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教育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陶冶。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景;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40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样说来,语文教学只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是不行的,只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不行的。教师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这也是由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的任务──育人所决定的。
任何一部作品总是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历史、艺术的态度和看法。可以说,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以情感人和以情育人。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是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深切思想感情流露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试想,若无情动于衷,又哪来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哪来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哪来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一切佳作,无不都是作家真情实感的外化和人生经历的浓缩与写真。艺术形象的可感性的存在,能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经其事的感觉,从而激发读者喜、怒、哀、乐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注重情感的陶冶,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家的态度和看法,并受到感染,从而对作品产生莫大的兴趣。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语文学科才真正体现了它的育人功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语文教师再思考,再探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如此,情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陶冶又将如何实现呢?
一、教师自身的情感必须丰富
有人开玩笑地说:“政教系的学生是夫子,中文系的学生是疯子。”这虽是一个玩笑,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文系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注重自身的情感培养。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先“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必定会发生震颤,情感必定会被激起波澜。而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自身社会阅历的限制,尤其是一些情感流露不明显的文章,往往会阻碍他们的情感的产生,因而难以引发他们对文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调动起自己的感情之后,还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情等外部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情感教育。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必须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流露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期待和热爱,使学生原有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二、着力创设感染的情景和氛围
所谓感染,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为教师的讲授所陶醉。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设感染的情境;必须教之以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走进作品中的情景,从而很好地领略作品的内涵,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最终目的。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體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的情境中,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相沟通,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学生若无情感的波澜,缺乏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既使教师的分析再细致入微,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也无法深入。只有使学生入情,丰富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其走进作品中,与作者一起体验生活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诚然,“真正的学习应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这让笔者想起了叶圣陶说过的话:“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确实,当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的宽容氛围时,情感的陶冶也就容易多了。
三、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要想真正地走进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师必须想办法来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联想、想象的展开,往往伴随着情感因素。有人说联想、想象是情感的伴侣。有人则把情感在联想、想象中的作用比作炼钢炉中的燃料和氧气。没有他们,就没有高温,也就炼不出优质的合金。确实,联想、想象是以情感为动力的,若没有情感的推动,联想、想象的的翅膀也难以伸展。同时,联想、想象达到腾飞的境界,会推动情感的发展和深化,从而激起内心更强烈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学作品本身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对读者能够产生一种情感震撼,起到陶冶读者情操的作用。为此,教师就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挖掘作品中人物思想的闪光点来熏陶学生,通过诱导、感染,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立志做生活的强者。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加以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读书、评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
情感的陶冶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使教师和学生像知心朋友在促膝谈心。教师应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学生应是自然接受和升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学生懂得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说明学生具备了感知和判断能力。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即它的育人功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语文教师的再思考、再探索。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学院附中 554300)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景;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40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样说来,语文教学只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是不行的,只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不行的。教师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这也是由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的任务──育人所决定的。
任何一部作品总是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历史、艺术的态度和看法。可以说,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以情感人和以情育人。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是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深切思想感情流露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试想,若无情动于衷,又哪来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哪来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哪来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一切佳作,无不都是作家真情实感的外化和人生经历的浓缩与写真。艺术形象的可感性的存在,能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经其事的感觉,从而激发读者喜、怒、哀、乐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注重情感的陶冶,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家的态度和看法,并受到感染,从而对作品产生莫大的兴趣。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语文学科才真正体现了它的育人功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语文教师再思考,再探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如此,情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陶冶又将如何实现呢?
一、教师自身的情感必须丰富
有人开玩笑地说:“政教系的学生是夫子,中文系的学生是疯子。”这虽是一个玩笑,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文系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注重自身的情感培养。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先“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必定会发生震颤,情感必定会被激起波澜。而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自身社会阅历的限制,尤其是一些情感流露不明显的文章,往往会阻碍他们的情感的产生,因而难以引发他们对文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调动起自己的感情之后,还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情等外部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情感教育。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必须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流露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期待和热爱,使学生原有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二、着力创设感染的情景和氛围
所谓感染,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为教师的讲授所陶醉。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设感染的情境;必须教之以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走进作品中的情景,从而很好地领略作品的内涵,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最终目的。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體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的情境中,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相沟通,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学生若无情感的波澜,缺乏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既使教师的分析再细致入微,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也无法深入。只有使学生入情,丰富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其走进作品中,与作者一起体验生活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诚然,“真正的学习应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这让笔者想起了叶圣陶说过的话:“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确实,当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的宽容氛围时,情感的陶冶也就容易多了。
三、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要想真正地走进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师必须想办法来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联想、想象的展开,往往伴随着情感因素。有人说联想、想象是情感的伴侣。有人则把情感在联想、想象中的作用比作炼钢炉中的燃料和氧气。没有他们,就没有高温,也就炼不出优质的合金。确实,联想、想象是以情感为动力的,若没有情感的推动,联想、想象的的翅膀也难以伸展。同时,联想、想象达到腾飞的境界,会推动情感的发展和深化,从而激起内心更强烈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学作品本身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对读者能够产生一种情感震撼,起到陶冶读者情操的作用。为此,教师就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挖掘作品中人物思想的闪光点来熏陶学生,通过诱导、感染,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立志做生活的强者。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加以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读书、评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
情感的陶冶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使教师和学生像知心朋友在促膝谈心。教师应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学生应是自然接受和升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学生懂得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说明学生具备了感知和判断能力。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即它的育人功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语文教师的再思考、再探索。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学院附中 5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