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摘:《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生活是教育的最好素材。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关键词:隐性教育资源教学情境远程教育资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谁不眷恋着家乡的土地,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和力量。作为家乡人,是否想过自己的家乡究竟是什么样子?家乡有哪些独特的环境和风土人情?学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的出他们迫切地想学习这一单元。
因为本单元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我设计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一、音画结合,激发情趣
通过播放相关的课程资源录像,(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等,并且能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让学生跨越时间的隔阂,感受江淮儿女在安徽这片热土上,在科技发展的大道上,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增强他们强烈的自豪感和学习的积极性。《辉煌六十年-江淮巨变》这本书上的内容又再次重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同学们说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二、设疑解疑、增加了解
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营造学习氛围,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1、我的家乡在--省,简称--,省级行政中心是--,面积有---万平方千米,人口有多少-- ,家乡相邻省市有--,家乡的邮政编码—,家乡的车牌号码—
2、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有哪些名人些?有哪些特产?……
这些问题书中没有答案,而在课后的练习中这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生都想知道。因而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就显得很重要了,一方面我采取直观的多媒体资料展示等手段来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种真实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会浏览网站,利用网站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在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中感受真理,获得真知;更使品德教学蕴涵了新的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小组合作、探究生活
为了使“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意义更加明朗。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挖掘学生的合作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倾听学生汇报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捕捉学生言语中的信息、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例如:有一位学生说“历史上为什么称包黑子为“包青天”,因为他名字起的好——包拯,拯救世人嘛。”哈哈,我们听了都笑了,这是他从这节课上得到的启示,而我也利用这样的机会教育同学们要学习“包青天”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后来我又让他去搜集更多的资料,从此我们班多了一位包青天的铁杆粉丝了。通过小组合作,创设一个愉快、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给予了学生活动的机会,活动的权利,活动的空间,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但并不是追求简单的形式上的快乐效果,而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挖掘,着眼于对认知过程的内在逻辑的呈现,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认知和感悟。
四、关注全体、延伸教材
部分热情高涨的学生,掩盖了另一部分不愿动脑、动手的学生。从学生的汇报中就不难看出:很多学生没有做调查,准备展示的也只是念着稿,稿子只是从一些书上照搬过来的。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如果再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把网上查找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再进行汇报效果可能会更好。充分利用教科书所赋予的教学活动的空间,在尊重教科书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教材,将教材展示的学习内容大胆地进行调整,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的利用信息技术、农远教育课程资源,充实教材内容。
五、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学习道德
教学中,我们不要去传授那些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知识和经验,不要把学习只看成是掌握某些书本知识和语言符号。这样的课程学习达不到本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和道德,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的都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课堂上,我的做法是(1)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3)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摹拟中学习。学生就能够用心去发现同学身上的美,去关心班级的建设和发展,去分享班级的荣誉和进步,分享同学的幸福和快乐。这样的活动来源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又为学生实际生活服务。所以,我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对社会有意和有用的习惯,学习生活道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和学生共同感受了家乡的乡音、乡情和独特的家乡文化,对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如此,我也深感现代农远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必不可少,不仅应用在语文、英语等学科,在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的应用也同样重要。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村级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便成为了发展学生智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共享资源。国家远程教育的实施,实现了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名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方水土必将养育着越来越多的人才。
关键词:隐性教育资源教学情境远程教育资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谁不眷恋着家乡的土地,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和力量。作为家乡人,是否想过自己的家乡究竟是什么样子?家乡有哪些独特的环境和风土人情?学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的出他们迫切地想学习这一单元。
因为本单元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我设计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一、音画结合,激发情趣
通过播放相关的课程资源录像,(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等,并且能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让学生跨越时间的隔阂,感受江淮儿女在安徽这片热土上,在科技发展的大道上,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增强他们强烈的自豪感和学习的积极性。《辉煌六十年-江淮巨变》这本书上的内容又再次重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同学们说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二、设疑解疑、增加了解
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营造学习氛围,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1、我的家乡在--省,简称--,省级行政中心是--,面积有---万平方千米,人口有多少-- ,家乡相邻省市有--,家乡的邮政编码—,家乡的车牌号码—
2、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有哪些名人些?有哪些特产?……
这些问题书中没有答案,而在课后的练习中这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生都想知道。因而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就显得很重要了,一方面我采取直观的多媒体资料展示等手段来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种真实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会浏览网站,利用网站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在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中感受真理,获得真知;更使品德教学蕴涵了新的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小组合作、探究生活
为了使“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意义更加明朗。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挖掘学生的合作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倾听学生汇报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捕捉学生言语中的信息、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例如:有一位学生说“历史上为什么称包黑子为“包青天”,因为他名字起的好——包拯,拯救世人嘛。”哈哈,我们听了都笑了,这是他从这节课上得到的启示,而我也利用这样的机会教育同学们要学习“包青天”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后来我又让他去搜集更多的资料,从此我们班多了一位包青天的铁杆粉丝了。通过小组合作,创设一个愉快、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给予了学生活动的机会,活动的权利,活动的空间,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但并不是追求简单的形式上的快乐效果,而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挖掘,着眼于对认知过程的内在逻辑的呈现,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认知和感悟。
四、关注全体、延伸教材
部分热情高涨的学生,掩盖了另一部分不愿动脑、动手的学生。从学生的汇报中就不难看出:很多学生没有做调查,准备展示的也只是念着稿,稿子只是从一些书上照搬过来的。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如果再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把网上查找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再进行汇报效果可能会更好。充分利用教科书所赋予的教学活动的空间,在尊重教科书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教材,将教材展示的学习内容大胆地进行调整,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的利用信息技术、农远教育课程资源,充实教材内容。
五、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学习道德
教学中,我们不要去传授那些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知识和经验,不要把学习只看成是掌握某些书本知识和语言符号。这样的课程学习达不到本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和道德,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的都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课堂上,我的做法是(1)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3)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摹拟中学习。学生就能够用心去发现同学身上的美,去关心班级的建设和发展,去分享班级的荣誉和进步,分享同学的幸福和快乐。这样的活动来源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又为学生实际生活服务。所以,我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对社会有意和有用的习惯,学习生活道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和学生共同感受了家乡的乡音、乡情和独特的家乡文化,对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如此,我也深感现代农远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必不可少,不仅应用在语文、英语等学科,在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的应用也同样重要。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村级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便成为了发展学生智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共享资源。国家远程教育的实施,实现了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名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方水土必将养育着越来越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