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孙某\严某犯敲诈勒索罪一案评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情:
  被告人孙某和严某打听到张某在万某家打牌赢了钱,便想向张某弄几个钱花花。于是二人来到万某家楼下,把正在三楼打牌的张某叫下来,说:“听说你最近打牌赢了钱,借1000块给我们花花。”张掏出300元给孙严二人,表示不用还了。孙某坚持要1000元,张不从,孙即打了张一记耳光,严也跟着踢了张一脚,并要张某去其他地方借钱。张某即到三楼去借钱,孙、严二人站在楼下等着拿钱。(注:三楼万某家有一部电话和5名男子)不久,張某便从三楼下来,把1000元现金交给了孙严二人,孙、严二人当晚被公安局抓获。检察院以抢劫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孙、严二人的行为是以借钱为名,强行向他人勒索钱财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遂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刑。
  评析: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和第二百七十四条分别对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做了明文规定。第二百六十三条明文规定抢劫罪就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该条,刑法学界对抢劫罪的犯罪构成做了具体的诠释:“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而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并没有具体规定敲诈勒索罪的概念。但根据刑法理论界的通说,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和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两被告人行为究竟构成何种犯罪,争议较大。一种意见认为,两被告人行为构成抢劫罪,一是被告人暴力手段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是对他人财产的侵犯;二是本案不符合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方面,而符合抢劫犯罪的两个“当场”。另一种意见认为,两被告人在案发前以被害人打牌赢钱为由向被害人敲诈,纵观全案,以敲诈勒索罪认定为宜,量刑范围一般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定抢劫罪,则应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罪刑明显不相适应。 
  本案的客观方面,属于典型的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疑似之处,对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的疑似与辨别,理论上研究不多,教科书上对两罪的辨别,基本上都是从比较明显的区别入手,例如犯罪主体方面,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要求不同;犯罪主观方面,两罪的犯罪故意不同;犯罪对象上,敲诈勒索罪可以针对与被害人关系密切的人,可以针对其他对象的破坏行为;犯罪数额要求方面,抢劫罪没有数额要求,敲诈勒索罪的构成则要求数额较大;两罪的法定刑不同等等。笔者认为,当犯罪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或以当场使用暴力相威胁,并当场取得财物”的情况下,是审判实践中最难以区别两罪的疑似之处。因此,笔者通过两个“当场”来分析本案的性质。 
  一、当场实施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当场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是抢劫罪的客观方面的表现方式之一,但并非抢劫罪的专有表现方式。这里涉及到暴力或暴力威胁的程度。理论上认为,抢劫罪中的暴力或暴力威胁应当要能够达到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知反抗、不敢反抗或者不能有效反抗的程度。而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这种程度?这正是区别抢劫与敲诈勒索的难点所在。笔者认为,应通过考察暴力、胁迫的程度、样态、手段、时间、场所、对象、作案工具,以及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人数、年龄、性别、身高等各种因素,应以社会上的一般人为标准进行综合判断。 
  本案中,被告人的暴力行为表现为打了一记耳光,踢了一脚,其间还让被害人到三楼去借钱,而三楼万某家有一部电话和5名男子,可以肯定,这种暴力程度根本达不到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知反抗、不敢反抗或者不能有效反抗的程度。被害人自己有机会可以逃跑或者向他人求助,但从客观情况看,他既不想跑又不向他人求助是抱着一种息事宁人的心理状态,即“不想跑”是他当时没有逃跑或求助的真正心理状态。 
  二、当场取得财物。当场取得财物是抢劫罪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案中的犯罪对象是要求被害人拿出1000块钱,张某被打后即到三楼去借钱。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不能视为当场取得财物。因为本案中,被害人到三楼去借钱,两被告人到楼下等,这过程中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与空间段,被害人本可以借此机会逃走或者向他人求助,被告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也就无法得逞,即二被告人在当场实施暴力以后并没有当场取得财物,而是在通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取得被害人财物的,因而笔者认为,本案中被告人强迫被害人拿出1000元的行为不能认定被告人当场取得财物。
  综上,笔者认为本案只构成一般的敲诈勒索罪,而不构成抢劫罪,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沙县人民法院,福建 沙县 365500)
其他文献
摘 要: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提出了著名的“法律内在道德”的理论,该理论是富勒新自然法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通过对“法律内在道德”的理论进路分析,可以发现在富勒的程序性自然法理论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尊重和人本主义思想,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法律内在道德;人性;人文关怀  富勒是新自然法学派的领军人物,《法律的道德性》是他的代表著
期刊
摘 要:口供补强规则是证据补强规则之一种,它的功能在于确保口供的真实性以及保障人权。我国目前关于口供补强证据的规定十分笼统,以致并未发挥其实质作用。本文在分析域外有关口供补强规则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的口供补强规则。  关键词:口供补强;功能;建议   口供补强,是指仅有被告人的口供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必须经由其他证据的补强法官才能作出有罪的判决。口供
期刊
摘 要:死刑制度,不论在中方还是西方都有很悠久的历史。许多的中西学者都对死刑制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对死刑制度的社会价值、法律价值进行分析。本文就我国死刑制度的本质、产生、发展、功能以及以后的发展做了介绍。同时叙述了不同学者对于死刑制度的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针对这些看法和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进而对死刑制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新的评价和看法。  关键词:死刑制度;产生;现状;发展  死刑,是古
期刊
近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纷纷结合本地区特点,尝试在刑事检察业务中推行刑事和解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是刑事和解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刑事和解的成功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刑事和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一剖析,以期对检察实践有所帮助。  一、刑事和解制度概况  无论是原始社会的“同态复仇”及神灵审判,还是近代纠问制及对抗制刑事诉讼模式,刑事诉讼的核心都是犯罪人,而近年来刑事司
期刊
摘 要:患者隐私权是患者一项基本人权,是患者作为人的基本尊严。《侵权责任法》第一次对隐私权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做出了原则性规定,而之前司法实践对隐私权的保护是以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患者隐私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为了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他人的知情权及公众(公共)利益,医务人员可以合理使用患者的隐私而不构成侵权行为。  关键字:隐私权;名誉权;合理使用  一、问题的提出  医疗行为服务
期刊
新《民诉法》第204条的规定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执行异议之诉制度,该立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执行救济制度。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执行异议之诉的条件、诉讼主体、管辖等相关问题进一步作出解释,但新《民诉法》和《解释》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简单,且立法存在冲突和缺陷,审判实务中各地法院对该类案件处理又各异,以致影响司法统一。
期刊
一、“检务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上重视不够,不能经常化,欠缺制度化   实践中,有的检察院对“检务公开”工作不够重视,工作开展不够规范,有的流于形式;有的公开形式单一,有的仅局限在控申部门,反贪、反渎、公诉和侦查监督等部门,没有有效推进。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务公开”工作的落实和有效开展,使得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的了解限于表面,不够深入。  (二) 资金短缺,公
期刊
摘 要:本文概述检察文化的内容、特点,分析影响基层检察院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并就如何激活基层检察文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检察文化;规范执法行为;激励机制;空间平台   一、检察文化的概念、内容及特点   对于文化,历来是难以准确下定义的。在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罗孔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中,罗列了从1871到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有164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警察职务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不仅给社会和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败坏了人民警察的形象,对警察职务犯罪进行预防和控制已迫在眉睫。我们的目的在于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者手段,来遏制其产生与发展。本文旨在探究警察职务犯罪的防治对策,结合法学、金融学、心理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警察职务犯罪产生发展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分析,重点探讨预防警察职务
期刊
一、 基本情况  (一)江州涉及土地利益纠纷整体情况。土地纠纷一直在伴随着农村在土地上滋长,随着这几年江州区整体建设的提速,土地纠纷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区各职能部门均以大局为重,为建设和谐江州,在解决土地纠纷上拿出了智慧,也拿出了力度。在江州,土地纠纷的解决机制一般以调解协商解决为主,其次才是靠行政裁决和司法裁决解决。据通过问访初步统计,仅2009年,区政府、区司法局、国土局、信访办、区调解处理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