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绵竹,“中华爱心玫瑰谷”,大马士革玫瑰交相掩映,春天里的芬芳似乎一年更比一年隽永。今年是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参与实施“爱心玫瑰谷”项目的第四年。
“产花量高的大马士革玫瑰可卖到花市,也能提炼玫瑰精油,玫瑰剪枝后愈发茂盛,当地还可以发展玫瑰谷为旅游基地做第三产业。”李晓林觉得做慈善不光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他是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20多年来,我们的企业发展不错,经过这么多次的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都轻松过来了;2008年、2009年的调控,我们也都安然度过。”
他是上过富豪榜的人。2008年胡润中国富豪榜榜单上,李晓林身价25亿元,排名第312位。当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也显示,李晓林拥有财富33亿元,排名第204位。
但李晓林最不喜欢谈论自己的财富,据说当年他甚至致电胡润不要把自己排进富豪榜。他最乐于谈的话题是慈善和公益,他要腾出更多精力经营。
如今的李晓林在慈善领域担当了诸多职务:他是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倡议发起人、副会长兼秘书长,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骨髓博爱基金发起人、中国红十字会理事,等等。
李晓林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还很漫长,“企业家是当上了,但慈善家还要努力。”他和大多数真心做慈善的企业家一样常感慨中国的扶贫问题仍然艰巨。他认为爱心、慈善应走长线战略,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
“地产大亨”
海阔天空任“渔”跃
北京东四环一隅,李晓林开发的林达海渔广场毗邻华侨城、欢乐谷,坐拥萧太后河,与自然共生,成长为六位一体的中国首席海洋文化城市综合体。
这是他在京开发的第8个房地产项目。凭借对市场的敏锐,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地产界如鱼得水。
早在80年代,凭借2000元开始创业的李晓林,先后做过电缆、注射器和彩电生意。1988年赴日本留学两年的他回国后,开始投资北京的房地产业。
通过收购、兼并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北京益童食品厂、北京补花二厂、北京煤炭四厂以及北京地质仪器厂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林达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李晓林相继开发了林达大厦、幸福公寓、牡丹园、紫玉饭店、远洋新干线等项目。此后,随着海渔广场的成功开发,他在北京城打造出了一片独具海洋文化的仿生地标建筑,在地产界写下了完美的一笔。
如今,在商业地产上,李晓林意欲计划在石景山打造一个西海渔广场,东西相互辉映。与此同时,他也希望在旅游、教育地产上有所突破,构建一些地产循环经济体系。
面对一轮轮的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这位地产大亨善于审时度势,在起起伏伏中进退自如。今日的林达集团,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已发展成一个多元化、综合性实业企业集团,涉及房地产业、风险投资、文化传媒业等多个领域。
他用了20多年创造了从2000元到林达集团总资产50亿元的财富神话。但他的人生目标并不满足于此。
2012年的李晓林,和往年一样忙碌。他仍然和过去一样,最不喜欢谈论自己的财富,最乐于谈慈善和公益。面对我们,他将慈善称之为自己的第二事业。在地产界收获更多财力、人脉夯实基础的同时,他要腾出更多精力去悉心经营慈善。在他看来,慈善、公益没有尽头。
“慈善大家”
思源思进
在李晓林的慈善事业版图里,“玫瑰谷的春天”并非个例,更早的“化屋蝶变”也令他感慨良深。
在美丽的贵州省黔西县新仁苗族乡百里乌江画廊,有一个叫做化屋村的B级村,7年前李晓林去考察的时候,那里还没有公路,“交通靠走”。后来,思源工程基金会给当地修了一条路,帮老百姓建沼气池,修爱心水窖,出钱让他们根据当地地貌种植最适宜的生姜。慢慢地,化屋村发展起来了,旧貌换新颜,在旅游开发的拉带下,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可循环经济生态模式。
慈善不是简单的一种捐赠行为,在李晓林看来,慈善更要注重方式方法,在模式上不断创新,长期悉心经营以保持结果的有续性。慈善也不能仅凭个人之力,要靠众人的力量一起“拾柴”以保证“火焰高”。
2005年10月,他和14名民建企业家联合发起倡议成立了“思源工程”,意在“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两年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正式成立,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5个扶贫捐助计划项目的成长型基金会。
从“化屋蝶变”到“玫瑰谷的春天”,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灾区发展经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要建立起一个个经济发展的生态园。
“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把慈善用心思做到点上,正是李晓林的慈善观。
从冰雪灾害到汶川地震,也处处可见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身影。地震以后,手机没有电,他们募集了500个太阳能充电器,通过空军投下去,以便让人们插上后可以通电话;水库的水被污染后,空中投下的矿泉水都摔碎了,他们征集了空军的战备液囊投下去。李晓林说,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能解决实际问题。
源于此,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还与新浪联手启动了“扬帆计划”,不断进行教育移民,把孩子接到城里读书,开拓眼界,长大后把父母也从山上“移”下来。此外,他们还和百度合作培养山区的老师和孩子们,同搜狐合作聚焦贫困地区医疗,与华谊兄弟合作,通过旗下300名签约艺人宣传扶贫,不断聚合各路力量。他们的“思源沼气”也重点在创新性上下功夫,生态农业效果显著。
在人人喊着做慈善做公益的时代,多种力量的融合催生出了全新版本的慈善。李晓林愿做这种创新公益里的一分子,通过种种新思维、新方法,在资源、投入之间建立良性循环,让慈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年来,他们每年平均募集资金1个亿左右,帮助了200多万贫困人口。如今,这个年轻的基金会项目遍及贵州、广西、云南、四川、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各个省区的各个角落。提及此,李晓林备感欣慰且“任重而道远”。每年,他都要走进西部。
4月,民政部主办的全国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报告会上,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推荐的“思源沼气”项目荣获“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这也是基金会获得的国家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项。
“公益先驱”
兼济天下
李晓林的时间似乎很不够用。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仅仅是他慈善事业的一部分。
10年前,他因为一个台湾朋友的白血病患儿开始关注起慈善和公益。那时的李晓林了解到,当时内地骨髓库库存数据只有不到2万份,骨髓库的所有配备只是两个人外加一台电脑,而当时美国骨髓库的数据有400多万份,欧盟有300多万份,而中国大陆骨髓库基本形同虚设。
万分心痛和触动之下,李晓林发起了倡议并带头捐款支持中华骨髓库建设,并成立了中华骨髓博爱基金。随后,他发起并与12位民建会员企业家共同设立了中华骨髓慈善基金,先后捐款200多万元,帮助骨髓库增加到了100多万例样本。
进而他又发现,即使找到配型,动辄数十万元的手术费也让近九成的患者放弃了治疗。于是,李晓林又积极推动骨髓移植纳入医保范围,他吁请国家尽早将骨髓移植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充分发挥骨髓库的作用。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在考虑将骨髓移植纳入医保范围,相关政策有松动迹象。
连续两次,他在全国两会上提案,呼吁全社会共同支持中华骨髓库建设事业。他也不断在联合各界热心人士一起做慈善。
近年来,李晓林把关注点放到了贫困大学生身上,希望帮助学生解决骨髓移植的医疗费用。在他看来,尤其是一些贫困大学生得了白血病更是无助,再让家里出钱已经是几乎不可能。而大学生更知滴水之恩,出钱救助他们,他们也会更多回报和造福社会。
这位公益先驱也在源源不断播撒公益基因。中华骨髓库,他一做就是10年。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如今中华骨髓库已拥有配型100多万例,成为世界第三大、中国第一大的骨髓库。
思源工程也进行了7年,未来李晓林也要将其传承下去。
“慈善大家”、“公益先驱”的炼就非一日一事之功。眼下,李晓林正不辞辛苦在管理上下功夫。
去年堪称中国公益组织的危机年,在经历了或远或近的灾难后,慈善、公益似乎成为了社会之痒。但在去年底,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发布的全国公募基金透明指数排行榜上,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排名第五。
一些大的基金会都没有上榜,“我们统领得特别好,管理特勤,我们每次支钱都是我亲自签字。”他反对粗放型管理,无论是中华骨髓库还是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李晓林都不做甩手掌柜,每一笔支出都坚持自己亲自把关。
在去年全国劝募环境都不太理想的情势下,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募集到了9900多万,“今年突破一个亿没有问题。”对于第二事业,李晓林满怀希冀。
“产花量高的大马士革玫瑰可卖到花市,也能提炼玫瑰精油,玫瑰剪枝后愈发茂盛,当地还可以发展玫瑰谷为旅游基地做第三产业。”李晓林觉得做慈善不光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他是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20多年来,我们的企业发展不错,经过这么多次的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都轻松过来了;2008年、2009年的调控,我们也都安然度过。”
他是上过富豪榜的人。2008年胡润中国富豪榜榜单上,李晓林身价25亿元,排名第312位。当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也显示,李晓林拥有财富33亿元,排名第204位。
但李晓林最不喜欢谈论自己的财富,据说当年他甚至致电胡润不要把自己排进富豪榜。他最乐于谈的话题是慈善和公益,他要腾出更多精力经营。
如今的李晓林在慈善领域担当了诸多职务:他是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倡议发起人、副会长兼秘书长,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骨髓博爱基金发起人、中国红十字会理事,等等。
李晓林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还很漫长,“企业家是当上了,但慈善家还要努力。”他和大多数真心做慈善的企业家一样常感慨中国的扶贫问题仍然艰巨。他认为爱心、慈善应走长线战略,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
“地产大亨”
海阔天空任“渔”跃
北京东四环一隅,李晓林开发的林达海渔广场毗邻华侨城、欢乐谷,坐拥萧太后河,与自然共生,成长为六位一体的中国首席海洋文化城市综合体。
这是他在京开发的第8个房地产项目。凭借对市场的敏锐,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地产界如鱼得水。
早在80年代,凭借2000元开始创业的李晓林,先后做过电缆、注射器和彩电生意。1988年赴日本留学两年的他回国后,开始投资北京的房地产业。
通过收购、兼并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北京益童食品厂、北京补花二厂、北京煤炭四厂以及北京地质仪器厂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林达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李晓林相继开发了林达大厦、幸福公寓、牡丹园、紫玉饭店、远洋新干线等项目。此后,随着海渔广场的成功开发,他在北京城打造出了一片独具海洋文化的仿生地标建筑,在地产界写下了完美的一笔。
如今,在商业地产上,李晓林意欲计划在石景山打造一个西海渔广场,东西相互辉映。与此同时,他也希望在旅游、教育地产上有所突破,构建一些地产循环经济体系。
面对一轮轮的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这位地产大亨善于审时度势,在起起伏伏中进退自如。今日的林达集团,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已发展成一个多元化、综合性实业企业集团,涉及房地产业、风险投资、文化传媒业等多个领域。
他用了20多年创造了从2000元到林达集团总资产50亿元的财富神话。但他的人生目标并不满足于此。
2012年的李晓林,和往年一样忙碌。他仍然和过去一样,最不喜欢谈论自己的财富,最乐于谈慈善和公益。面对我们,他将慈善称之为自己的第二事业。在地产界收获更多财力、人脉夯实基础的同时,他要腾出更多精力去悉心经营慈善。在他看来,慈善、公益没有尽头。
“慈善大家”
思源思进
在李晓林的慈善事业版图里,“玫瑰谷的春天”并非个例,更早的“化屋蝶变”也令他感慨良深。
在美丽的贵州省黔西县新仁苗族乡百里乌江画廊,有一个叫做化屋村的B级村,7年前李晓林去考察的时候,那里还没有公路,“交通靠走”。后来,思源工程基金会给当地修了一条路,帮老百姓建沼气池,修爱心水窖,出钱让他们根据当地地貌种植最适宜的生姜。慢慢地,化屋村发展起来了,旧貌换新颜,在旅游开发的拉带下,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可循环经济生态模式。
慈善不是简单的一种捐赠行为,在李晓林看来,慈善更要注重方式方法,在模式上不断创新,长期悉心经营以保持结果的有续性。慈善也不能仅凭个人之力,要靠众人的力量一起“拾柴”以保证“火焰高”。
2005年10月,他和14名民建企业家联合发起倡议成立了“思源工程”,意在“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两年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正式成立,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5个扶贫捐助计划项目的成长型基金会。
从“化屋蝶变”到“玫瑰谷的春天”,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灾区发展经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要建立起一个个经济发展的生态园。
“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把慈善用心思做到点上,正是李晓林的慈善观。
从冰雪灾害到汶川地震,也处处可见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身影。地震以后,手机没有电,他们募集了500个太阳能充电器,通过空军投下去,以便让人们插上后可以通电话;水库的水被污染后,空中投下的矿泉水都摔碎了,他们征集了空军的战备液囊投下去。李晓林说,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能解决实际问题。
源于此,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还与新浪联手启动了“扬帆计划”,不断进行教育移民,把孩子接到城里读书,开拓眼界,长大后把父母也从山上“移”下来。此外,他们还和百度合作培养山区的老师和孩子们,同搜狐合作聚焦贫困地区医疗,与华谊兄弟合作,通过旗下300名签约艺人宣传扶贫,不断聚合各路力量。他们的“思源沼气”也重点在创新性上下功夫,生态农业效果显著。
在人人喊着做慈善做公益的时代,多种力量的融合催生出了全新版本的慈善。李晓林愿做这种创新公益里的一分子,通过种种新思维、新方法,在资源、投入之间建立良性循环,让慈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年来,他们每年平均募集资金1个亿左右,帮助了200多万贫困人口。如今,这个年轻的基金会项目遍及贵州、广西、云南、四川、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各个省区的各个角落。提及此,李晓林备感欣慰且“任重而道远”。每年,他都要走进西部。
4月,民政部主办的全国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报告会上,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推荐的“思源沼气”项目荣获“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这也是基金会获得的国家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项。
“公益先驱”
兼济天下
李晓林的时间似乎很不够用。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仅仅是他慈善事业的一部分。
10年前,他因为一个台湾朋友的白血病患儿开始关注起慈善和公益。那时的李晓林了解到,当时内地骨髓库库存数据只有不到2万份,骨髓库的所有配备只是两个人外加一台电脑,而当时美国骨髓库的数据有400多万份,欧盟有300多万份,而中国大陆骨髓库基本形同虚设。
万分心痛和触动之下,李晓林发起了倡议并带头捐款支持中华骨髓库建设,并成立了中华骨髓博爱基金。随后,他发起并与12位民建会员企业家共同设立了中华骨髓慈善基金,先后捐款200多万元,帮助骨髓库增加到了100多万例样本。
进而他又发现,即使找到配型,动辄数十万元的手术费也让近九成的患者放弃了治疗。于是,李晓林又积极推动骨髓移植纳入医保范围,他吁请国家尽早将骨髓移植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充分发挥骨髓库的作用。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在考虑将骨髓移植纳入医保范围,相关政策有松动迹象。
连续两次,他在全国两会上提案,呼吁全社会共同支持中华骨髓库建设事业。他也不断在联合各界热心人士一起做慈善。
近年来,李晓林把关注点放到了贫困大学生身上,希望帮助学生解决骨髓移植的医疗费用。在他看来,尤其是一些贫困大学生得了白血病更是无助,再让家里出钱已经是几乎不可能。而大学生更知滴水之恩,出钱救助他们,他们也会更多回报和造福社会。
这位公益先驱也在源源不断播撒公益基因。中华骨髓库,他一做就是10年。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如今中华骨髓库已拥有配型100多万例,成为世界第三大、中国第一大的骨髓库。
思源工程也进行了7年,未来李晓林也要将其传承下去。
“慈善大家”、“公益先驱”的炼就非一日一事之功。眼下,李晓林正不辞辛苦在管理上下功夫。
去年堪称中国公益组织的危机年,在经历了或远或近的灾难后,慈善、公益似乎成为了社会之痒。但在去年底,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发布的全国公募基金透明指数排行榜上,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排名第五。
一些大的基金会都没有上榜,“我们统领得特别好,管理特勤,我们每次支钱都是我亲自签字。”他反对粗放型管理,无论是中华骨髓库还是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李晓林都不做甩手掌柜,每一笔支出都坚持自己亲自把关。
在去年全国劝募环境都不太理想的情势下,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募集到了9900多万,“今年突破一个亿没有问题。”对于第二事业,李晓林满怀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