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工业式的教育。有些教师总是用一个标准、用一个“模子”去塑造我们的学生,把学校看成是一个“人才加工厂”,一年一年地、一批一批地大量生产着同一种型号、同一种规格的“人才制品”,老师自己也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简单的“制造工人”。这使学生丧失了本性。 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由工业式教育向农业式教育转变,我们可以将孩子视作秧苗花树,我们可以给其浇水培土,除草施肥,但必须讲究时令和季节,讲究秧苗花树的品性。不同的孩子,习性不同,秉性不同,资质不同。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他、教育他,而不能像铸件生产那样,把所有的孩子都往相同的模子里塞,都塑造成整齐划一的模样。因此,教育要顺乎人性。
【关键字】教育;工业;农业
我们常常把可爱的孩子们比喻成沐浴着灿烂春光、吸收着充足养分的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苗,我们都渴望着他们将来能够长成为栋梁之材,殊不知,真正的参天大树是自己长大的,而非人为对它乱施肥料、任意拔高的结果。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一直在苦苦地叩问着这一看似简单、其实深奥的教育命题。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也都尝试着给其下一个定义,然而,我觉得那些定义都不如叶圣陶先生给教育所作的比喻经典而直白。他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农业很缓慢,周期长。正如你站在一株禾苗前,可看到它旺盛的长势,却感觉不到它的成长,只有隔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它的变化。因此,农业是需要耐心等待。工业生产很快,机器一开成品就源源不断地从机器里出来。因此,短时间内即可大批量生产;农业很复杂,受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得按时令,抓时机。工业不分时节,也不受诸多自然条件影响,程序一统一就可反复操作,不需太费心力;农业的果实会有个体差异,但即使瘦点、小点,粮食还可磨面,菜果还可吃。所剩杂物,不利用,也可自行漚化分解,“化作春泥更护花”。工业产品规格统一,不允许有个体差异。若有不合规格者即为废品,其边角料也很少利用。总而言之,工业和农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按固定的模型制造产品,一个是因地因时制宜培育产品。按固定模型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都是一样的,没有个性,没有活力;而精心培育出来的产品,则个性飞扬,活力四射。
记得有一次我路过一幼儿园的活动室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期间掺杂着大人的责骂声。只见孩子满眼泪花,拽着他爷爷的衣服在哀求:“爷爷,别走!我一定好好做,好好做!”那位爷爷黑着脸,大声地责怪:“谁叫你不好好学的,这么粗心,这么笨!”说到“笨”字,这位“包公”爷爷还用食指使劲地戳了一下孩子的太阳穴,孩子吓得直哭……这时,我们的老师也板着脸,抖着手中的作业本指给家长看:“你看,作业错了这么多!这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结果!”孩子瞪着圆圆的大眼睛,饱含着泪花看着老师,战战兢兢地等待着大人们的暴风骤雨……幼儿园,这本该是属于孩子们最幸福、最快乐的生活乐园啊! 是什么使慈爱的爷爷变成龇牙咧嘴的“大灰狼”?是什么让美丽的女教师“花容失色”?又是什么使快乐的“天堂”变成了孩子的“人间地狱”?
答案便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工业式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有些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一个标准、用一个“模子”去塑造我们的学生,把学校看成是一个“人才加工厂”,一年一年地、一批一批地大量生产着同一种型号、同一种规格的“人才制品”。 这种工业式教育,其不良后果显而易见: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最终被活活地教育成一部“人形的机器”。
阿莫纳什维利说:没有儿童的顽皮,没有顽皮的儿童,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学……顽皮是儿童可贵的品质,需要的是仅仅加以引导……儿童纪律的主要要点不是去压制顽皮,而是去改造它。[1]可在很多人眼里,教育是一部大机器,这部机器生产的产品“质量三包”,其型号统一,性能一致,输入的是同一程序,而教师就是这部机器的操作者。
我们的孩子,一个出生在今天中国的孩子,从开始上幼儿园那天起,他就要学会怎么正襟危坐,怎么安静听课,怎么举手发言,怎么不出声地吃饭,怎么规规矩矩地排队走路。我们的孩子第一天去幼儿园,一般都是一路蹦跳着走进校门,但去了一天之后,他(她)就再也不肯去了,因为他(她)发现幼儿园不是他(她)想象中的那回事,他(她)说老师总是喊一二三,坐好,坐在位子上不准讲话不准回头不准笑,实在憋得难受,觉得浑身不舒服。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应该是蹦蹦跳跳的才对,即便是做个鬼脸也很可爱!
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由工业式教育向农业式教育转变,教育只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农业性劳作。我们可以将孩子视作秧苗花树,我们可以给其浇水培土,除草施肥,但必须讲究时令和季节,讲究秧苗花树的品性。不同的孩子,习性不同,秉性不同,资质不同。对于这些不同,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他、教育他,而不能像工业品制作一样,依照事先精心设计的模型,“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2]更不能像铸件生产那样,把所有的孩子都往相同的模子里塞,都塑造成整齐划一的模样。
种地需要好的“田把式”,教育也需要好的教育工作者。因此,作为“护花使者”的老师,应该有农民的品质,农民不会因为作物的歉收而对作物强加指责、埋怨,你什么时候看到过农民手持鞭子,抽打着果树,嘴里还斥责着:“你怎么才结这几个果子?!”但我们却能随处看到老师生气的埋怨学生:“你怎么这么笨,才考这几分呢?!”每一颗秧苗花树,材性也有差异,也需要不一样的照料,长成后的高矮、壮弱,以及所开花儿的多少、黯艳,所结果子的大小、甜酸,都会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还要学会对矮弱者的一种期待,一种耐心,一种固守,一种宽容。
蔡元培曾提出“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则一,毋宁展个性。”马克思也有这样一句话:“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充满幻想的世界,孩子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的。身为教育者,不能强行压抑,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揠苗助长,而应顺“生”之天,以致其性,让其自然地、健康地、各具个性地茁壮成长。
树是自己长大的,顺乎人性是最美。让教育 “沿着人们踩出的路痕铺设人行道”。[3]这样去铺设路径,则师德伟矣!
参考文献:
[1] 选自阿莫维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
[2]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3] 选自孙日东《师德,呼唤农人的生命关怀》。
【关键字】教育;工业;农业
我们常常把可爱的孩子们比喻成沐浴着灿烂春光、吸收着充足养分的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苗,我们都渴望着他们将来能够长成为栋梁之材,殊不知,真正的参天大树是自己长大的,而非人为对它乱施肥料、任意拔高的结果。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一直在苦苦地叩问着这一看似简单、其实深奥的教育命题。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也都尝试着给其下一个定义,然而,我觉得那些定义都不如叶圣陶先生给教育所作的比喻经典而直白。他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农业很缓慢,周期长。正如你站在一株禾苗前,可看到它旺盛的长势,却感觉不到它的成长,只有隔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它的变化。因此,农业是需要耐心等待。工业生产很快,机器一开成品就源源不断地从机器里出来。因此,短时间内即可大批量生产;农业很复杂,受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得按时令,抓时机。工业不分时节,也不受诸多自然条件影响,程序一统一就可反复操作,不需太费心力;农业的果实会有个体差异,但即使瘦点、小点,粮食还可磨面,菜果还可吃。所剩杂物,不利用,也可自行漚化分解,“化作春泥更护花”。工业产品规格统一,不允许有个体差异。若有不合规格者即为废品,其边角料也很少利用。总而言之,工业和农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按固定的模型制造产品,一个是因地因时制宜培育产品。按固定模型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都是一样的,没有个性,没有活力;而精心培育出来的产品,则个性飞扬,活力四射。
记得有一次我路过一幼儿园的活动室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期间掺杂着大人的责骂声。只见孩子满眼泪花,拽着他爷爷的衣服在哀求:“爷爷,别走!我一定好好做,好好做!”那位爷爷黑着脸,大声地责怪:“谁叫你不好好学的,这么粗心,这么笨!”说到“笨”字,这位“包公”爷爷还用食指使劲地戳了一下孩子的太阳穴,孩子吓得直哭……这时,我们的老师也板着脸,抖着手中的作业本指给家长看:“你看,作业错了这么多!这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结果!”孩子瞪着圆圆的大眼睛,饱含着泪花看着老师,战战兢兢地等待着大人们的暴风骤雨……幼儿园,这本该是属于孩子们最幸福、最快乐的生活乐园啊! 是什么使慈爱的爷爷变成龇牙咧嘴的“大灰狼”?是什么让美丽的女教师“花容失色”?又是什么使快乐的“天堂”变成了孩子的“人间地狱”?
答案便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工业式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有些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一个标准、用一个“模子”去塑造我们的学生,把学校看成是一个“人才加工厂”,一年一年地、一批一批地大量生产着同一种型号、同一种规格的“人才制品”。 这种工业式教育,其不良后果显而易见: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最终被活活地教育成一部“人形的机器”。
阿莫纳什维利说:没有儿童的顽皮,没有顽皮的儿童,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学……顽皮是儿童可贵的品质,需要的是仅仅加以引导……儿童纪律的主要要点不是去压制顽皮,而是去改造它。[1]可在很多人眼里,教育是一部大机器,这部机器生产的产品“质量三包”,其型号统一,性能一致,输入的是同一程序,而教师就是这部机器的操作者。
我们的孩子,一个出生在今天中国的孩子,从开始上幼儿园那天起,他就要学会怎么正襟危坐,怎么安静听课,怎么举手发言,怎么不出声地吃饭,怎么规规矩矩地排队走路。我们的孩子第一天去幼儿园,一般都是一路蹦跳着走进校门,但去了一天之后,他(她)就再也不肯去了,因为他(她)发现幼儿园不是他(她)想象中的那回事,他(她)说老师总是喊一二三,坐好,坐在位子上不准讲话不准回头不准笑,实在憋得难受,觉得浑身不舒服。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应该是蹦蹦跳跳的才对,即便是做个鬼脸也很可爱!
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由工业式教育向农业式教育转变,教育只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农业性劳作。我们可以将孩子视作秧苗花树,我们可以给其浇水培土,除草施肥,但必须讲究时令和季节,讲究秧苗花树的品性。不同的孩子,习性不同,秉性不同,资质不同。对于这些不同,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他、教育他,而不能像工业品制作一样,依照事先精心设计的模型,“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2]更不能像铸件生产那样,把所有的孩子都往相同的模子里塞,都塑造成整齐划一的模样。
种地需要好的“田把式”,教育也需要好的教育工作者。因此,作为“护花使者”的老师,应该有农民的品质,农民不会因为作物的歉收而对作物强加指责、埋怨,你什么时候看到过农民手持鞭子,抽打着果树,嘴里还斥责着:“你怎么才结这几个果子?!”但我们却能随处看到老师生气的埋怨学生:“你怎么这么笨,才考这几分呢?!”每一颗秧苗花树,材性也有差异,也需要不一样的照料,长成后的高矮、壮弱,以及所开花儿的多少、黯艳,所结果子的大小、甜酸,都会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还要学会对矮弱者的一种期待,一种耐心,一种固守,一种宽容。
蔡元培曾提出“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则一,毋宁展个性。”马克思也有这样一句话:“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充满幻想的世界,孩子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的。身为教育者,不能强行压抑,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揠苗助长,而应顺“生”之天,以致其性,让其自然地、健康地、各具个性地茁壮成长。
树是自己长大的,顺乎人性是最美。让教育 “沿着人们踩出的路痕铺设人行道”。[3]这样去铺设路径,则师德伟矣!
参考文献:
[1] 选自阿莫维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
[2]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3] 选自孙日东《师德,呼唤农人的生命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