群众文化产业业态发展的独有性,并从许多方面分析了农村群众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创新  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多元化的趋势使然  1、农村群众文化的飞速发展与文化的广泛传播扩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
期刊
【摘要】:壮族民歌充斥在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壮族民歌曲目繁多,许多经典之作更是口耳相传历经百年而不缀。从择偶到婚配,对歌在壮族婚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作为审美活动的 “对歌”传统让人们在欣赏那清透美妙的歌声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作为仪式活动的婚庆仪式让人们在固定的程序中获得精神的圣化与神秘感。深入研究壮族歌圩的审美仪式化与仪式审美化对于正确解读壮族荤素中的对歌传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
期刊
【摘要】:展览从“主妇”的视角出发,展示了女性被物化的形象,展示了主妇日常的家庭劳作,也展示了主妇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透过展览,我们能够看到它所反映的典型的中国家庭主妇的生活,也能够看到艺术家在家庭关系中作出的努力,也用展览探讨了在家庭结构中男女地位的关系。  【关键词】:冯琳;绝望的主妇;女性主义  “主妇”指全职在家处理家务的妇女,多数是男性在经济能力上能够支撑整个家庭,女性放弃掉工作和事业
期刊
【摘要】:新世纪以来,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以经济发达国形象出现在世人眼中,紧跟着,日本文化也随着日本的崛起被追捧崇尚。最令人称道的日本传统文化有歌舞伎,艺伎,茶道,武士道等等。本文从日本和服,日本相扑和日本厕所三块内容出发,浅谈个人对日本文化与日本性格的认识。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本性格和服;相扑;厕所  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偉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
期刊
【摘要】:笔者对26名泰国学生和16名越南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对两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做出对比。与此同时,尝试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学习动机;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一、泰国、越南学生学习动机  (一)泰国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一对一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26位泰国学生作了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调查发现,65%的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