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糖尿病之后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cpt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傍晚,夕阳西下,天气晴朗。在平常,这肯定是一个放飞心情的好时候,但此时我的心就像压着磨盘,十分沉重。我和爱人在医院花园里的长凳上坐着,我才39岁呀,上有七旬父母,下有嗷嗷孩儿,而我刚刚确诊患有1型糖尿病,这可怎么办?到此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脆弱,我把头埋在爱人的怀里哭个不停。夕阳虽美,但已不属于我。将来属于我的,也许就是黑暗冰冷的五尺坟茔了。当时我的凄怆劲儿,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爱人也只是在一旁陪着我默默流泪。
  
  从悲伤到心灰意冷
  
  磕磕绊绊,在医院里住了十天,病情已真相大白,情况也基本稳定。每天一千多元的医药费让我觉得比病情更沉重,继续住院治疗相对来说意义不大了。于是,在征得院方的同意并经过短时间的胰岛素使用培训后,我在药店里买了注射器、胰岛素、血糖仪和尿糖试纸后就出院回家了。
  之后,就开始了我的“有胰”生活,由于买到的注射器针头较粗,扎在肉里,真是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每日注射3次,眼看针头刺破表皮,进到皮下,那刹那间的疼痛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以后每次注射之前全身都很紧张。没过几天,我的肚皮上千疮百孔,不堪入目。不只如此,为找准饮食量与胰岛素量的平衡,还要每天测6次血糖。如果血糖仪小显示屏上的数字令我满意,心里还略感欣慰;如果血糖高,真有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感觉。唉,生命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过程,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
  那段时间,正值家里只剩下我一人,陪伴我的只有那本《糖尿病》,除了按方案作适当的活动之外,其余的时间就钻到书本里去。在那本书里,我学到了许多糖尿病知识,如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什么是糖耐量,什么是胰岛素释放试验,鉴别糖尿病的分型等。这些都是有益的知识,但也有些知识看后让人心惊肉跳。如l型糖尿病5年后肾衰的几率是多大,7年后眼底出血的几率是多大,那些数字能活活把人吓死。我心如死灰,心想:我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了。
  
  曾妄想“叫板”糖尿病
  
  有一天,刚刚挨过一针之后,满心晦气的我突然想,糖尿病是因为胰岛出了毛病,而糖分会给胰岛造成负担,胰岛的过分负担又会加速胰岛的死亡,病情是这样一环一环加深的。那么,如果我不吃面食只吃蔬菜,这样既可充饥又不致累及胰岛,再用中药治疗提高我的体质,这样胰岛细胞不就可以慢慢恢复了吗?况且我体型偏胖,坚持一段时间是没问题的。于是,我擅自停掉胰岛素。一个月后,我想知道自疗方案是不是有点效果,于是,我做了一小碗面条汤,说是面条汤,其实汤稀得可以照人,面条只有区区数根。结果,餐后2小时血糖高达12.3mmol/L。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一个月全都白忙活了,一点作用都没有。怪不得大家说糖尿病是不治之症,这病真是顽固,与糖尿病“叫板”失败了。
  
  北京之行坚定了信念
  
  尽管在胰岛素的使用上,我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心路历程,但真正让我坚定信念开始坚持使用胰岛素,是在去年4月下旬去北京之后。在北京海淀医院里,我看到许多病友都在使用胰岛素,他们不仅没有颓废的神态,反而个个满面春风,精神抖擞。挂专家号时,我身后站着一位年龄与我相仿的女士,她注射胰岛素已经七八年了,她说:“用胰岛素的感觉非常好。”我想,北京的医疗条件是最好的,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也是最准确的,看起来胰岛素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专家了解了我的病情,打消了我心头的疑虑,重新制订了治疗方案和饮食方案,速效胰岛素改为30R的中效胰岛素,针管注射改为胰岛素笔注射,既减轻了皮肉之苦又减少了注射的次数。回家后,根据血糖的变化,我摸索出了一套最适合自己的饮食与治疗方案。之后我的血糖控制慢慢好转。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4年9月下旬,某商家在我县举办糖尿病讲座,糖尿病知识没讲多少,直接就兜售商家的产品。我看清了他们的真实面目就回了家,到家后恰好是餐后两小时,一测餐后血糖5.4mmol/L,当天早上我照方案吃了1个馒头、注射了6单位的胰岛素。“是谁帮我们得解放嘞……”我情不自禁地从心底飞出欢乐的歌。我兴奋地感到,我的病情正一步步好转。
  
  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
  
  其实,我血糖控制得好,不仅得益于及早用上胰岛素,还得益于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它使我学到了许多糖尿病知识,使我对糖尿病的认识比较到位,因而在“控糖”上少走了许多弯路。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一提的是,《糖尿病之友》正如它的刊名,真是广大患者的良师益友。她融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向患者传授糖尿病知识,又向病友介绍成功的“降糖”经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杂志。这本杂志我每期必读,有些文章要读上几遍,有的文章还要做摘记,以指导我的日常生活。现在我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很多同事都对我说:“我觉得你比健康人还要健康”。
  
  编辑 钟 卉
其他文献
虽然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血糖的水平,但对于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常常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如高血压、血脂紊乱等)。所以,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的基础上,采取降糖、降压、调脂的综合治疗。  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也反映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的全面治疗。具体数值及控制标准参见下表。  与该表对照后,您可以判断自己的糖尿病控制程度如何?为什么对糖尿病
期刊
由于在患糖尿病的初期,许多患者无任何典型的临床症状,往往被忽略而贻误病情。为此,提醒糖尿病高危人群,如出现以下症状应警惕,必要时去医院做糖耐量检查以尽早确诊。  ①餐后2~3小时经常出现心慌、手颤、饥饿、多汗、心率加快,吃些东西后即可缓解;  ②屡次发生皮肤感染;  ③发现持续性视力下降;  ④妊娠期发现血糖增高;  ⑤连续两次空腹血糖值>6.1mmol/L。  另外,40岁以上的肥胖体质者及有糖
期刊
1968年,伊朗学者Rahbar在对1200例患者进行异常血红蛋白筛选时,发现有两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IC)明显增高,后追溯其来源发现他们均是糖尿病患者。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糖化血红蛋白增高。  血红蛋白转变为糖化血红蛋白是在红细胞的整个生命期内,在红细胞内持续而缓慢地、几乎是不可逆地进行的。由于机体内血红蛋白的半寿期为60~9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
期刊
此前多家杂志曾介绍“GTF”(吉尔福)疗法能解除胰岛素抵抗,平稳降低血糖,并能治疗由于高血糖引起的手脚麻木、疼痛等。他们说,“GTF”是北大著名教授研制的新一代生物制品,还登载了许多患者照片,介绍服用“吉尔福”后几十天到几个月的临床疗效,而且声明购买服用后无效退款……  我对各种治疗糖尿病的保健品和所谓的特效药都持否定的态度,我只相信正规大夫的处方,因而从未上当受骗。但看了有关“GTF”疗法的宣传
期刊
2005年第10期《蜜蜂杂志》报道,我国一位姓张的糖尿病患者,通过每天口服蜂胶液80滴加外用蜂胶液涂抹患处,治疗糖尿病坏疽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双脚已长出新的肉芽,避免了双脚的切除手术。  近年来,关于蜂胶效果的类似报道屡见报端,蜂胶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医药价值也引起国际医学界的深入研究。    治坏疽应具备哪些条件?    糖尿病足坏疽是典型综合性并发症,涉及到血管、周围神经和感染等多种病变。血管病变
期刊
本人得糖尿病7年了,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去年开始,血糖控制得不好,医生让我加用罗格列酮,现在血糖水平还算不错。不过,最近我身边的几个病友和社区中心的一个医生都在说,治疗糖尿病不能总吃一种药,否则易产生耐药性,以后这种药就无效了。最好是几种药轮着吃,比如说今年吃这种药,明年就换另一种药,避免出现耐药性,效果也比较好。真的是这样吗?我现在是否需要换一种药呢?    耐药性是怎么产生的?    耐药性是指
期刊
由于代谢紊乱,糖尿病病人易合并血脂紊乱、冠心病、高血压等症。因此,糖尿病预防保健的重点是控制血糖,促进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调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鲜蜂王浆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酶类、核酸和王浆酸等100多种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王浆酸是蜂王浆的重要功效成分之一,可明显改善机体免疫能力,具有抑癌防瘤的作用。因此,蜂王浆具有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促进受损组织
期刊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生活”。事实上,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睡眠问题。那么,睡眠时间的多与少,对糖尿病有何种程度的影响?记者就这一问题咨询了呼吸科与运动医学专家,希望通过专家的指导,提高大家对睡眠质量的重视。”    前不久,很多媒体相继转载了国外的一项研究成果:睡眠时间太长或太短,都有可能诱发糖尿病。这一结论是在对1100多名中老年男性的睡眠情况进行了
期刊
一旦得了糖尿病,在现阶段还不能治愈,常需要终生治疗,因此,预防病发非常重要。做好预防,即使是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可能终生不得糖尿病。我总结了四个“一点”,和大家分享:  1.多懂一点:如果一个人对糖尿病一无所知,不知道糖尿病是百病之源,又怎么能谈得上预防呢?这就需要多懂点糖尿病防治知识,多懂点糖尿病的危害,这是预防的前提。  2.少吃一点:现代人都喜欢大吃大喝,认为能吃是福气,殊不知这会使病从口入。正
期刊
病友张阿姨说自己平时吃得不多,活动也不少,竟然也患上了糖尿病,很是想不通,希望知道原因。医生追问她的病史,才知道她平时经常心事重重,容易生气,而且生气后也不愿意说出来。生生气,发发“火”,急躁一些就会得糖尿病吗?当然,急躁性格不是引起糖尿病的根本原因,但情绪不畅确实在糖尿病的病情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糖尿病在中医中是属于“消渴病”的范畴,我国古代2000多年前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