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家上学”,10多年前悄然出现的教育现象,依然备受社会关注。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题组调查显示:全国中小学生近2亿人,约6000人实践了“在家上学”。2月2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强调:“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
“在家上學”最早风行于美国。美国当年也是禁止在家上学的,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不得不放开。现在各州都有非常完善的衔接服务,先是丰富的“在家上学”学习资源,其次是相关的制度与规定。面对教育部的叫停,中国家长该何去何从?
依然有说服力的“郑渊洁案例”
2000年,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在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主任厉声批评一位没带课本的同学:“脑残呀,上学不带课本!”儿子回家问郑渊洁:“脑残是什么病,是残疾吗?”看到自己如此天真而富有求知欲的儿子,身处的学习环境却如此不堪,郑渊洁当时就萌生了家庭私塾的念头,但他没有马上实行,而是等到了孩子小学毕业。他在等待的过程中仔细研究当时的教育,发现:“国内学校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没尊严,评价孩子的标准是考试分数,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多流于形式。”
童年应该充满快乐,不应该被升学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让儿子能轻松学习,郑渊洁专门编写了10部教材,包括创新和怀疑篇《脚踏实地目空一切的贝塔》、哲学篇《鲁西西和苏格拉底对话录》、性知识篇《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道德篇《罗克为什么不是狼心狗肺》、安全自救篇《再送你100条命》等,涵盖范围远远超出学校教授内容,总字数400万字。在编写法制篇《皮皮鲁和419宗罪》时,郑渊洁不仅买了刑法参考,还买了至少七八本法律专著。郑渊洁比较看重这部法制篇,中国的刑法一共有419项罪名,他就把这419个罪名编成了419个童话故事。
郑渊洁在家中为儿子布置了一间教室。除了自己教,还请了退休教师当家教。每周一,和正规的学校一样,郑渊洁带着儿子在家里举行升旗仪式。为了增加学习的动力,郑渊洁还发明了“逆向考试”。他说:“儿子学完了一门功课以后出题考我。如果让学生有权力给老师出题,你说他学完以后能不高兴吗?我最差一次考了48分,补考两次才过关。我建议学校都采用这种逆向考试法,把老师考倒了才是学生的成功。”
在家上学3年之后,郑亚旗学完了中学6年的课程。郑亚旗说:“自学和独立,是爸爸对自己最成功的教育。我18岁就从家里搬出去了,这也是爸爸从小和我的约定。”
在独立之初,郑亚旗做过很多工作:在超市做搬运工,在小报社从网络小工做到技术主任……后来,郑亚旗选择自己创业——他跟父亲说:“给我一个你的授权,我来帮你在市场上运作图书。”这个提议马上就被郑渊洁否定了。他怕儿子没有经验,把自己正常运营的图书做亏了。
郑亚旗并没有放弃,他又想了一个办法:将郑渊洁的作品改编成漫画发表在杂志上,这项创意并不影响郑渊洁的图书运营,于是,就产生了后来影响力很大的《皮皮鲁》杂志。创业之初,郑亚旗一直亏本,到一年时才收支平衡。此后,郑亚旗的运营越来越成功,图书发行量比以前翻了十几倍,郑渊洁也因此成为作家里名副其实的“大土豪”。
郑亚旗的成功当然离不开父亲为他提供的资源,但是,不能因此否认他本身的能力。这是“在家上学”非常成功的模板。虽然他的成功经验并不能证明“在家上学”模式比在学校更加优越;但“在家上学”灵活变通的学习内容,快乐求知、探索的方式,却非常适合一部分孩子。
追求自由的学习夙愿是相同的
家住济南市长清区的韩百川今年18岁了,他生在一户普通人家。从初中一年级开始选择“在家上学”。他说:在我上初一的时候,有了自己想做的事,却没时间做。另外,我不太喜欢学校的老师,作业也太多,业余生活单调乏味。我头天晚上就一直做自己的事,作业第二天上学再想办法。这使我的作业质量很差,也因为每天挨老师批评而胆战心惊。这些种种原因使我选择了“在家上学”。我跟父母商量时,他们先是很惊讶,在我耐心劝说下,他们最终选择支持。
不用每天早起急匆匆奔向学校,韩百川的作息时间基本固定在7:00起床、22:00睡觉。但每天的学习内容都不固定,时间上也没有“一堂课”的概念。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韩百川认为在家上学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画画、编程、做实验,或者向手机游戏团队学习做一款手游,都是韩百川学习计划中的内容。
韩百川在家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有关PM2.5的知识,当时雾霾严重,人们刚刚知道有这样一个说法。韩百川在网上查资料:“PM2.5的直径”“PM2.5对身体的危害”“PM2.5的来源”。同时查询微米和纳米的长度,还有他们之间的进制等。 韩百川说:“我很享受这种学习方式,互联网为我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从小喜欢画画,在电脑上学习绘画教程,绘画技巧也大有长进。”此外,韩百川还自学了很多编程知识,比如,一个被他称为“增强现实”的应用项目,“想剪头发时,可以提前看看剪完后什么样。有时候,他登录一些英文网站,不但可以找到需要的视频资料,还能营造一个地道的英语环境。韩百川给自己定了很多目标,每完成一個目标,都伴随着强烈的成就感。时间久了,韩百川慢慢发现:在家学习也有一些缺陷——没有老师的指导,缺乏系统的知识和严谨学习体系。同时,也没有知心朋友。韩百川说:“与以前的同学、朋友已经渐行渐远了,他们要的是考试,我要的是自己的兴趣。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完美的,选择在家上学,也要接受它的缺点。”
“在家上学”,有的人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了下来,并看到了彩虹;也有的人一无所获,只是耽误了最宝贵的学习时间,不得已中途返回。
“我要重回学校”
张玥因为女儿雨涵在学校成绩排名倒数,迫不得已选择“在家上学”。雨涵从12岁到18岁,除每天画画、阅读外,并没有学习文化课。为了女儿,张玥自学教育知识、心理知识,接触亲子课堂,学习情商管理、情绪管理等。为了解决女儿的社交问题,还经常带女儿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如去社区敬老院、孤儿院做志愿者、捐献物品等。 雨涵18岁尝试高考,一个人背著画板去参加艺考。最后艺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但因为没上过文化课,试卷都不会做。之后,雨涵跟妈妈说想再试一次。于是张玥请了家教,每天都给女儿补习文化课。第二次高考,雨涵的艺术成绩依然名列前茅,最后考上苏州工艺美术学院。
张玥说:“虽然在家上学很艰辛,但看到女儿洒脱自如、进退有度的生活状态,知足了。”
同样的故事,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2005年春,泸州市纳溪区居民李铁军以“娃娃到学校学不到东西”为由,将女儿李婧磁带回家,自己教,这起“家教挑战义务教育法”案轰动全国。此后,李婧磁未踏入过学校一步。李铁军宣称将把女儿培养成为一名生物磁场方面的科学家,但如今,20岁的李婧磁连一份初中试卷都难以完成。
东北的一位妈妈在儿子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把孩子带回家,之后尝试了不同的学习方法。3年后,孩子极力要求回学校,说自己不想做与众不同的孩子。为了回学校,一家人陪着孩子努力补课。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家上学的QQ群里,随处可见实践失败的家长焦急地寻求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部日前只是表态称不得擅自在家学习,但是对于家长执意让孩子离开学校在家教育的行为,教育部并没有明确说明要介入制止或动用法律手段。也就是说,并没有明令禁止这一现象。
教育形式应为多元
选择“在家上学”,不仅是对现行教育的不满,更是在倒逼教育进行改革。现在学校教育同质化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考试是对学生唯一的评价方式。为了考试,学生丧失了个人学习的自由,要学习固定的知识,背固定的答案,甚至固定的回答格式。只有一丝不苟地掌握这些标准化的答案,才可能考得高分,从而得到老师认可。
北京一高校教师说:我家孩子也是在家上学。孩子小学二年级时学习比较吃力,导致一点儿学习的兴趣都没有了。学校要求高、孩子性格又稍微“弱”一点,综合这些情形,我们夫妻商量,也征求了孩子的意见,他也挺愿意在家学习的,所以就干脆自己教了。
山东威海的一名律师在旁听了孩子班级一节公开课后,决定一、二年级“在家上学”。他说:学校过早采取军事化管理,把孩子束缚在座位上,也容易固化思维,而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学校设置的课程太繁重,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
一名教育媒体工作者表示:首先,学习渠道多元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特别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日,它不会随个人意愿而转移;其次,多渠道的学习及其方式,我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品质;最后,民间小微学校的兴起,只要符合國家法律,符合育人规律,可理解为是对政府主导学校的补充。
也有人对此持表示担忧。北京一小学校长认为:孩子“在家上学”或者把其放到一个现代私塾,如果选择不当,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孩子个性不但没得到释放,反而被“耽误”了。另外,“在家上学”如果被大众化,还浪费了宝贵的社会教育资源。在学校上学虽然有各种不足,但是学校的教育方法、教材等都日趋成熟,更为全面和专业。“在家上学”则对家长的文化程度、时间等要求较高,并且没有集体生活的磨合,孩子容易孤僻、不合群、社交能力差。再者,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亲近感是天性,是家长的陪伴代替不了的,学校生活同样是美好的回忆,哪怕是朋友之间的争吵。家长让孩子留在家中,将孩子屏蔽在群体之外,又何尝不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与权力的剥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有必要通过立法方式规范“在家上学”,既给“在家上学”合法地位,也把对“在家上学”的父母教师资质、教育内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籍管理问题等都纳入法治框架进行系统治理。
“在家上學”最早风行于美国。美国当年也是禁止在家上学的,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不得不放开。现在各州都有非常完善的衔接服务,先是丰富的“在家上学”学习资源,其次是相关的制度与规定。面对教育部的叫停,中国家长该何去何从?
依然有说服力的“郑渊洁案例”
2000年,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在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主任厉声批评一位没带课本的同学:“脑残呀,上学不带课本!”儿子回家问郑渊洁:“脑残是什么病,是残疾吗?”看到自己如此天真而富有求知欲的儿子,身处的学习环境却如此不堪,郑渊洁当时就萌生了家庭私塾的念头,但他没有马上实行,而是等到了孩子小学毕业。他在等待的过程中仔细研究当时的教育,发现:“国内学校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没尊严,评价孩子的标准是考试分数,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多流于形式。”
童年应该充满快乐,不应该被升学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让儿子能轻松学习,郑渊洁专门编写了10部教材,包括创新和怀疑篇《脚踏实地目空一切的贝塔》、哲学篇《鲁西西和苏格拉底对话录》、性知识篇《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道德篇《罗克为什么不是狼心狗肺》、安全自救篇《再送你100条命》等,涵盖范围远远超出学校教授内容,总字数400万字。在编写法制篇《皮皮鲁和419宗罪》时,郑渊洁不仅买了刑法参考,还买了至少七八本法律专著。郑渊洁比较看重这部法制篇,中国的刑法一共有419项罪名,他就把这419个罪名编成了419个童话故事。
郑渊洁在家中为儿子布置了一间教室。除了自己教,还请了退休教师当家教。每周一,和正规的学校一样,郑渊洁带着儿子在家里举行升旗仪式。为了增加学习的动力,郑渊洁还发明了“逆向考试”。他说:“儿子学完了一门功课以后出题考我。如果让学生有权力给老师出题,你说他学完以后能不高兴吗?我最差一次考了48分,补考两次才过关。我建议学校都采用这种逆向考试法,把老师考倒了才是学生的成功。”
在家上学3年之后,郑亚旗学完了中学6年的课程。郑亚旗说:“自学和独立,是爸爸对自己最成功的教育。我18岁就从家里搬出去了,这也是爸爸从小和我的约定。”
在独立之初,郑亚旗做过很多工作:在超市做搬运工,在小报社从网络小工做到技术主任……后来,郑亚旗选择自己创业——他跟父亲说:“给我一个你的授权,我来帮你在市场上运作图书。”这个提议马上就被郑渊洁否定了。他怕儿子没有经验,把自己正常运营的图书做亏了。
郑亚旗并没有放弃,他又想了一个办法:将郑渊洁的作品改编成漫画发表在杂志上,这项创意并不影响郑渊洁的图书运营,于是,就产生了后来影响力很大的《皮皮鲁》杂志。创业之初,郑亚旗一直亏本,到一年时才收支平衡。此后,郑亚旗的运营越来越成功,图书发行量比以前翻了十几倍,郑渊洁也因此成为作家里名副其实的“大土豪”。
郑亚旗的成功当然离不开父亲为他提供的资源,但是,不能因此否认他本身的能力。这是“在家上学”非常成功的模板。虽然他的成功经验并不能证明“在家上学”模式比在学校更加优越;但“在家上学”灵活变通的学习内容,快乐求知、探索的方式,却非常适合一部分孩子。
追求自由的学习夙愿是相同的
家住济南市长清区的韩百川今年18岁了,他生在一户普通人家。从初中一年级开始选择“在家上学”。他说:在我上初一的时候,有了自己想做的事,却没时间做。另外,我不太喜欢学校的老师,作业也太多,业余生活单调乏味。我头天晚上就一直做自己的事,作业第二天上学再想办法。这使我的作业质量很差,也因为每天挨老师批评而胆战心惊。这些种种原因使我选择了“在家上学”。我跟父母商量时,他们先是很惊讶,在我耐心劝说下,他们最终选择支持。
不用每天早起急匆匆奔向学校,韩百川的作息时间基本固定在7:00起床、22:00睡觉。但每天的学习内容都不固定,时间上也没有“一堂课”的概念。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韩百川认为在家上学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画画、编程、做实验,或者向手机游戏团队学习做一款手游,都是韩百川学习计划中的内容。
韩百川在家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有关PM2.5的知识,当时雾霾严重,人们刚刚知道有这样一个说法。韩百川在网上查资料:“PM2.5的直径”“PM2.5对身体的危害”“PM2.5的来源”。同时查询微米和纳米的长度,还有他们之间的进制等。 韩百川说:“我很享受这种学习方式,互联网为我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从小喜欢画画,在电脑上学习绘画教程,绘画技巧也大有长进。”此外,韩百川还自学了很多编程知识,比如,一个被他称为“增强现实”的应用项目,“想剪头发时,可以提前看看剪完后什么样。有时候,他登录一些英文网站,不但可以找到需要的视频资料,还能营造一个地道的英语环境。韩百川给自己定了很多目标,每完成一個目标,都伴随着强烈的成就感。时间久了,韩百川慢慢发现:在家学习也有一些缺陷——没有老师的指导,缺乏系统的知识和严谨学习体系。同时,也没有知心朋友。韩百川说:“与以前的同学、朋友已经渐行渐远了,他们要的是考试,我要的是自己的兴趣。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完美的,选择在家上学,也要接受它的缺点。”
“在家上学”,有的人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了下来,并看到了彩虹;也有的人一无所获,只是耽误了最宝贵的学习时间,不得已中途返回。
“我要重回学校”
张玥因为女儿雨涵在学校成绩排名倒数,迫不得已选择“在家上学”。雨涵从12岁到18岁,除每天画画、阅读外,并没有学习文化课。为了女儿,张玥自学教育知识、心理知识,接触亲子课堂,学习情商管理、情绪管理等。为了解决女儿的社交问题,还经常带女儿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如去社区敬老院、孤儿院做志愿者、捐献物品等。 雨涵18岁尝试高考,一个人背著画板去参加艺考。最后艺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但因为没上过文化课,试卷都不会做。之后,雨涵跟妈妈说想再试一次。于是张玥请了家教,每天都给女儿补习文化课。第二次高考,雨涵的艺术成绩依然名列前茅,最后考上苏州工艺美术学院。
张玥说:“虽然在家上学很艰辛,但看到女儿洒脱自如、进退有度的生活状态,知足了。”
同样的故事,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2005年春,泸州市纳溪区居民李铁军以“娃娃到学校学不到东西”为由,将女儿李婧磁带回家,自己教,这起“家教挑战义务教育法”案轰动全国。此后,李婧磁未踏入过学校一步。李铁军宣称将把女儿培养成为一名生物磁场方面的科学家,但如今,20岁的李婧磁连一份初中试卷都难以完成。
东北的一位妈妈在儿子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把孩子带回家,之后尝试了不同的学习方法。3年后,孩子极力要求回学校,说自己不想做与众不同的孩子。为了回学校,一家人陪着孩子努力补课。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家上学的QQ群里,随处可见实践失败的家长焦急地寻求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部日前只是表态称不得擅自在家学习,但是对于家长执意让孩子离开学校在家教育的行为,教育部并没有明确说明要介入制止或动用法律手段。也就是说,并没有明令禁止这一现象。
教育形式应为多元
选择“在家上学”,不仅是对现行教育的不满,更是在倒逼教育进行改革。现在学校教育同质化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考试是对学生唯一的评价方式。为了考试,学生丧失了个人学习的自由,要学习固定的知识,背固定的答案,甚至固定的回答格式。只有一丝不苟地掌握这些标准化的答案,才可能考得高分,从而得到老师认可。
北京一高校教师说:我家孩子也是在家上学。孩子小学二年级时学习比较吃力,导致一点儿学习的兴趣都没有了。学校要求高、孩子性格又稍微“弱”一点,综合这些情形,我们夫妻商量,也征求了孩子的意见,他也挺愿意在家学习的,所以就干脆自己教了。
山东威海的一名律师在旁听了孩子班级一节公开课后,决定一、二年级“在家上学”。他说:学校过早采取军事化管理,把孩子束缚在座位上,也容易固化思维,而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学校设置的课程太繁重,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
一名教育媒体工作者表示:首先,学习渠道多元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特别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日,它不会随个人意愿而转移;其次,多渠道的学习及其方式,我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品质;最后,民间小微学校的兴起,只要符合國家法律,符合育人规律,可理解为是对政府主导学校的补充。
也有人对此持表示担忧。北京一小学校长认为:孩子“在家上学”或者把其放到一个现代私塾,如果选择不当,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孩子个性不但没得到释放,反而被“耽误”了。另外,“在家上学”如果被大众化,还浪费了宝贵的社会教育资源。在学校上学虽然有各种不足,但是学校的教育方法、教材等都日趋成熟,更为全面和专业。“在家上学”则对家长的文化程度、时间等要求较高,并且没有集体生活的磨合,孩子容易孤僻、不合群、社交能力差。再者,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亲近感是天性,是家长的陪伴代替不了的,学校生活同样是美好的回忆,哪怕是朋友之间的争吵。家长让孩子留在家中,将孩子屏蔽在群体之外,又何尝不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与权力的剥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有必要通过立法方式规范“在家上学”,既给“在家上学”合法地位,也把对“在家上学”的父母教师资质、教育内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籍管理问题等都纳入法治框架进行系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