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自主性学习是一个崭新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自主学习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布满丰富、生动的概念活动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授课内容不减的情况下,解决课堂教学教学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 自主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42-0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时间管理不善,学习的行为表现被动,学习的物质环境有待于改善,学习的社会性协作不足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以从这六个方面来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的。这一教学研究基于拓展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参与度与选择权,旨在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并能够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中自我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感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与行为,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在学习之后,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进行有效的总结评价。
1 通过预习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预习的常用方法是阅读教材,开始可以领学生先看书。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本节知识的概貌也就是大体内容,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二是细读,指导学生根据编好的阅读提纲(或学案?)细读教材,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之后带着疑问去听课,而后再做练习,通过练习来检查?自己预习时掌握的情况。
指导预习应注意运用虚实相生的策略,预习必须要避免两种倾向:第一,预习不能过粗,必须能够“读进去”,对新课的内容要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与钻研,对某个知识点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第二,预习不宜过细。预习必须能够“走出来”。如果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便难以释怀,从而影响了进一步的学习,这便背离了预习的基本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更关注的应是准确提出问题。
2 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内在魅力。
3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我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底线——每节课至少安排学生10分钟自学活动的时间,并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和“教学相长”等课堂教学基本原则。所谓“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通过同伴互助能学会的也不讲。“三讲”“三不讲”的重心是一切以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为核心,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学习,并增加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索构建一个合理的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研究初期,师生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启发质疑一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梳理提升——课后拓展”的课堂学习结构。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过多追求学生的“自主”,放手让学生随意讨论、任意发挥,教师会对学生散乱的信息反馈无从下手,造成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甚至牵着教师走的现象;与此相对,过度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又容易忽略在学习中同伴的互助、互评与互促作用。
因此,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要恰当地把握自主的度,自主但不放任,自主但不随意,自主不等同于自学,教师一定要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发挥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在课堂上,启发质疑与自主探究之间必须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导学”。“导学”的目的就是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活动目的、恰当的方法指导、关键性的主导问题引领,同时又预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通过对加入“导学”环节的探讨,帮助教师正确把握课堂学习中的“导”与“放”的关系。这就形成了第二阶段的课堂学习结构,即“启发质疑——导学—— 自主探究—— 交流评价—— 梳理提升—— 课后拓展”。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完整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基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情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资源。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通过开展学生互助合作,让优秀学生勇于站出来做“小先生”,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同样,强化课后反思,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引导教师关注学生进步细节,能够有效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逐渐完善了“学情分析—— 导学—— 自主探究—— 交流评价——学生互教——梳理提升——课后拓展——课后反思”的课堂自主学习结构。在这个学习结构中,教师在一旁指导协助,一切教学过程由学生进行。完善的课堂自主学习结构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搭建了平台。
参考文献
[1] 郑曼怀.倡导自主性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关键词】 新课程 自主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42-0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时间管理不善,学习的行为表现被动,学习的物质环境有待于改善,学习的社会性协作不足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以从这六个方面来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的。这一教学研究基于拓展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参与度与选择权,旨在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并能够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中自我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感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与行为,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在学习之后,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进行有效的总结评价。
1 通过预习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预习的常用方法是阅读教材,开始可以领学生先看书。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本节知识的概貌也就是大体内容,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二是细读,指导学生根据编好的阅读提纲(或学案?)细读教材,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之后带着疑问去听课,而后再做练习,通过练习来检查?自己预习时掌握的情况。
指导预习应注意运用虚实相生的策略,预习必须要避免两种倾向:第一,预习不能过粗,必须能够“读进去”,对新课的内容要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与钻研,对某个知识点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第二,预习不宜过细。预习必须能够“走出来”。如果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便难以释怀,从而影响了进一步的学习,这便背离了预习的基本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更关注的应是准确提出问题。
2 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内在魅力。
3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我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底线——每节课至少安排学生10分钟自学活动的时间,并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和“教学相长”等课堂教学基本原则。所谓“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通过同伴互助能学会的也不讲。“三讲”“三不讲”的重心是一切以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为核心,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学习,并增加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索构建一个合理的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研究初期,师生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启发质疑一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梳理提升——课后拓展”的课堂学习结构。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过多追求学生的“自主”,放手让学生随意讨论、任意发挥,教师会对学生散乱的信息反馈无从下手,造成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甚至牵着教师走的现象;与此相对,过度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又容易忽略在学习中同伴的互助、互评与互促作用。
因此,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要恰当地把握自主的度,自主但不放任,自主但不随意,自主不等同于自学,教师一定要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发挥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在课堂上,启发质疑与自主探究之间必须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导学”。“导学”的目的就是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活动目的、恰当的方法指导、关键性的主导问题引领,同时又预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通过对加入“导学”环节的探讨,帮助教师正确把握课堂学习中的“导”与“放”的关系。这就形成了第二阶段的课堂学习结构,即“启发质疑——导学—— 自主探究—— 交流评价—— 梳理提升—— 课后拓展”。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完整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基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情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资源。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通过开展学生互助合作,让优秀学生勇于站出来做“小先生”,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同样,强化课后反思,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引导教师关注学生进步细节,能够有效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逐渐完善了“学情分析—— 导学—— 自主探究—— 交流评价——学生互教——梳理提升——课后拓展——课后反思”的课堂自主学习结构。在这个学习结构中,教师在一旁指导协助,一切教学过程由学生进行。完善的课堂自主学习结构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搭建了平台。
参考文献
[1] 郑曼怀.倡导自主性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