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联系\联接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然界的万物,大至山岳河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这样就产生了咏物类的诗歌。诗人们并不是就物咏物,而是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所咏之物上。古人早已指出:“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故而咏物诗常在于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梅赞其标格高雅节操凝重,借菊赞其欺霜傲雪品格高尚,借莲赞其出淤泥而不染气节高洁,借竹赞其根固有节坚贞高雅,借松赞其经冬不凋刚强坚贞……正因为如此,古代诗人留下了大量的咏物诗,仅《全唐诗》就存6000多首。
  既然咏物,自然会涉及所咏之物的特征,诗人要对其进行贴切逼真的描摹。但是,客观的描摹,只是简单地再现外在的事物,所以,诗人多是别出新意,追求神形兼备。明屠隆说咏物诗当“体物肖形,传神写意”(《论诗文》),强调了形与神的结合。宋人钱咏《履园谭诗》亦云:“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意思是说,咏物诗如果一味形似,则显得呆板,缺乏灵气;如果一味神似,则会离物太远,难以认知。因而应该是二者兼备,形神结合,这样就不再只有形式上的模拟,也不再会失之空泛。所谓“不即不离”,就是指“形”与“神”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又渗透了诗人的情思。好比画家完成的一幅创作画,不再是单纯地摹描某一“物”的写生,也不是脱离“物”而随意下笔,而是以一定的情意为中心,选取典型的有表现力的画面,创作出既自然真切、又富于情意神采的作品。总之,形神毕备,就需要根据所咏之物的特点,运用联想,将形和神联系起来,使之产生更高的审美价值。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是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只有20首。其中七首是祭神乐章,三首是应制诗(即按皇帝的要求写的诗),但仅仅在剩下的10首中就至少有三首堪称唐诗精品,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的《咏柳》诗是写柳的精品,特别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已成千古名句;他的《回乡偶书二首》,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发自心底,感人肺腑。特别是其中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几乎每一个从小学过唐诗的人都能背诵,而其隐含的深情却非人人都能完全体味得到。(见拙作《“偶”是“偶然”还是“偶数”》)
  所选的这首咏物诗,咏吟的对象是柳,古往今来,“柳”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折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借柳说理。唐诗中的咏柳佳作不可胜数,而又以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最为著名。
  《咏柳》一作《柳枝词》。贺知章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柳的形象美是那曼长披拂的枝条。柳条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自有一种迷人的姿态。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咏物诗贵乎联想,只有通过联想,才能将物与情完美地联结起来。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根据柳条垂长的这个特点,联想到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肢。难怪又叫做《柳枝词》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开篇,诗人笔下的杨柳就化身为美人出现;碧玉——中国古代美女,成语“小家碧玉”的主角,晋代汝南王司马义之妾。孙婥曾应汝南王之请,作有《碧玉歌》两首 (见王运熙《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肢”的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都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已,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不着一点痕迹。
  也许有人会质疑,碧玉在我国古代美女中并不是十分著名的,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其实,这正是贺知章的高明之处,他充分利用了汉语语义之间的相关和联系,“碧玉”双关,既可隐喻美女,也可理解成翠绿晶莹的美玉。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此句的“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同时,用碧玉来比柳,人们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程度;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细叶”,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高高的柳树如碧玉妆饰而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这两句通过对早春时节青青柳枝的描绘,来比喻春色的美丽动人,非常生动形象。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个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贺知章的这把“剪刀”令人叫绝。细想其奥妙何在?关键在前面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这个“裁”字暗伏其间,“裁”“剪”就这样紧密联系,自然联结,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突兀。这是汉语的天然联想,其他语种,例如英语,“剪”和“裁”并没有这样的组合关系,在英语中它们是两个不相关的词:cut和disign。而且,剪裁在古代属于女红,和妇女联系在一起,有了这个联想,前面的“碧玉妆成”就有了着落。女红和“妆”的自然联想,在词语的运用上就显得和谐统一了。
  这首诗的诗题是“咏柳”,而实际上歌颂的是春,是春风,因为春风看不见、摸不着,诗人就借杨柳来展现。正如清人江湜《彦冲画柳燕》题画诗所写:“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诗人这里表现的,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自己对大自然美的惊叹。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言在此而意在彼:一切的美好,都是春风带来的。从“碧玉妆成”到“似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地联系着的。这也就使得《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诗之美,并不完全是由于反映了真实,而且也由于主体的想象,突破了真,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这首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物,却又句句关情。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曾说过一句很绝对的话:“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失去了四分之三。”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咏物诗不是很有启发吗?
  【相关链接】
  分析下面这首咏物诗的寓意。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参考思路
  曾巩这首《咏柳》,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后两句说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其他文献
1830年2月25日,对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运动史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先驱维克多-雨果的浪漫主义剧作《欧纳尼》在巴黎法兰西剧院上演了,这是浪漫主义向僵化了的古典主义的公开宣战,也是新兴资产阶级向没落的封建贵族势力的宣战。演出前,浪漫派青年们成群结伙兴奋地拥向剧场,而古典主义的拥护者们则在剧场屋顶上准备了大量垃圾,作为反击浪漫派的武器。大幕刚拉开,浪漫派狂热的欢呼和古典派愤怒的嘘叫交织成
期刊
【作家新秀亮相】  吕晶,巨蟹男子,杭州人,生于1983年,网名塞北药王。“晶彩E族”图文干线总监,陈平采编的《80后作家访谈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的主要访谈作家之一,被小作家联盟网站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80后作家排行榜(男榜)第六名,出版有长篇小说《边走边唱》和《消失的年代》,主编有丛书《告别80后》等。曾任山东出版集团中学时光杂志社《炫客》杂志总策划兼主编,现供
期刊
我们不但要在日常生活中说好话,而且要学会在特定场合说好话的应变技巧,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说话素养,那么就会常常因为自己说话不慎或缺乏说话经验而使自己陷入困窘的境地。其实说话也足一门生活的艺术,只有我们平时多观察、多积累,理解了生活,才能说好话,办好事、交好人,否则,就会使自己说错话,办坏事、交恶人。下面我们来谈谈生活中我们如何避免和摆脱说话时遇到的窘境。    一、谨慎说话,防范陷入困窘的境地   
期刊
【方法指导】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选材的角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为文者只有独具慧眼,作文才能独辟蹊径,获得高分。  打个比方,选材探寻角度,好比选择道路。一般来说,大路顺畅,直道快捷,当然走的人多。人一多,在通天的大路上,你往往会被湮没在人海之中。想要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个性风采,就必须开拓出别人不走或少走的道路。  作文选材创新主要有
期刊
【写作导航】    我们在行路的时候,前面突然出现了一条河,要从河的这边,走到河的那边,有什么办法呢?要么有一条船摆渡过去,要么架上一座桥,从桥上通过。我们写文章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要使文章前后连接起来,使它成为一个整体,这就同样需要“船”或“桥”——过渡。  由于文章各个段落所表达的段意是相对独立的,为了使全文整体上的意脉贯通,在文章的某些段落或层次之间就需要有一个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的过程
期刊
【精彩导入】  她,曾经孕育着人类的文明;她,曾经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她胸襟宽广,她仁厚无私,她美丽丰腴,她是我们敬畏的——土地。鸟儿是她最小的女儿,鹰是她四处巡视的卫士,江河小溪是她衣袂上的彩带和珠链,美丽的湖泊是她梳妆打扮的镜子,高山峻岭是她挺拔的脊梁,果实和鲜花则是她爽朗如风的笑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片神奇而美丽的热土吧,去感受土地的伟大与神奇的魅力。  【文题亮相】  艾青说:“假如我是
期刊
在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艺术大师罗丹的一尊巴尔扎克雕像。雕像身披宽袖长袍,头部微仰,双唇轻闭,额纹紧蹙,目光深邃,仿佛正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捕捉一个确切的词语。可是,如果看得再仔细些,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断了双手的巴尔扎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罗丹最初雕塑这个作品时,雕像的双手是完好的。只是因为这双手雕塑得太出色了,以致转移了人们应该注意的视线——这尊雕像的脸部,因为罗丹的创作意图是为了表
期刊
作文占据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能否提高语文成绩,写作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获得老师的青睐从而取得高分呢,下面教你四招扮靓你的作文。    第一招,拟精彩之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老师的兴趣和注意,无形中便为文章增加了分值。近几年“话题作文”在中考中迅速兴起,其“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特
期刊
上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在口语交际中,如何把握沉默的分寸、说话时机的分寸和说话曲直的分寸。本期我们接着学习如何把握说话轻重的分寸、调解纠纷时说话的分寸、开玩笑的分寸。掌握好在口语交际中说话分寸的技巧,将会在今后我们的人际交往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说话轻重的分寸    俗话说:“凡事都要有个度。”说话也一样,要根据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的不同,相应地调整其长短快慢、轻重缓急,这样才叫说话有分寸。有
期刊
【作家新秀亮相】  刘卫东,1983年生,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陈平主编的《80后作家访谈录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12月出版)和《80后作家访谈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的访谈作家之一,陈平主编的《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选》(男版小说典藏)和《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的主笔之一,出版有个人文集《指尖流水》《汉语春秋:中国古典人文意象随笔
期刊