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奇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香清味浓,孕育着龙的传人。诗歌作为最精炼的文学样式,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好的诗歌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
【关键词】诗歌;教学;札记
诗歌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奇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香清味浓,孕育着龙的传人。诗歌作为最精炼的文学样式,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好的诗歌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诗歌可以陶冶性灵,净化情感,磨砺节操,启迪思维,作用无可替代。我们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感受诗歌的美,领悟诗歌创立的艺术境界,即做到循序渐进,深入境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体应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初识意境
初识意境,即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和教师的指导下,速读课文,明白时代背景,扫除语言障碍,弄清语意后,通过学生的阅读,学生受到诗歌感情波浪的冲击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诗歌的脉络构思,诗歌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引导学生明白诗歌的情感是怎样推进的。
1.1扫除语音、语意障碍。
阅读诗歌,认识生字,明白新词的意义,是阅读诗歌的首要条件。如果阅读者连诗歌的字都不认识,且有语意障碍,可想而知,他根本无法弄清诗歌的意义,更不能体验诗歌的美及深邃的意境。
1.2把握脉络:
引导学生弄清诗歌的构思脉络,就必须细读课文,经历一番作者经历过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人用心所在。郭小川在《谈诗》中谈到:“一般抒情诗,我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是以感情的变化和层次来贯穿的。”诗歌的布局谋篇是无限多样的。从一般规律来看,就是结构一定要有利于感情的抒发,有利于以情动人。
2再现意境
再现意境就是在初识意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所描绘的内容,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电影、电视艺术是观众的眼睛根据画面直接摄入形象,而诗歌则是对欣赏者的想象力提出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想象诗的形象,从诗歌的形象的直接性去寻求间接性,从诗歌形象的有限性去寻求其无限性,在头脑中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和画面。
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根据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合理想象,画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内涵。
3深入境旨
学生通过速读、细读诗歌,进入初识意境,再现意境的层次后,就可以通过精读片断,仔细地品味,分析比较,通过补充自己生活的感受,弄清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达到更深的层次,即深入境旨。
3.1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有时几个字就会使人们联想起一幅优美生动及韵味无穷的图画,透过它可以窥见人生心灵的奥秘,借助它可以洞悉诗歌艺术的精髓。品味语言,就是要抓住关键的字词,仔细玩味。
3.2比较对照:
比较,包括两个方面,即比较的对象与被比较对象。用比较法鉴赏诗,就是通过二者的对照,让学生理解其相同与相异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①词语比较:
增加或调换一两个词语,诗的意境就会大为改观,贾岛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是用“敲”与“推”,斟酌良久,举棋不定。韩愈认为“作敲字佳矣。”因为前一句“鸟宿池边树”表明夜已深。用“推”表明门只是虚掩,主人尚未睡,说明夜不深;用“敲”字,表明主人已睡熟。只有用敲门的声响来唤醒他,说明夜已很深深,这样就与前一句相统一。夜如此深,僧人为何要敲门?唤醒主人干什么?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问,意境也就深远得多了。再加上题目为“题李凝幽居”,突出一个“幽”字,“敲”比“推”更能突出李凝居室的幽静。
②意境比较:对不同的诗歌对照起来比较,就能更清晰地揭示出两诗不同的意境来,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诗比较好下:
由于两首诗送别的人与被送人的不同,送别时间、地点不同, 送者与被送者当时当地的处境、 心情不同,两首诗的意境迥然不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在盛唐这个繁华的年代,在阳春三月这个繁华似锦的季节里的离别,分手处又是著名的黄鹤楼,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诗歌充满诗情画意,而《送元二使安西》则充满了浓浓的忧伤情绪。
3.3补充感受:
诗歌教学,应持这样的见解:一首具有审美价值的诗歌,有限之境,可含不尽之意,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引导学生神游诗境,可以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应补充自己的感受,才能深刻领会其旨趣。教师不需旁征博引,而是在补充感受时,适当进行形象的描绘、分析,帮助学生通过联想,感受诗人的写作意境。
此外还可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注意读准音调,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读出感情来。
总之,诗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年龄、心理特点,把逻辑分析融入到形象的描绘中,对学生理解困难处,应启发诱导,适当渲染补充,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诗的形象,一步步深刻领会诗的旨趣。
【关键词】诗歌;教学;札记
诗歌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奇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香清味浓,孕育着龙的传人。诗歌作为最精炼的文学样式,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好的诗歌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诗歌可以陶冶性灵,净化情感,磨砺节操,启迪思维,作用无可替代。我们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感受诗歌的美,领悟诗歌创立的艺术境界,即做到循序渐进,深入境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体应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初识意境
初识意境,即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和教师的指导下,速读课文,明白时代背景,扫除语言障碍,弄清语意后,通过学生的阅读,学生受到诗歌感情波浪的冲击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诗歌的脉络构思,诗歌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引导学生明白诗歌的情感是怎样推进的。
1.1扫除语音、语意障碍。
阅读诗歌,认识生字,明白新词的意义,是阅读诗歌的首要条件。如果阅读者连诗歌的字都不认识,且有语意障碍,可想而知,他根本无法弄清诗歌的意义,更不能体验诗歌的美及深邃的意境。
1.2把握脉络:
引导学生弄清诗歌的构思脉络,就必须细读课文,经历一番作者经历过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人用心所在。郭小川在《谈诗》中谈到:“一般抒情诗,我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是以感情的变化和层次来贯穿的。”诗歌的布局谋篇是无限多样的。从一般规律来看,就是结构一定要有利于感情的抒发,有利于以情动人。
2再现意境
再现意境就是在初识意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所描绘的内容,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电影、电视艺术是观众的眼睛根据画面直接摄入形象,而诗歌则是对欣赏者的想象力提出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想象诗的形象,从诗歌的形象的直接性去寻求间接性,从诗歌形象的有限性去寻求其无限性,在头脑中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和画面。
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根据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合理想象,画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内涵。
3深入境旨
学生通过速读、细读诗歌,进入初识意境,再现意境的层次后,就可以通过精读片断,仔细地品味,分析比较,通过补充自己生活的感受,弄清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达到更深的层次,即深入境旨。
3.1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有时几个字就会使人们联想起一幅优美生动及韵味无穷的图画,透过它可以窥见人生心灵的奥秘,借助它可以洞悉诗歌艺术的精髓。品味语言,就是要抓住关键的字词,仔细玩味。
3.2比较对照:
比较,包括两个方面,即比较的对象与被比较对象。用比较法鉴赏诗,就是通过二者的对照,让学生理解其相同与相异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①词语比较:
增加或调换一两个词语,诗的意境就会大为改观,贾岛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是用“敲”与“推”,斟酌良久,举棋不定。韩愈认为“作敲字佳矣。”因为前一句“鸟宿池边树”表明夜已深。用“推”表明门只是虚掩,主人尚未睡,说明夜不深;用“敲”字,表明主人已睡熟。只有用敲门的声响来唤醒他,说明夜已很深深,这样就与前一句相统一。夜如此深,僧人为何要敲门?唤醒主人干什么?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问,意境也就深远得多了。再加上题目为“题李凝幽居”,突出一个“幽”字,“敲”比“推”更能突出李凝居室的幽静。
②意境比较:对不同的诗歌对照起来比较,就能更清晰地揭示出两诗不同的意境来,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诗比较好下:
由于两首诗送别的人与被送人的不同,送别时间、地点不同, 送者与被送者当时当地的处境、 心情不同,两首诗的意境迥然不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在盛唐这个繁华的年代,在阳春三月这个繁华似锦的季节里的离别,分手处又是著名的黄鹤楼,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诗歌充满诗情画意,而《送元二使安西》则充满了浓浓的忧伤情绪。
3.3补充感受:
诗歌教学,应持这样的见解:一首具有审美价值的诗歌,有限之境,可含不尽之意,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引导学生神游诗境,可以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应补充自己的感受,才能深刻领会其旨趣。教师不需旁征博引,而是在补充感受时,适当进行形象的描绘、分析,帮助学生通过联想,感受诗人的写作意境。
此外还可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注意读准音调,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读出感情来。
总之,诗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年龄、心理特点,把逻辑分析融入到形象的描绘中,对学生理解困难处,应启发诱导,适当渲染补充,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诗的形象,一步步深刻领会诗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