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质量特色规模效益

来源 :中国当代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在保证和提高质量方面,需要获得更多的支撑要素,需要统筹兼顾特色、规模和效益。
  【关键词】民办高校;质量;特色;规模;效益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是高校目前最紧迫的任务。近十几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是,由于在规模快速扩张过程积淀了许多问题,提高质量就显得更加重要。因办学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提高质量必须要统筹兼顾特色、规模和效益,处理好提高质量与办学特色、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1凝练特色,充实质量内涵
  民办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或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是指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等;“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指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所谓“合格”人才,必须是人才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两个方面的合格。
  我国民办高校办学普遍缺乏特色,趋同化现象严重:管理基本是举办者(或投资人)说了算;办学资金来源基本是靠收取学生学费;专业设置基本是投入少的文管类专业;教师队伍兼职多,专职少,老的老,少的少,等等。趋同化使大家都缺乏竞争优势。因此找准定位、凝练特色就成为提高质量的关键。特色是学校对学生发展和社会对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所做出的选择,形成自己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办学模式上的优势。简而言之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是别人做不好,你能做好,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
  凝练特色是个太大的命题,涉及范围极广,其重点是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特色。要找准定位,开设有良好就业需求和发展前景,在一定区域有竞争优势的专业。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一个就业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特色鲜明的专业,学校不一定具有办学条件,办学成本承受力不一定许可,不一定适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等。办学不能什么专业好办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赚钱就办什么专业;或一哄而上,别人办什么专业,自己也办什么专业;有些学校一味地追求专业多,以“综合性”来显示办学水平更是不可取的。
  凝练特色专业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要依靠优势学科、优势资源、前瞻性地统筹考量。如专业的特色、可能的招生规模;专业基本建设所必须所投入的资金、财力、人力成本;近期、中期、长期所产生的办学效益;在专业建设上,课程体系、培养环节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等。但是,只有专业特色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与本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富有特色的体制,没有科学的特色的管理、没有好的教师队伍,没有足够的办学资金作保障,特色专业也不过是张“设计图”,人才培养质量就是纸上谈兵。
  特色一方面是学校办学满足了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与本校实际密切结合,并在理念、管理、专业设置与建设等方面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人才培养质量是用社会需求来衡量的,满足社会需求是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特色首先是质量的重要支撑要素,同时又是质量的重要内涵。
  2保持适度规模,确保质量所必须的资金保障
  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靠学费收入。学费的多少是由收费标准和一定规模的学生数量来决定的。学费标准由政府审定,执行中由政府严格监控。民办高校是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学费标准基本是在学校设置时批准的,一般较低,且多年没有变化。目前生源竞争激烈,未来民办高校要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迎接更加激烈的挑战,展开相互竞争和与公办学校的竞争,而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并不确定,因此,民办高校提高学费标准的底气不足,要求不迫切。这样,学校在经费来源方面可以操控的就是招生规模。规模越大,收入越多。收入多意味着效益好,一方面意味着更多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这是社会效益;收入多,学校增加了资金积累,增强了办学和发展的实力,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因此,民办高校追求招生规模是自身的特有规律决定的,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保持了适度招生规模,才能确保必要的经费来源。教学运转、专业建设、校舍建设、人才引进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有生源、有规模,资金就会有保障,教学运转与学校发展就会有保障;运转与发展有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就有了基础。
  追求规模是合情合理的,但必须是“适度”的。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管理资源等与招生规模存在着科学的匹配关系。这种关系的失衡,特别学生数量严重超出校舍、教学条件、师资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就会降低。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又会影响学校声誉,进而影响招生,影响效益。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通过近10多年的快速规模扩张发展,民办高校中万人高校比比皆是。民办本科高校和大部分民办高职高专学校,校舍等基本建设已基本到位,应该讲这些学校办学已经“不差钱”,需要的是保持规模,把主要力量放在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只有质量有保障,保持规模才成为可能。
  3确保质量,才能确保效益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效益是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自身办学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其中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资金,办学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等。至于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目前还不是民办高校追求的效益目标。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是民办高校追求的第一效益,也是民办高校的社会职责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人才。而我国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有限,因此,在十多年前高校扩招时,国家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招生规模逐年大幅增长。截至2009年,全国336所民办高校在校生达204.77万人,322所独立学院在校生241.37万人,两者之和,在校生人数占总数的20.8%。这些学生高考成绩与“二本”学生相比要低许多,其中大部分属于因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形成学业困难的学生,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多,“调皮捣蛋”的学生多。如果没有民办高校,他们其中大部分便没有学上,而成为无业游民;让他们继续有学上,解决了无数家庭的忧虑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化解了了无数个人、家庭和社会矛盾。有学者夸张地讲:办好一所民办大学,国家就少开一所监狱。   民办高校在过去的10多年中,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自身办学规模得到迅速扩张。从起初的借钱、租地办学,到现在每年学费年收入数亿元,拥有了自己宽阔、美丽的校园,学校自身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用自己的重要地位。正是这种规模扩张,带来了巨大的办学效益。从资源消耗与培养人数比例讲,民办高校的效益无疑显著的,这是民办体制优势,办学者和管理者注重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
  但是,这种规模扩张对大部分民办高校来说,学校资源、办学能力与规模不相匹配,是超负荷、超规模;是积压已久的人们期盼上大学需求在“扩招”中释放的结果;民办高校应有的许多办学优势并没有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得到体现,比如灵活的机制并没有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专业建设上的前瞻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性等。个别办学者片面追求了大规模招生带来的经济收入,不顾自身条件,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能保证质量,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以至于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信誉。2009年、2010年出现的民办高校招生大量“补录”现象,除生源总量减少、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外,就是部分民办高校办学质量不能保证所致,这对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不利,是未来办学效益的直接损失。近年来,因不能保证质量而招不来学生,不得不关门大吉,或因招生困难而搞欺骗招生被政府强行停办的民办高校不在少数。
  因此,追求办学效益必须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顾质量的效益是短暂的,它的负面效益远大于积极效益。对人才培养和人的教育来讲,“次品”的社会危害,其负面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4结语
  抛开了质量,民办高校的特色、规模、效益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质量是特色、规模、效益的核心。
  特色是质量的重要支撑要素和内涵,但是,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建设、管理机制的特色,如不能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这些特色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这些特色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落实到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一般讲,规模大效益就越大,培养的人才就越多,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学生多,学费收入多,办学经费就有保障,进而质量也有保障。但是,如果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招生,或有了收入却投不到办学中,这种不顾质量的规模扩张,因质量不能保障而导致规模萎缩是迟早要发生的,甚至因规模萎缩而使收入减少,导致教学运转困难走向衰败。因此,什么样的规模是合适的,衡量的杠杆是质量。
  没有质量的效益,其办学的社会效益是危害,其自身办学效益首先是信誉损失,进而是经济损失。陕西有所民办本科高校的校训讲得好:“校誉之上,质量第一”。办学者必须在质量与效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民办高校必须以质量为核心,统筹兼顾特色、规模和效益,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文进.大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与大学的竞争力[J].北京教育,2008(3)
  [2]杨承运.谈大学特色的养成[J].中国大学教育,2006(10)
  [3]孙宗禹,何祖健.发展个性办出特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人民网.科教论坛.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8089322
  [4]陈运超.高等教育质量的内生性与外源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7(2)
  [5]王军红.发展性: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本质特征[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6]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其他文献
【摘 要】护士的基本职责是“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和服务性,每一项护理操作都关系到病人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危。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忠诚于护理事业,热爱护理专业,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牢记自己的职责,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作为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方式的改变,病人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
期刊
【摘 要】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建设地方本科教育、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建设我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途径。进一步提升四川省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立足地方,凸显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以求发展,建设四川省成为高等教育强省,是四川省新世纪面临的必然抉择。  【关键词】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发展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中国教师节
期刊
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我们,能否准确地理解新课程、诚心地接受新课程、热情地投入新课程、积极地实施新课程,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能否成功实施,至关重要。而新课程不仅需要音乐老师教育理念、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而且要求音乐专业技能焕然一新,包括歌
期刊
【摘要】在农村现有的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并不乐观,虽然现在信息技术科现已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学校受升学率影响,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升,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等,落后的农村学校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
期刊
【摘要】为了学好语文,单注重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丰富的课外生活同样重要。小学必须重视课外阅读,使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农村小学老师和学生既没有足够的阅读意识又缺乏课外阅读读本,课外阅读状况让人忧虑。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从改变观念激发兴趣、营造环境推荐读本和加强实践应用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课外阅读;意识;环境;读本;实践  大语文教育观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广阔的天地,不仅仅局限
期刊
【摘 要】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能力,并使之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方面均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和六步教学法的理念和应用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  在职业教育日益发
期刊
【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我校近三年分三个阶段:转变观念分步推进;细化环节主题研究;系统规划科学实施;整体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整体转变;探索;实践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从2011年开始,进行了一场教育的变革,提出坚定不移的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重整齐划一向重伸展个性转变。本次“教与
期刊
【摘要】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究竟如何创设和谐课堂?本文作者认为创设真正的和谐课堂,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和谐课堂。仅仅“蹲下来看孩子”并不能创造小学语文和谐课堂,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营造自由宽松的和谐课堂氛围,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和谐课堂;审美素养;自由轻松;师生关系  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那么,什么是和谐课
期刊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是实现新形势下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对于培养良好的校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使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提高。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校园文化中最主要
期刊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多年来,诸多教育者在科学的殿堂中不断研究探索和改革。体育教育是科学领域中一部分,同样也在寻找改革的途径。而现行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扩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加强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高校体育界以及广大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1 加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